TRIPLEX模型对湖南杉木林生产量的模拟和预测
本文关键词:土壤水分胁迫下四翅滨藜的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特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年
TRIPLEX模型对湖南杉木林生产量的模拟和预测
王灿
【摘要】:全球变化等大尺度时空变化过程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已远远超越以往斑块水平的生态系统研究,需要在理论、方法以及技术上有较大突破,从斑块水平生态系统研究成果拓展到景观、区域乃至全球的空间尺度上是目前生态学所面临的重大研究问题。近年来,如何准确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受各方关注。生物量和生产力作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在估测森林生态系统木材生产潜力、C储量和减缓温室效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杉木(Cunni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南方优良速生树种,分布面积达921万hm2,占全国人工林面积的30.4%,约占南方林区森林面积的1/3,年产木材占全国商品材的1/5。长期以来,对杉木林生物量及生产力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尺度或局部典型林分上,对中尺度或区域上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多种空间尺度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计量技术方法和基础数据。本文应用机理模型对区域尺度杉木林生物量、生产力、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模拟和预测,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生产研究提供新的研究途径。 根据湖南省杉木林已有的研究资料,通过不断的调试,建立适合于湖南省立地特征和杉木林的TRIPLEX参数表。并利用2009年的气象记录资料,以及我国2009年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对模型进行初始化,进而模拟和预测未来60年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生产量及净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拟合度高(p=0.995),TRIPLEX1.6模型可用于模拟亚热带杉木林生长和生产量的动态变化。 湖南省杉木林平均NPP和总NPP在2010-2060年间的均值分别为6.96t ha-1year-1和17.53×106t year-1。2010年,湖南省杉木林样地平均林龄为16年,平均NPP为6.28tha-1year-1,总NPP为15.81×106t year-1。植被净生产量构成以幼龄林和中龄林为主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东北和西南地区植被净生产量较高;其它地区植被净生产量相对较小。随着林龄增加NPP迅速增大,2010-2018年湖南省杉木林生产力(NPP)为迅速增长期,此后NPP缓慢下降,2018年所有样地杉木林平均年龄为23年,单位面积平均NPP和总NPP分别为8.09t ha-1year-1和20.38×106t year-1,达到最大值。此后平均NPP和总NPP随着林龄增加而缓慢减少;到2060年,杉木林样地平均林龄为51年,平均NPP和总NPP达到最小值,分别为6.26t ha-1year-1和14.793×106t year-1。湖南省杉木林平均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在2010-2060年间的平均值分别为145.24t ha-1和365.87×106t,最小值分别为2010年的28.97t ha-1和72.99×106t,最大值分别为2060年的235.66t ha-1和593.63×106t。研究结果为估算杉木林固碳潜力、预测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S791.2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梅芳;湖南省森林碳平衡空间分异及对气候响应的模拟预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世荣,柴一新,蔡体久,彭长辉;兴安落叶松人工群落生量物与净初级生产力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2 陶波,葛全胜,李克让,邵雪梅;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01年05期
3 刘纪远,于贵瑞,王绍强,岳天祥,高志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机理研究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初探[J];地理研究;2003年04期
4 潘维俦;李利村;高正衡;;两个不同地域类型杉木林的生物产量和营养元素分布[J];湖南林业科技;1980年02期
5 彭少麟,张祝平;鼎湖山地带性植被生物量、生产力和光能利用效率[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4年05期
6 周国逸;周存宇;LiuShuguang;唐旭利;欧阳学军;张德强;刘世忠;刘菊秀;闫俊华;温达志;徐国良;周传艳;罗艳;官丽莉;刘艳;;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演替系列地下部分碳平衡及累积速率[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年06期
7 冯宗炜;陈楚莹;张家武;王开平;赵吉录;高虹;;湖南会同地区马尾松林生物量的测定[J];林业科学;1982年02期
8 吕勇;杉木人工林生长率模型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2年01期
9 方晰,田大伦,项文化;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碳素密度、贮量和分布[J];林业科学;2002年03期
10 马祥庆,刘爱琴,黄宝龙,陈友力;氮素高效基因型杉木无性系的选择研究[J];林业科学;200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方晰;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与碳平衡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松玲;姚雪晗;;安徽省森林经营碳汇技术刍议[J];安徽林业科技;2011年02期
2 许剑辉;汪茂林;黄庆丰;宫守飞;;天然麻栎单木地上生物量模型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1年04期
3 苗婷婷;郝焰平;刘圣清;;林业碳汇问题研究进展概述[J];安徽林业科技;2011年06期
4 郝焰平;苗婷婷;刘圣清;周业勇;;安徽省青阳县栎类阔叶林树木生长规律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2年01期
5 张明刚;陈云龙;戴丽娜;冉海成;楚光明;;石河子东大塘天山云杉种群结构特征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7期
6 满明俊;罗剑朝;;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7 康才周;李毅;赵明;王玉魁;李昌龙;;干旱沙区土壤水分胁迫下四翅滨藜的水分生理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2期
8 孙园园;李首成;周春军;李扬;吴梅;;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9 刘济明;蒙朝阳;周超;王芹姣;谢元贵;刘纪岗;;朴树苗期种群构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10 康才周;赵明;朱淑婕;谢全仁;;土壤水分胁迫下四翅滨藜的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特性[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郑炜;蒋红梅;张兰军;;山区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王锐萍;刘强;林开豪;薛宁;文艳;;尖峰岭凋落物分解过程微生物动态变化[A];廿一世纪微生物学发展前沿与应用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吴婧;;福建省构建低碳城市形态群的能源调查及建议[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七届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谢军飞;;1990-2010年北京城市园林树木碳储量与固碳量研究[A];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C];2011年
6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喻光明;王立国;杨珊;胡利梅;陶文星;;土地整理对生物量平衡及生态环境的影响[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8 彭少麟;周婷;;边缘效应的空间尺度与测度[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9 黄黎;杨俊峰;吴明作;;城市土壤及植被的碳储量分析——以郑州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10 叶雨静;代力民;周莉;周旺明;;HXL采伐对森林碳储量影响的评价方法比较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娟;亚热带常绿叶林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吴金友;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4 尹刚强;湖南会同退耕还林生态环境效益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君昂;油茶林健康经营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谭骏珊;会同杉木人工林连栽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石军南;亚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贮量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方江平;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柏方敏;洞庭湖区不同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及生态影响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书敏;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孙云文;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罗佳;枫香人工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吴珊珊;合肥环城公园不同群落类型碳贮量特点[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6 苏成;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景源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吕廷良;白蜡等4个树种盐胁迫下生理生化反应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富;水库水源涵养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的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徐世红;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生物量和矿质养分特征[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陆军;安徽肖坑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凋落物量及养分季节动态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鸿祥;肖群;李小军;王少先;;稻田土壤有机碳固定研究及其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1期
2 姚玉刚;张一平;于贵瑞;宋清海;谭正洪;赵俊斌;;热带森林植被冠层CO_2储存项的估算方法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 郭家选;李巧珍;李玉中;;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农田能量交换变化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赵亮,徐世晓,伏玉玲,古松,李英年,王勤学,杜明远,赵新全;积雪对藏北高寒草甸CO_2和水汽通量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5年03期
5 李琪;王云龙;胡正华;薛红喜;李洁;;基于涡度相关法的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0年12期
6 孙政国;孙成明;李建龙;陈奕兆;;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机制及碳蓄积核算研究回顾与展望[J];草业科学;2011年09期
7 乔春连;李婧梅;王基恒;葛世栋;赵亮;徐世晓;;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通量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2年02期
8 李婧梅;蔡海;程茜;乔春连;褚晖;陈懂懂;徐世晓;赵新全;赵亮;;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退化草地蒸散特征[J];草业学报;2012年03期
9 胡鞍钢;管清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贡献——兼评托尼·布莱尔《打破气候变化僵局:低碳未来的全球协议》报告[J];当代亚太;2008年04期
10 姚冠荣,高全洲;河流碳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涛,钱啸虎;定量植物区系地理学及其研究策略[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2 贺庆棠,A.Baumgartner;中国植物的可能生产力农业和林业的气候产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3 马钦彦;中国油松生物量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4 贺庆棠;全球性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的现状与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5 关玉秀,张守攻;竞争指标的分类及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6 胡明形,陈太山,楼南云;2000年我国木材需求结构预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7 贺庆棠;森林对地气系统碳素循环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8 马钦彦,陈遐林,王娟,蔺琛,康峰峰,曹文强,马志波,李文宇;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9 周存宇,周国逸,王迎红,张德强,刘世忠,王跃思,孙扬;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土壤呼吸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孙向阳,郭青俊;妙峰山林地CO_2释放量的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杉木速生丰产栽培试验简报[J];林业实用技术;1973年09期
2 ;湖南省杉木林病害发生及防治研究概况[J];湖南林业科技;1976年06期
3 钱桂金;杉木林抚育管理技术小结[J];江苏林业科技;1982年02期
4 张鼎华,杨玉盛,邹双全;套种砂仁对杉木林土壤的改良作用[J];林业实用技术;1987年08期
5 李志寿,胡杨;薄刀峰林场杉木速生丰产技术措施[J];湖北林业科技;1987年02期
6 郭仁鉴,李坚,韦新良,程伟阳;杉木林立地类型定量划分方法初探[J];浙江林业科技;1990年01期
7 李继白;;杉木幼林速生丰产技术措施[J];湖北林业科技;1992年04期
8 康国庆;不同抚育方式杉木林效益的计量评价[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9 杨玉盛,何宗明,俞新妥;杉木林取代阔叶林后土壤生物学活性变化的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7年04期
10 钱叶军;;以竹替杉的两种造林模式[J];安徽林业科技;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清奎;汪思龙;于小军;;亚热带地区阔叶林与杉木林土壤有机质的比较研究[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向升华;高人;马红亮;刘乐中;;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土壤无机氮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邹冬生;;我国南方山丘区防治水土流失的新思路——大力推行龙须草产业化开发[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4 周兴;;广西南宁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原因分析[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施德法;张荣庭;;满园茶花景色美——记中国茶花文化园[A];中国公园协会2009年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仰贞;[N];广东科技报;2001年
2 金可选;[N];农民日报;2001年
3 赵有朝;[N];法治快报;2009年
4 通讯员 向能来;[N];黄石日报;2009年
5 林盛 朱融 林晔 林雨晴;[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6 林秀英 李宝成;[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7 杜应堂;[N];黔西南日报;2009年
8 日报通讯员 谭凯兴 韦邦顺;[N];柳州日报;2011年
9 郭志平;[N];大众科技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柏章良 陈永生 张健康;[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群;人工修枝对提高杉木木材质量影响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2 杨超;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长期生产力的定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3 杨馥宁;江西省靖安县森林经营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徐秋芳;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陈光水;杉木林年龄序列土壤呼吸与地下碳分配[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郭剑芬;皆伐火烧对杉木林和栲树林碳、氮动态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6年
7 项文化;杉木林采伐迹地人工造林与自然恢复的生态功能过程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3年
8 王艳霞;福建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赵仲辉;亚热带杉木林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碳通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10 俞元春;杉木林土壤肥力变化和长期生产力维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昊;基于材料物理属性的杉木家具造型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2 陈细贞;全国“杉木王”种质资源调查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3 贾东宇;高温热处理对杉木声学性能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黄木生;福建杉木王种质资源的调查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徐桂林;杉木林地不同更新方式土壤碳氮垂直分布及碳库管理指数[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刘海鹰;西南地区杉木优良无性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7 刘翠;酸铝复合胁迫对杉木幼苗生理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8 李卿叁;杉木林生态系统转换对土壤铝形态的影响及其机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9 张玫瑰;杉木优良无性系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10 林月容;杉木中幼林树冠结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土壤水分胁迫下四翅滨藜的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特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17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111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