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氧化处理工艺对有机物去除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09 15:18

  本文关键词:再生水生物稳定性及超滤—臭氧氧化处理工艺对有机物去除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农业大学》 2012年

再生水生物稳定性及超滤—臭氧氧化处理工艺对有机物去除的研究

蒋丰  

【摘要】:生物稳定性关系到人们对再生水的安全利用。由于再生水中有机物种类繁多,在再生水输配过程中,会引起管网中微生物的再生长,使再生水水质降低并腐蚀管道。可生物同化有机碳(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AOC)是被广泛用作水质生物稳定性和微生物再生长潜力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因此,只有控制再生水中AOC含量达到一定的限值,才能确保再生水水质的生物稳定性,并可防止管网中微生物再生长。目前,国内外对再生水中AOC的研究鲜有报道。本论文对不同管材管网中微生物的再生长进行了研究,并采用从再生出水中分离得到的G3菌株(Pseudomonas saponiphila G3),系统的研究了再生水处理工艺对再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机制及其对再生水生物稳定性的变化规律,深入探讨了超滤-臭氧氧化工艺对再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对再生水管网PVC管和不锈钢管两种不同管材上微生物的再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锈钢管壁上的生物量远低于PVC管壁上得生物量。在管网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微生物在管壁上逐渐形成生物膜,对管网造成腐蚀并使再生水水质下降。同时提出几点控制管网中微生物再生长的措施。 2)通过与饮用水中AOC测定方法的比较,从再生水中获得了一株用于再生水中AOC测定的优势菌株,并对菌种鉴定,最终确定为Pseudomonas saponiphila G3菌。研究了不同环境因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以及菌株对不同有机物的利用。通过G3菌株对单位数量的有机碳标准物质的利用,确定了测定再生水AOC的产率系数为3.8×106CFU/μg乙酸碳,实验中采用接种浓度为104CFU/mL,培养温度为25℃ 3)采用分子量分布和三维荧光检测等手段,深入研究了超滤-臭氧氧化再生水处理工艺对再生水中DOC、UV254以及AOC的去除机制。结果表明超滤对再生水中DOC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达41%,对UV254去除较小,而对再生水中大分子量(10kDa)的AOC去除率高达81%;臭氧氧化对再生水中DOC去除较差,但对UV254的去除率达34%,臭氧氧化使得再生水中大分子量(10kDa)和中等分子量(1kDa-10kDa) AOC明显下降,而小分子量(1kDa)AOC浓度明显上升,达到501μg/L乙酸碳,其所占比例达到74%。 4)从不同有机物指标间含量比例、分子量分布和对G3菌株生长的影响三个方面,研究AOC所表征的有机物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工艺中AOC与DOC间相关性差异较大,AOC所表征有机物主要与小分子量有机物相关。AOC是细菌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要控制再生水中AOC达到或保持可引发细菌生长的限值浓度比较困难,需要通过不同的组合工艺,有效控制出厂水中的AOC浓度。从源头控制并且在管网输配中要选用优质管材,定时清洗管网,从而抑制出厂水中细菌的再生长,获得安全稳定的优质再生水。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70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树涛;张立珠;马军;刘惠玲;;臭氧预氧化对城市污水二级出水可生化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6期

2 郝瑞霞;曹可心;邓亦文;;三维荧光光谱法表征污水中溶解性有机污染物[J];分析试验室;2007年10期

3 李爽,张晓健,范晓军,刘慧敏,汪浩,叶慧娟;以AOC评价管网水中异养菌的生长潜力[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1期

4 李爽,张晓健;给水管壁生物膜的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S1期

5 岳舜琳;城市供水水质问题[J];中国给水排水;1997年S1期

6 傅平青;刘丛强;吴丰昌;;溶解有机质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12期

7 钟润生;张锡辉;管运涛;毛献忠;;三维荧光指纹光谱用于污染河流溶解性有机物来源示踪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年02期

8 李宏斌;刘文清;张玉钧;丁志群;赵南京;陈东;刘建国;;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在水监测中的应用[J];光学技术;2006年01期

9 陈茂福;吴静;律严励;陈庆俊;;城市污水的三维荧光指纹特征[J];光学学报;2008年03期

10 吴静;陈庆俊;陈茂福;律严励;;城市污水的三维荧光指纹特征比较[J];光学学报;2008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文君;饮用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199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永梅;张成玲;赵永强;张薇;张广民;;山东省大白菜黑腐病病原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2 姚良同;丁延芹;刘尧;陈一然;杜秉海;李俊;;玉米秸秆低温快速腐熟菌的筛选、鉴定及效果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3 朱彭玲;陈强;丁延芹;姚良同;杜志兵;王晶;杜秉海;;新疆地区棉花根际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4 张广志;周红姿;杨合同;赵晓燕;;盐碱土壤中耐盐细菌的分离与鉴定[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5 张一;王凤忠;张铭铄;李妍;韩明渠;周波;毛志泉;;苹果园土壤中一株根皮苷降解菌的筛选[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6 凌晨;刘波;;2,4,6-三溴苯酚降解菌的筛选[J];安徽化工;2012年03期

7 蔡昌凤,徐建平;景观水微污染控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8 鲍立宁,洪桂云,黄显怀;电极生物膜脱氮工艺中反硝化菌相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9 朱守文;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设计的探讨[J];安徽建筑;2001年05期

10 李茂茂;;现代居住区水景治理方法的探讨[J];安徽建筑;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窦瑞木;雷清泉;张改强;;番茄内生细菌TB-2生化特性及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2 银永发;贺才富;;高分子“PVF”微滤功能膜的研制生产与开发应用[A];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磊;王旭东;刘莹;段文松;;二级处理水中残留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征及适用的膜法预处理技术[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4 许荣鹏;;膜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5 许振良;;膜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应用[A];膜分离技术在石油和化工行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钟常明;郎万中;许振良;管爱国;朱亚平;;纳滤膜法脱除干法腈纶纺丝洗涤废水中非挥发组分的研究[A];膜分离技术在石油和化工行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许振良;白心平;程亮;魏永明;;UF-RO处理铝型材废水及中水回用技术[A];2010年膜法市政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许京晶;李伟英;桂学明;谢良杰;;粉末活性炭—超滤膜联用工艺去除水体藻类的特性研究[A];2010年膜法市政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陈桂娥;李啸寰;许振良;;MBR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的启动特性研究[A];2010年膜法市政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刘春;;鳢舒伯特气单胞菌内脏类结节病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郎亚军;Ectoines高效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王春艳;浓度参量荧光光谱油种鉴别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杨爱玲;单个油气包裹体检测技术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李永芹;养殖鱼类病原菌检测芯片技术的建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陈向东;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光物理过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赵祺;冻土细菌新种和冰缘植物内生细菌新种的特征和多相分类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朱兵峰;枯草杆菌两步法生产四甲基吡嗪的调控及机制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王大红;粘细菌Stigmatella WXNXJ-B产生新型抗肿瘤抗生素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肖仔君;Acetobacter sp. CCTCC M209061细胞催化潜手性酮不对称还原反应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冯燕;芴类双光子吸收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雅庆;芦笋中黄酮和多糖的复合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罗晶晶;斑点叉尾鮰生鱼片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杨卫海;分子印迹聚合物、量子点及其复合微球的制备[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郎晓磊;肠道菌对苏云金芽胞杆菌家蚕杀虫活性的作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逯晋忠;苏云金芽胞杆菌对云斑天牛的抗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献芳;利用半夏凝集素构建内生工程菌及其抗同翅目害虫效果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杨文静;武汉市内湖富营养化周年变化规律的监测及初步讨论[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韩亚超;新型微生态制剂的研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9 袁玮;贵州省苗族腌酸汤中产乳酸菌素菌的筛选与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贺中华;黄鳝肠道菌群的初步分析和益生菌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秀艳;王恩德;;典型行业废水生物毒性与污染物浓度关系[J];东北大学学报;2006年08期

2 傅平青,刘丛强,尹祚莹,吴丰昌;腐殖酸三维荧光光谱特性研究[J];地球化学;2004年03期

3 林文杰;;电镀废水的铬污染特征及调控[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8期

4 吴志皓,唐尧基,李桂敏,李德亮,王金中,刘绣华,范顺利;荧光分析法在环境有机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J];分析仪器;2005年03期

5 齐宇;叶劲;;自来水输送过程中的水质变化[J];给水排水技术动态;1997年03期

6 孙素云;浅谈影响管网水质变化的因素及对策[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3年02期

7 丛广治,白宇,张杰,白春学,李泳;生物膜过滤技术处理污水厂二级出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2年12期

8 李爽,张晓健,范晓军,刘慧敏,汪浩,叶慧娟;以AOC评价管网水中异养菌的生长潜力[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1期

9 叶劲;成都市自来水的生物稳定性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12期

10 李爽,张晓健;给水管壁生物膜的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傅平青;水环境中的溶解有机质及其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运玲;戴前进;李艺;方先金;;几种典型再生水处理工艺出水水质对比分析[J];给水排水;2011年02期

2 周淑香;;关于唐山市再生水回用情况的调查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06年02期

3 褚俊英,陈吉宁,王灿,傅平;我国污水再生利用潜力的优化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04年08期

4 李振东;;提升城镇污水再生利用水平[J];建设科技;2009年11期

5 陈卫平;;美国加州再生水利用经验剖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6 汪四旺;;天津再生水利用工程、塘沽区碱渣山治理项目荣获2005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J];天津建设科技;2006年02期

7 秦开宇;;呼和浩特电厂扩建再生水深度处理方案的选择[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年04期

8 杨庆;郭萌;刘予;谢振华;林健;寇文杰;;北京利用土地处理技术将再生水回补地下水可行性探讨[J];城市地质;2010年01期

9 马利霞;;山西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分析与对策[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7年02期

10 范朝阳;厦门市再生水利用的探讨[J];厦门科技;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辉煌;方先金;黄鸥;;再生水用于城市景观环境水体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影响[A];2010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廖昭华;张卫红;;城市再生水利用系统规划供需平衡及压力分析——以北京市大兴新城为例[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沈坚;;推进浙江省再生水利用的途径及政策建议[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4 刘京;王强;王军;;绿色北京建设发展之中心城再生水利用[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5 杨晨;任心欣;胡爱兵;;城市再生水供水模式初探——以深圳市沙井再生水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黄月红;;发掘再生水价值,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A];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贾凤伶;刘应宗;;基于循环经济的再生水利用模式及对策探讨[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8 杨岸明;甘一萍;常江;艾冰;孟春霖;张树军;;北京市北小河再生水厂MBR工艺介绍[A];2010年膜法市政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青;郭昌胜;王绪鹏;沙健;王玉秋;;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再生水资源管理体系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10 吴文勇;尹世洋;刘洪禄;杨胜利;马明;;北京市平原地区再生水利用区划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余红;[N];云南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杨官荣;[N];昆明日报;2010年

3 赵春艳等(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黄河务局);[N];中国水利报;2005年

4 记者 余红;[N];云南日报;2008年

5 记者 潘社群;[N];昆明日报;2008年

6 乔佳 记者 樊金钢;[N];黑龙江日报;2010年

7 沈学军;[N];河北日报;2008年

8 记者 刘月月 通讯员 屈和;[N];中国建设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薛秀春;[N];中国建设报;2010年

10 记者 杨官荣;[N];昆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杨;西安市再生水推广利用体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2 王群;氧化铈催化臭氧氧化水中有机物及控制溴酸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刘玥;硅酸盐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臭氧氧化水中氯代硝基苯[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张静;金属掺杂改性TiO_2催化臭氧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张静;金属掺杂改性TiO_2催化臭氧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王胜军;零价金属强化氧化工艺去除水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王胜军;零价金属强化氧化工艺去除水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孙庆峰;水处理过程中典型雌激素活性物质的变化特征[D];清华大学;2007年

9 章飞芳;化学氧化活性染料及其降解机理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

10 刘小为;UV/O_3降解水中新兴微污染物的特性与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丰;再生水生物稳定性及超滤—臭氧氧化处理工艺对有机物去除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2 刘艳艳;再生水生命周期综合价值模型与量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郑伟;再生水灌溉对草坪土壤盐分影响及再生水除钠技术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晨晨;再生水中化学污染物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李璨;天津滨海新区再生水利用及市场化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洋;天津市再生水水量规划及技术经济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7 徐秀凤;龙口市再生水灌溉条件下粮食安全研究[D];济南大学;2012年

8 牛英杰;引温济潮受水区再生水水质变化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刘阳;城市再生水的土壤累积效应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10 刘丹;再生水消毒对循环冷却水系统腐蚀的影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再生水生物稳定性及超滤—臭氧氧化处理工艺对有机物去除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24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1124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1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