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芳烃胁迫对淡水生物种群生长及种间关系的影响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发布时间:2016-10-26 21:27

  本文关键词:多环芳烃胁迫对淡水生物种群生长及种间关系的影响及其生态风险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师范大学》 2014年

多环芳烃胁迫对淡水生物种群生长及种间关系的影响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金香琴  

【摘要】: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特点,严重威胁生物体生存和人类的健康,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学者们关于多环芳烃的生态毒性方面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对单种群水平的毒性效应上,忽视了对生物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的研究。本论文以水生藻类、大型溞(Daphnia magna)等水生生物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毒理学基础实验方法,结合种群生态学理论,研究了在多环芳烃暴露水平下急性、慢性毒性效应,并以不同水生生物建立具有不同种间关系的生物群落,探讨在多环芳烃胁迫下种间关系的变化,着重进行多环芳烃菲对种群及群落水平上的毒性效应机制的探讨,利用以上实验数据,进行曲线模拟,进行个体种群及群落水平上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分析和评价。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多环芳烃对藻类的毒性效应研究中发现,多环芳烃萘、菲、荧蒽、苯并[a]芘对水生藻类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生长的效应。多环芳烃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96h-EC50值分别为,萘15.178mg/L、菲1.821mg/L、荧蒽0.281mg/L、苯并[a]芘0.00188mg/L。四种多环芳烃的毒性大小为,萘菲荧蒽苯并[a]芘。菲对三种藻类的96h-EC50值分别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0.924mg/L、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0.925mg/L、斜生栅藻1.821mg/L。三种藻类对菲胁迫的耐受性顺序分别为,斜生栅藻蛋白核小球藻铜绿微囊藻。以NOEC、EC50、种群安全限值为反应终点,进行种群生态风险评价结果为,萘、菲、荧蒽对斜生栅藻种群无风险,而苯并[a]芘对斜生栅藻种群具有不可恢复的生态风险。 (2)通过多环芳烃对大型溞的急性慢性毒性试验,多环芳烃暴露下大型溞的24-LC50分别为,萘5.485mg/L、菲3.226mg/L、荧蒽0.295mg/L、苯并[a]芘0.0041mg/L;48-LC50分别为,萘4.158mg/L、菲2.488mg/L、荧蒽0.237mg/L、苯并[a]芘0.0037mg/L。多环芳烃对大型溞的LC50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说明多环芳烃随着时间毒性增强。多环芳烃对大型溞的毒性大小为,萘菲荧蒽苯并[a]芘。以NOEC、LC50作为反应终点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为萘、菲、荧蒽对大型溞不存在生态风险,而苯并[a]芘具有致死风险。在21d慢性繁殖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菲浓度为0.4mg/L时,对大型溞的母溞产溞总量、母溞最终体长、初卵时间、产头胎时间、胎数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中产溞总量、母溞最终体长最为敏感,从产溞总量指标看,0.1mg/L是菲胁迫下转向抑制作用的临界点。 (3)进一步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种间竞争关系研究中发现,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初始密度不同对菲胁迫的响应存在差异。单独培养下,菲胁迫对不同初始密度的斜生栅藻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但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受较大影响,且初始密度越小受到生长抑制作用越大。混合培养时,在菲胁迫下2种藻类受到初始密度的影响较大,在低浓度菲胁迫下,2:1比例组的斜生栅藻的刺激作用增强。铜绿微囊藻在混合培养时受到生长抑制作用,随着所占比例的增加、菲浓度的增加生长抑制作用增强。随着菲浓度的增加种间竞争力发生改变,影响最终竞争结局,,同时影响藻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从而具有进一步影响群落稳定性的生态风险。 (4)大型水生植物对绿藻的生长普遍存在影响。在本研究中,美人蕉(Cannaindica)种植根区水对斜生栅藻的生长具有化感效应,且呈现“低促高抑”现象。在不同浓度的菲胁迫下,美人蕉种植根区水对藻类的影响呈现不同的变化。在15%和30%比例种植根区水处理组,随着菲浓度的增加,对斜生栅藻的生长促进作用增强,100%种植根区水处理组,随着菲浓度的增加,对斜生栅藻的生长抑制作用增强。说明菲胁迫使种植根区水对藻类的效应增强。 (5)大型溞对栅藻为代表的绿藻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在本研究中,大型溞对斜生栅藻的摄食作用使斜生栅藻的生长受到严重的抑制作用,且在菲胁迫下,大型溞的摄食能力出现“低促高抑”的现象。在0.05mg/L处理组和0.1mg/L处理组大型溞的滤水率和摄食率高于对照组,生长和繁殖强于对照组;0.2mg/L处理组大型溞的滤水率和摄食率低于对照组,摄食能力下降,生长和繁殖受到影响。大型溞在低浓度菲胁迫下出现摄食及生长繁殖增强的现象,这种现象改变大型溞的生活史,可能影响到整个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水生生态系统安全具有潜在的威胁。 在本研究中,多环芳烃对群落中种间关系产生效应的浓度低于对单种群急性毒性(半抑制或半致死)的效应浓度。因此,在生态系统中,污染物对某一种群产生毒性效应时,已经对该生物群落的结构产生不可恢复的效应。水生生态系统是复杂而敏感的,也是整个生命系统食物链中的基础环,了解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种群的生态风险直接为人类的健康风险提供有力的证据。本文以实际测得数据进行种群生态风险评价,较完整的分析了多环芳烃对斜生栅藻与大型溞种群的生态风险,以及尝试从生物群落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多环芳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今后水生生态系统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73;X82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春艳;张庭廷;;鞣花酸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抑制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徐晓平,席贻龙,储昭霞,陈芳;溴氰菊酯对萼花臂尾轮虫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J];动物学报;2005年02期

3 王东辉;;松花江水体中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的污染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9期

4 唐银健;陈玲;李竺;郜洪文;李建华;;黄浦江表层水体中低环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2期

5 丁惠君;彭祺;张维昊;吴小刚;周连凤;方涛;;三种湿生植物对微囊藻的化感作用初步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4期

6 吴玲玲;明玺;陈玲;涂斌华;赵建夫;;长江口水域菲含量及对斑马鱼组织结构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7期

7 陈晓峰;逄勇;颜润润;;竞争条件下光照对两种淡水藻生长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6期

8 张婷;宋立荣;;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与三种丝状蓝藻间的相互作用[J];湖泊科学;2006年02期

9 董继元;王式功;尚可政;;黄河兰州段多环芳烃生态风险的初步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4期

10 任宗明;饶凯锋;王子健;;水质安全在线生物预警技术及研究进展[J];供水技术;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志群;舒为群;曹佳;;我国水中有机物及部分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现状[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3期

2 陈济安;邱志群;舒为群;曹佳;;我国水环境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现状及其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3期

3 王云;王顺昌;陆剑锋;;苯并(a)芘对褐菖肝脏DNA损伤与抗氧活性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9年04期

4 刘霞;曹佳;;环境污染物邻苯二甲酸酯致男性生殖损害的研究进展[J];癌变.畸变.突变;2009年04期

5 赵苒;郭向宇;王娟;苏艳华;郑芳;范春;;苯并(a)芘和滴滴涕联合暴露对小鼠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11年03期

6 张光富;陈瑞冰;;外来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的研究进展[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7 周立志;张磊;仇文娜;于振伟;杨浅;陈春玲;;夜鹭雏鸟三种重金属污染物的富集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孙世群,金萍,钟山;危险废物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研究[J];安徽化工;2005年02期

9 邹海明;严家平;花树佳;;处理条件对粉煤灰在含铬废水中除铬效果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1期

10 吕品;;国内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在农业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华;李立人;杜海波;;克拉玛依炼油厂废水库中有机污染物监测与评价[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刘正茂;夏广亮;安瑞强;王玮晶;吕宪国;;安邦河流域水环境修复方案研究[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09年

3 许川;舒为群;陈济安;罗财红;曹佳;;三峡库区水环境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A];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邵鹏;曹建萍;袁星;;硝基苯对幼龄鲫鱼肝脏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A];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劼;王立蕴;赵志阳;胡筱敏;;沈阳市环境激素污染现状研究[A];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会刊[C];2010年

6 ;Historical Contamination and Sources of Organochiorine Pesticides in Sediment Cores from Xiaohai Bay,Hainan Province,China[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杨国义;张天彬;郭治兴;万洪富;罗薇;高原雪;;珠江三角洲典型区域农业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污染来源[A];广东省土壤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耿广东;程智慧;张素勤;周新民;;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方法的探讨[A];中国园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晓岚;金至青;张东平;;恶臭污染扩散的数学模型[A];第二届全国恶臭污染测试及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韩菲;;国内外水体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状况的环境调查与防治浅析[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延平;连作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酚酸的累积及其化感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东晖;自然和人为因子对黄、东海几种桡足类优势种生理活动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刘营;不同饲料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及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程曦;淀山湖氮磷营养物与浮游藻类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媛;指状许水蚤与赤潮微藻相互作用的实验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程敬丽;源自内生真菌的倍半萜类新颖高效抑菌化合物的衍生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邱桔;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8 许思思;人为影响下渤海渔业资源的衰退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9 鲍新华;吉林—长春—四平城市经济带表土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地球化学分区[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曾建军;入侵植物剑叶金鸡菊繁殖特性与适应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玲珊;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威;阿特拉津对几种水生植物的毒理效应及降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满孝明;低剂量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干扰作用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4 马志峰;我国高职院校融资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5 郭丽岗;煤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张玉;我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赵粒岑;黑龙江省硅藻无壳缝目、短壳缝目和单壳缝目植物分类及生态分布的初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颖靖;鄱阳湖湖区水体营养盐分布格局及富营养化动态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赵青;葡萄种质资源根瘤蚜抗性差异及其与根系次生代谢物质的关系[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周爱娟;TiO_2/Fe_3O_4-SiO_2光催化剂对废水中萘降解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贻龙,黄祥飞,汪本勤,许蕴娴;环境因子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周启星,宋玉芳;植物修复的技术内涵及展望[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年03期

3 刘宏文;王震;刘景泰;陈景文;;大连市饮用水中多环芳烃的概率致癌风险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5期

4 侯绍刚;张晏卿;;生态风险评价进展[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白丽明;白利彦;;松花江肇源江段水质污染调查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1期

6 马健;翟永越;王东辉;;多环芳烃在松花江水环境中的富集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1期

7 况敬静;饶德田;;颖河和涡河沉积物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以及对淮河干流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8期

8 王岩;枝角类摄食生物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动物学杂志;1997年06期

9 高学庆,任久长,宗志祥,蔡晓明;铜绿微囊藻营养动力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10 黄菲;胡莹莹;焦艳;牛翠娟;;菲(PHE)短期暴露对斑马鱼(Branchydanio rerio)繁殖行为及产卵、受精、孵化和仔鱼死亡率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唐洪玉;利用长刺(氵蚤)控制浮游植物过量生长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2 杨发忠;微波能在多环芳烃降解中的应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何燕;重庆市主城区水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状况分析及环境行为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刚,刘翔,余刚,龙涛,佘鹏,刘铮;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多环芳烃的溶解特性[J];环境科学;2003年06期

2 包贞,潘志彦,杨晔,俞尚清;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降解[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李军,张干,祁士华;广州市大气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04年03期

4 汤莉莉,唐翔宇,朱永官,缪启龙;北京地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陈来国,冉勇,麦碧娴,何江华,魏秀国;广州周边菜地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J];环境化学;2004年03期

6 葛晓立,谢文明,罗松光,李奇,张光弟;北京密云房山地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组成与分布特征[J];岩矿测试;2004年02期

7 王雅琴,左谦,焦杏春,吴水平,陶澍;北京大学及周边地区非取暖期植物叶片中的多环芳烃[J];环境科学;2004年04期

8 袁旭音,李阿梅,王禹,孙成;太湖表层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及其毒性评估[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9 张天彬,杨国义,万洪富,饶勇,高原雪,夏运生;东莞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代表物及其来源[J];土壤;2005年03期

10 胡冠九,赵永刚,李娟,周春宏,邢核,李国刚;南京某县空气、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J];中国环境监测;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静;Yuichi Horii;程金平;王文华;Kurunthachalam Kannan;;电子电器废弃物拆解地区中氯代多环芳烃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2 胡健;张国平;刘頔;刘虹;李玲;;贵阳市雨水中多环芳烃的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胡宁静;石学法;刘季花;黄朋;;辽东半岛西部海域沉积物多环芳烃分布特征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马万里;刘丽艳;田崇国;杨萌;孙德智;齐虹;张志;沈吉敏;李一凡;;我国土壤和大气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赵香爱;何苗;金玉善;丛琳琳;李东浩;;人参种植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玲;罗斌;张金良;刘琴;;不同燃料与室内空气中多环芳烃含量关系的探讨[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吕金刚;毕春娟;陈振楼;周婕成;韩景超;;上海市崇明岛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及来源分析[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赵淑莉;代天有;段小丽;魏复盛;;北京城市空气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A];有机污染环境化学前沿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集[C];2006年

9 吴文婧;谢金开;陶澍;徐福留;;多环芳烃在四种食用淡水鱼中的含量和分布[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8暨第三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魏玲;刘俐;李发生;;不同浓度多环芳烃的三维及同步荧光特征[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新昕;[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2 记者 孟晶;[N];中国化工报;2007年

3 记者 王春;[N];科技日报;2011年

4 沈宣铭 肖新华;[N];温州日报;2007年

5 陈树棠;[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张晓鸣 实习生 徐子睿;[N];文汇报;2013年

7 梁 彦;[N];大众科技报;2003年

8 华凌;[N];科技日报;2012年

9 本报实习生 李天波 本报记者 陈瑜;[N];科技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章迪思;[N];解放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蔓莉;两株优势菌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机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2 尤孝方;燃烧过程中多环芳烃的生成与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6年

3 马斌;多环芳烃在根际界面的环境行为及微生物响应[D];浙江大学;2012年

4 董继元;兰州地区多环芳烃环境归趋模拟和风险评价[D];兰州大学;2010年

5 胡健;贵阳市大气—水体—土壤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6 周芹;典型有机磷农药和多环芳烃的大气降解机理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邵一先;郭庄泉岩溶水系统中多环芳烃的分布与归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8 王震;辽宁地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来源及致癌风险[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刘金泉;二氧化氯与多环芳烃污染物的反应活性及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孙大志;地下环境中多环芳烃(菲)水文地球化学行为及归趋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娴;南昌市周边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测定方法、分布特征和源解析[D];南昌大学;2010年

2 陈晓英;典型污染源排放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组成特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3 王蕾;降解多环芳烃优良菌的筛选分离及代谢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4 赵红梅;海带对多环芳烃的吸收及代谢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5 欧阳勋;超临界CO_2萃取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刘春慧;正定矩阵因子分解和非负约束因子模型应用于中国典型流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源解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赵波;腐殖酸分子中与多环芳烃作用的核心官能团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8 陈晶;淮南矿区环境中多环芳烃分布赋存规律及环境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9 唐银健;黄浦江水体中低环多环芳烃分布规律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王晓丽;广州白云山风景区阔叶植物叶片中的多环芳烃[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本文关键词:多环芳烃胁迫对淡水生物种群生长及种间关系的影响及其生态风险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47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1547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3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