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微囊藻细胞破碎液对溶藻细菌L7胞外活性物质溶藻机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11-08 09:41

  本文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产吩嗪类色素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赤潮生物生长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2010年

铜绿微囊藻细胞破碎液对溶藻细菌L7胞外活性物质溶藻机制的影响

钟云娜  陈群  潘伟斌  杨丽丽  

【摘要】:为了进一步明晰藻与溶藻细菌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经添加铜绿微囊藻细胞破碎液培养获得的溶藻细菌L7胞外活性物质处理铜绿微囊藻,测定藻细胞的叶绿素a、蛋白质、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以期从藻类生理生化角度揭示铜绿微囊藻细胞破碎液对L7胞外活性物质溶藻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铜绿微囊藻细胞破碎液能提高L7胞外活性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与未添加藻细胞破碎液对照组相比,添加藻细胞破碎液处理组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相对抑制率提高了35.16%。②处理组对铜绿微囊藻的膜功能和结构的影响与对照组也有所不同,处理组的蛋白质含量增长率是对照组的1.35倍;CAT活性的增长率是对照组的6.01倍;MD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束值比初始值低,而对照组呈不断波动的趋势,结束时达到最高值。

【作者单位】:
【分类号】:X172
【正文快照】:

对于同一种溶藻细菌,从发生水华区域分离的菌株比从自然界中没有发生水华的区域分离的菌株具有更强的溶藻能力I‘,,2〕。昊刚[’]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当溶藻细菌在含有蓝藻过滤液的培养基中培养传代后,溶藻活性有所增强。可见,菌藻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而藻体对溶藻细菌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刚,席宇,赵以军;溶藻细菌研究的最新进展[J];环境科学研究;2002年05期

2 史顺玉;沈银武;李敦海;刘永定;;溶藻细菌DC21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J];中国环境科学;2006年05期

3 邱昌恩,况琪军,刘国祥,胡征宇;不同氮浓度对绿球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5年04期

4 裴海燕,胡文容,曲音波,母锐敏,李小彩;一株溶藻细菌的溶藻特性及其鉴定[J];中国环境科学;2005年03期

5 刘晶;潘伟斌;秦玉洁;丘焱伦;黄海伟;;两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史顺玉;溶藻细菌对藻类的生理生态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吉;浦跃朴;尹立红;范凯红;梁戈玉;吕锡武;李先宁;;太湖溶藻细菌的分离及评价[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2 裴海燕,胡文容,曲音波,母锐敏,李小彩;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3 席宇,吴刚,张勇,周琴,裴达,张华,严锐,杜曼丽,赵淑平,赵以军;一株淡水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史顺玉,刘永定,沈银武,李根保;细菌DC_(10)的溶藻作用及环境因子对该作用的影响[J];中国科学C辑;2004年06期

5 吉云秀,公维民;生物技术在船舶防污染上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交通环保;2003年06期

6 白宇;于德淼;周军;胡洪营;甘一萍;刘立超;;再生水用于景观水体维护与保障技术示范研究[J];给水排水;2007年08期

7 宦海琳;王一宇;韩岚;李建宏;;一株椭圆小球藻对微囊藻生长的竞争抑制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年03期

8 张勇,吴刚,杨宝玉,陈士云,宋冬林;一株产类胡萝卜素细菌的分离与鉴定[J];水生生物学报;2005年02期

9 凌晓欢;况琪军;邱昌恩;胡征宇;;两种藻类对水体氮、磷去除效果[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年04期

10 严素定;陈玉成;;藻类和水质[J];污染防治技术;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晏荣军;球形棕囊藻与溶藻细菌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邢伟;铁对水华蓝藻的生态生理学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3 胡绵好;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洁;三种海洋经济微藻的共培养效应及其对孤菌与黑暗胁迫的响应[D];暨南大学;2003年

2 席宇;一株欧文氏菌的分离及其溶藻特性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丹;六种细菌对赤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的抑制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郑凌凌;汉江硅藻水华优势种生理生态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进;微囊藻水华的微生物控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吕伟英;溶藻细菌筛选方法的优化及W5菌株溶藻特性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周瑞;高效溶藻细菌混合溶藻特性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喻融;溶藻微生物的分离及溶藻特性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郭吉;太湖溶藻芽孢杆菌的溶藻作用及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于晶;溶藻细菌H、B抑制东海原甲藻和球形棕囊藻生长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况琪军,马沛明,胡征宇,周广杰;湖泊富营养化的藻类生物学评价与治理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年02期

2 龚良玉,王修林,李雁宾,张传松,梁生康,祝陈坚;铜绿假单胞菌产吩嗪类色素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赤潮生物生长的影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3 刘晶;潘伟斌;秦玉洁;丘焱伦;黄海伟;;两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2期

4 陈宇炜,高锡云;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测定[J];湖泊科学;2000年02期

5 高光,高锡芸,秦伯强,季江;太湖水体中碱性磷酸酶的作用阈值[J];湖泊科学;2000年04期

6 吴刚,席宇,赵以军;溶藻细菌研究的最新进展[J];环境科学研究;2002年05期

7 彭超,吴刚,席宇,夏燕华,张婷,赵以军;3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J];环境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8 黄国兰,孙红文,宋志慧,丛丽莉,张清敏;固定化藻类的生理特征和对染料的脱色能力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04期

9 裴海燕,胡文容,曲音波,母锐敏,李小彩;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10 崔克辉,何之常,张甲耀,夏盛林;模拟N、P污水对水稻幼苗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199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史顺玉;溶藻细菌对藻类的生理生态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昆明;缪莉;李楠;周晓见;靳翠丽;封克;;广玉兰叶片浸提液中抑铜绿微囊藻化学成分分析[J];环境化学;2011年07期

2 胡威;章典;冉颖霞;张庭廷;;穗花狐尾藻对淡水水华藻类的化感效应(英文)[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3 余游;冉奎林;张涛;;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生理影响研究进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4期

4 李今;华江环;;几种除藻剂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毒性效应[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刘书宇;吴明红;顾晓婧;;电子束辐射对铜绿微囊藻生理活动的影响[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6 薛凌展;陈小晨;黄种持;林学文;黄柳婷;赖明勇;;温度和磷交互作用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3期

7 靳翠丽;周晓见;李楠;缪莉;董昆明;封克;;广玉兰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05期

8 赵晓东;潘江;李金页;陶晓磊;庞坤;;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非稳态营养盐限制条件下的生长竞争特性[J];生态学报;2011年13期

9 毕相东;刘红玉;杨雷;孙学亮;张树林;;TTPC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生理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8期

10 李娜;毕永红;高大文;胡征宇;任南琪;;大气CO_2浓度变化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云娜;陈群;潘伟斌;杨丽丽;;铜绿微囊藻细胞破碎液对溶藻细菌L7胞外活性物质溶藻机制的影响[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2 贾晓会;施定基;马为民;吕中贤;杜桂森;;铜绿微囊藻的光合生态生理学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3 崔莉凤;方群;赵硕;;铜绿微囊藻与混合藻生长动力学参数比较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4 张树林;;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的初步研究[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郝赤;阎春仙;R.M.Wilkins;C.Rajenderan;;铜绿微囊藻毒素LR提取的研究[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秦朝阳;刘雪华;赵金博;;不同磷浓度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高光谱特征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7 施定基;贾晓会;冉凌飞;王军成;惠凯林;C.Johnson;;铜绿微囊藻和聚球藻7942受化感抑制的比较[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8 段静波;刘文清;张玉钧;王志刚;肖雪;王欢博;;环境影响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9 宋东辉;王思思;朱赟;侯李君;童艳;施定基;;小规模提取微囊藻质粒的方法学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赵玮;艾鹰;毕永红;胡征宇;;温度、光照、营养盐对铜绿微囊藻光合固碳作用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宋长太;[N];湖南科技报;2004年

2 记者 白剑峰;[N];人民日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李田生;[N];西部时报;2004年

4 记者 卜瑜 通讯员 赖南坡 江小燕;[N];广州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邓琴;[N];韶关日报;2009年

6 记者 蒋跃 李梅;[N];玉溪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卫民;亚硝酸盐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的影响[D];南开大学;2009年

2 任晶;UV/H_2O_2对铜绿微囊藻抑制特性及其对微囊藻毒素降解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兵之;伊乐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4 母锐敏;溶藻细菌对水华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特性及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王崇;基于细胞和群落特征的湖泊水华预警因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郑宾国;辐照技术对蓝藻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王翠华;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杀菌灭藻及其藻毒素去除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张楠;用于高盐度再生水富营养化控制的蓖齿眼子菜克藻效应与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耿红;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对轮虫影响的生态毒理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10 晏全香;改性层状硅酸盐矿物/微生物复合新型絮凝材料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群;溶藻细菌L7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应及机理[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靖天;响应曲面法优化铜绿微囊藻生长条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3 李艳红;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0年

4 张燕伟;铜绿微囊藻在水环境中生态作用的研究[D];集美大学;2010年

5 张娟;低价磷酸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6 江林燕;扰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朱金余;不同培养条件对产毒铜绿微囊藻和不产毒铜绿微囊藻生长竞争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8 吴丽;生物源农药和有机磷农药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生理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曹波;铜绿微囊藻与小球藻种间竞争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巨颖琳;南四湖水生植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产吩嗪类色素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赤潮生物生长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7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167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e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