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细菌优势种抑藻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抑藻机理

发布时间:2016-11-08 09:40

  本文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产吩嗪类色素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赤潮生物生长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云南大学》 2012年

滇池细菌优势种抑藻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抑藻机理

冯阳  

【摘要】: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日趋严重及有害藻类水华的频繁暴发,急需探索行之有效的藻类水华控制方法。微生物法具有具有廉价、安全、不破坏水体生态环境的特点。利用土著微生物抑制蓝藻水华的方法成为目前生物控藻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利用分泌物添加法研究了5株滇池水体土著溶藻细菌胞外分泌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藻效应,发现编号为N1、N4、N5、W7和Y3的细菌胞外分泌物对藻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79.68%、64.71%、50.80%、37.79%和73.26%。选取其中胞外分泌物抑藻能力最强的N1菌株,从细菌培养、分泌物中活性物质的分离、提纯、鉴定及其抑藻机理这三个层次开展了系列研究。结果表明: (1)N1菌株培养条件为72h、pH=7.5时,衰退期的胞外分泌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较好。 (2)经过高温处理过的N1细菌胞外分泌物,抑藻活性仍然很高,而细菌菌体破碎处理后的抑藻活性较低,高温处理后,对铜绿微囊藻没有抑制作用。说明主要的抑藻成分在细菌胞外分泌物中,并表现出热稳定性。 (3)采用液-液萃取法将细菌N1发酵后的胞外分泌物初步分离为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三个部分,其中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组分对铜绿微囊藻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7.6和71.5mg/L。进一步经柱层析分离、薄层层析(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将相同或相似馏分合并)、活性跟踪,从Ⅱ和V这2个活性较强的组分中提纯得到两个不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N1-1B和N1-5D),其72h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9.2mg/L和31.0mg/L (4)N1-1B和N1-5D均能降低藻细胞数量及叶绿素a含量,N1-1B刺激下单个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含量比对照组的有明显的增加。推断是N1-1B可以抑制藻细胞的分裂,造成细胞内的色素积累。两种化合物均能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导致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升高。在后期,N1-1B主要导致藻细胞的过氧化损伤,铜绿微囊藻数量大大减少。但N1-5D处理下的藻细胞MDA水平比N1-1B处理下的要低。结合N1-5D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变化不大,分析表明,N1-5D对铜绿微囊藻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不大,而类胡萝卜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活性氧水平。减轻N1-5D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的损伤。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N1-5D对铜绿微囊藻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而,N1-5D对铜绿微囊藻的72h-ECso要远远高于N1-1B,抑藻效果没有N1-1B强。 从滇池细菌优势种N1菌株的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的两个脂肪酸抑藻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活性,并表现出对铜绿微囊藻不同的抑藻机理。可以进一步研究开发,对今后应用这种方法控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17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宏,张昀;降解稻草对蓝藻生长的抑制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2 秦伯强;王小冬;汤祥明;冯胜;张运林;;太湖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引起的饮用水危机——原因与对策[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9期

3 龚良玉,王修林,李雁宾,张传松,梁生康,祝陈坚;铜绿假单胞菌产吩嗪类色素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赤潮生物生长的影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4 焦一滢;赵以军;许敏;程凯;;一株溶铜绿微囊藻真菌的分离与鉴定[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9期

5 陈水勇,吴振明,俞伟波,吕一锋;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9年02期

6 濮培民,王国祥,胡春华,胡维平,范成新;底泥疏浚能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吗?[J];湖泊科学;2000年03期

7 王国祥,成小英,濮培民;湖泊藻型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理论及应用[J];湖泊科学;2002年03期

8 康丽娟;潘晓洁;常锋毅;李敦海;沈银武;刘永定;;碱度增加对蛋白核小球藻光合活性与胞外多糖的影响[J];湖泊科学;2008年02期

9 李杰;欧丹云;宋立荣;;微囊藻衰亡过程研究——四种模拟胁迫条件下微囊藻的衰亡生理[J];湖泊科学;2008年05期

10 宁华;张荣先;陈浩;杨志荣;孙群;;滇池中芽孢杆菌的ARDRA分类及溶藻特性[J];湖泊科学;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史顺玉;溶藻细菌对藻类的生理生态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2 张兵之;伊乐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欧阳妤婧;玉米秸秆对赤潮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马辉;海洋粘细菌活性菌株筛选及菌株HW-1次生代谢产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尹玉丽;两类植物化感物质对赤潮藻生长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沈丽娟;富营养化水体异味物质分布形态及藻类厌氧代谢产物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小璐;扬水造流技术控藻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霄;杨秀梅;刘训言;孟庆伟;;转正义基因番茄类囊体膜脂不饱和度对抗旱性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2 姚国峰;汪海波;;水源水体中有害蓝藻水华的控制和去除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化工;2011年04期

3 蔡昌凤,徐建平;景观水微污染控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4 李茂茂;;现代居住区水景治理方法的探讨[J];安徽建筑;2009年06期

5 董原;陈韦;赵永旭;姜永厚;商晗武;;入侵我国几种外来杂草的化感作用及利用展望[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5期

6 赵不凋;刘柏朱;卢晓芳;李大;唐海;彭懿明;;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7期

7 刘惠兰;阎伍玖;章磊;;广州市海域污染现状与控制策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3期

8 顾国平;周丽燕;王森;;空心菜对景观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研究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9期

9 曾军;石国荣;;天然产物抗氧化活性的测定方法和原理[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2期

10 黄守程;刘爱荣;陆宝川;;外源水杨酸对小麦幼苗生长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莉萍;蔡璇;邹晶晶;王彩云;;桂花花芽分化过程中几种营养物质和激素的变化[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2 解军;贾坤;;水源水中藻类的危害及其去除技术[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3 粟本文;赵熙;黄怀生;郑红发;银霞;钟兴刚;刘淑娟;;绿茶总黄酮提取方法及其对羟自由基清除效果研究[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磊;王旭东;刘莹;段文松;;二级处理水中残留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征及适用的膜法预处理技术[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永平;洪大林;;清淤对太湖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10年

6 田川;杨虹;;太湖溶藻细菌的筛选、鉴定及溶藻活性物质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7 赵东欣;卢奎;;腋花玉兰辛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则金;胡亮;童金华;陈纯;;贮藏温度和成熟度对番木瓜冷害影响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罗梦森;何浪;彭华青;;太湖蓝藻生长发育与水环境的关系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永杰;李吉跃;蔡囊;;铅胁迫对大叶黄杨铅积累量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A];2009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舒文;几种海洋特征寡糖—胶原蛋白复配物对紫外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钱轶超;浅水湖泊沉积物磷素迁移转化特征与生物作用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王韵芳;钛硅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在微污染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周亚福;几类植物分泌结构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刘素慧;大蒜连作障碍形成机理及EM缓解效应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张逢春;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及药用植物羊蹄品质生态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台莲梅;马铃薯早疫病菌多样性和侵染过程及品种抗病机制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1年

8 卢慧明;大型海藻龙须菜化学成分及其对中肋骨条藻化感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曹长姝;中药臭灵丹中HTMF体外抗肿瘤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王铭玮;上海城市水源地蓝藻暴发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管理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玲珊;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罗均;柚皮纤维素的制备、琥珀酸酐改性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杨文静;武汉市内湖富营养化周年变化规律的监测及初步讨论[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赵茜;蛇床子素配伍植物筛选[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晓燕;β-丙氨酸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及体内酶活性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魏光锋;刺苦草根状茎酶促褐变机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7 曹磊;四种真菌多糖抗氧化和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海艳;黄酮化合物的化学发光分析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李晓东;茶树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因素及超微结构和几种内含物质变化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文俊玲;氮、钾、有机肥配施对越冬茬黄瓜生长发育及土壤环境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川;舒为群;曹佳;;我国水环境微囊藻毒素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3期

2 李佐荣;;微生物在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9期

3 秦铭荣;任健;商兆堂;夏瑛;;2007年卫星监测太湖蓝藻情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2期

4 张艳丽;芦鹏;吴晓芙;;植物化感作用在抑藻方面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7期

5 张艳艳;;试论太湖富营养化的发展、现状及治理[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5期

6 万宏,张昀;降解稻草对蓝藻生长的抑制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7 戴荣继;佟斌;黄春;王蕾;;HPLC测定饮用水中藻类叶绿素含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于虹漫,冷云;浅谈蓝藻水华的危害与防治[J];北京水产;2004年01期

9 姜树君,王净;官厅水库水质污染状况及趋势分析[J];北京水利;2003年02期

10 曹洪玉;;薄层层析法对药物成分的剖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鸿志 卢雪云;[N];中国环境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秀贤;我国典型海域营养盐特征对赤潮形成的影响及赤潮防治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2 董玉瑛;水体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分析和生态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00年

3 史顺玉;溶藻细菌对藻类的生理生态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杰;浙江沿海富营养化与赤潮历史的沉积记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刘靖;北京城市河湖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波;蓝藻伪空胞的特征及其浮力对氮磷和温度的响应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良玉,王修林,李雁宾,张传松,梁生康,祝陈坚;铜绿假单胞菌产吩嗪类色素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赤潮生物生长的影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温子燕;凡传明;;水绵处理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试验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20期

3 庄源益;高等水生植物对藻类生长的克制效应[J];云南环境科学;1996年01期

4 连玉武,王艳丽,郑天凌,洪华生;赤潮科学中藻菌关系研究的若干进展[J];海洋科学;1999年01期

5 庄源益,赵凡,,戴树桂,金朝辉;高等水生植物对藻类生长的克制效应[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95年06期

6 赵章元;波涌连天 难赋真情——赤潮[J];科学中国人;2002年03期

7 王平,吴晓芙,李科林,胡曰利;有效微生物群(EM)抑藻效应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4年03期

8 鲜啟鸣,陈海东,邹惠仙,尹大强,龚惠娟,曲丽娟;四种沉水植物的克藻效应[J];湖泊科学;2005年01期

9 高洁,杨维东,刘洁生,张珩,谭炳华;利用小麦秸控制赤潮生物生长的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5年01期

10 戴树桂,赵凡,金朝晖,庄源益,袁有才;香蒲植物提取物的抑藻作用及其分离鉴定[J];环境化学;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群;崔莉凤;黄振芳;;水生植物化感作用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的思考[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2 胡光济;张维昊;聂莹晖;;高等水生植物化感抑藻的研究进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3 方群;崔莉凤;黄振芳;;水生植物化感作用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的思考[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刘光钊;;三爱集团在水污染防治工程中的几项创新技术[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5 张维昊;丁惠君;吴小刚;周连凤;;几种湿生植物抑藻化感作用研究[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文静;张维昊;胡光济;黄伟;吴玲;刘华诚;;湖泊水华防治生物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7 张树林;;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的初步研究[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魏轲;严景超;朱培瑜;彭宇;徐水;;由除藻试验获得的启发[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9 王欣;郝春博;冯传平;;由CO_2浓度差异导致的溶液pH变化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10 徐磊;任树梅;;浅谈北京城区河湖水体水华的防治[A];2003年北京“水与奥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燕芬;[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1年

2 泗阳县裴圩镇政府 周道山 张福君;[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3 记者 李高产 实习生 胡楠;[N];湖北日报;2009年

4 赵关良;[N];中国建设报;2006年

5 赵章元;[N];中国环境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张帆;[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7 张洁 记者 王春;[N];科技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赵关良;[N];中国环境报;2005年

9 侯铁中;[N];科技日报;2007年

10 ;[N];中国化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雷国元;大型丝状绿藻去除氮磷和抑制微藻的特性及其作用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李海燕;基于水处理的壳聚糖树脂的制备、表征及功能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吴晓辉;常见眼子菜科沉水植物对浮游藻类的化感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年

4 张兵之;伊乐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智军;超声波除藻抑藻及藻渣最终处理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韩景明;澎溪河水环境及超声波除(抑)藻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于靓;一株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溶藻作用及对其它微生物的影响[D];武汉工业学院;2012年

4 徐美珠;海洋微生物在抑藻、检毒、消污中的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胡一越;低功率超声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6 高伟;高价银材料抑制水体藻类生长的试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7 苏建强;海洋细菌调控赤潮藻生长、产毒作用的实验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8 安蓁;大型海藻及纳米材料对赤潮中肋骨条藻的抑制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欧阳妤婧;玉米秸秆对赤潮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邵路路;低强度超声波控藻效果及其机理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产吩嗪类色素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赤潮生物生长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7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167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8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