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株溶藻细菌(Bacillus cereus L7,L8)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
本文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产吩嗪类色素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赤潮生物生长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南理工大学》 2014年
两株溶藻细菌(Bacillus cereus L7,L8)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相互作用
解冬雪
【摘要】:为了探讨溶藻细菌与赤潮微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作用机制,并加深理解溶藻细菌在赤潮发展和消亡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以溶藻细菌L7、L8(Bacillus cereus L7, L8)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开展两者种群密度变化规律和溶藻机制的研究。 将L7和L8的菌悬液、无菌滤液及混合菌液与中肋骨条藻悬浮液混合,监测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变化,探讨溶藻细菌L7和L8对中肋骨条藻的溶藻效果、溶藻途径、溶藻活性物质稳定性及确定混合菌液的最佳作用条件。L7和L8对中肋骨条藻具有较强的间接溶藻效果,溶藻活性物质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较差的酸稳定性,L7和L8混合菌液最佳混合比例为2:1。 将L7和L8分别在6种初始种群密度下与中肋骨条藻共培养及将中肋骨条藻分别在5种初始种群密度下与L7和L8共培养,探讨初始种群密度对菌藻相互作用的影响。L7及L8对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影响表现为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中肋骨条藻能够在一段时间后抑制L7的生长,高浓度中肋骨条藻在一段时间后抑制L8生长。 将L7和L8胞内外代谢产物与中肋骨条藻悬浮液混合及将中肋骨条藻胞内外代谢物与L7和L8悬浮液混合,探讨代谢物质对菌藻相互作用的影响。当L7种群密度低于7.82×109cells/L时,L7胞内代谢物质促进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当L7种群密度为7.82×1010cells/L时,L7胞内代谢产物抑制中肋骨条藻生长;当L7种群密度低于7.82×1010cells/L时,L7胞外代谢产物均抑制中肋骨条藻生长。L8胞内外代谢物质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与L7相似。中肋骨条藻胞内代谢物质促进L8的生长但对L7生长的影响不明显;胞外代谢物质抑制L7和L8的生长。 通过在溶藻细菌L7和L8的培养过程中添加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体积分数的中肋骨条藻细胞破碎液和胞外代谢物,得出不同生长阶段及不同体积分数的中肋骨条藻胞外代谢物和细胞破碎液均可以促进L7和L8的溶藻效果。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72;X17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缪锦来,石红旗,李光友,王波,韩丽;赤潮灾害的发展趋势、防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年03期
2 于海涛;潘伟斌;;溶藻细菌L8的溶藻活性代谢产物对水华鱼腥藻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年11期
3 林伟,陈騳;微藻与细菌相互关系研究在海水养殖中的重要意义[J];海洋科学;1998年04期
4 袁美玲;王朝晖;杨宇峰;;有害赤潮藻卡盾藻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09年11期
5 ;Studies on the role of marine bacteria in the upwelling ecosystem——Ⅰ.Bacterial biomass in the upwelling regions[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1993年02期
6 连子如;王江涛;;东海原甲藻和海洋异养细菌对磷酸盐的竞争吸收[J];水生生物学报;2010年03期
7 郑天凌,田蕴,苏建强,王艳丽,连玉武,洪华生;海洋赤潮生物与厦门海域几种细菌的生态关系研究[J];生态学报;2002年12期
8 王新;周立红;郑天凌;宁修仁;;塔玛亚历山大藻藻际细菌溶藻过程[J];生态学报;2007年07期
9 汪辉;刘玲;牛丹丹;刘兆普;;一株海洋细菌对中肋骨条藻的溶解效应及其溶藻特性[J];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姿;朱白婢;孙建波;廖文彬;彭明;;赤潮的生物防治及其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5期
2 安鑫龙;齐遵利;李雪梅;张秀文;;中国海岸带研究II——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3 安鑫龙;么强;李雪梅;;赤潮微藻海洋卡盾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4 柳焕章;刘建钗;周敬霄;;微生物间拮抗的研究方法与农业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5 周文礼;肖慧;王悠;刘素;翟红昌;唐学玺;;小球藻与2株藻际异养细菌相互作用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6 安鑫龙;周启星;邢光敏;;海洋微生物在海洋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现状[J];水产科学;2006年02期
7 廖律;徐永健;;氮素营养对龙须菜生长及其各部附生菌组成的影响[J];水产科学;2009年03期
8 陈静;朱强;朱明;莫照兰;阎斌伦;;根瘤菌N_1对扁藻生长影响的研究[J];水产科学;2012年02期
9 傅丽君;安新丽;郑天凌;;环境中放线菌及其抑藻活性物质研究的若干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9期
10 龚良玉,王修林,李雁宾,张传松,梁生康,祝陈坚;铜绿假单胞菌产吩嗪类色素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赤潮生物生长的影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叶盛权;郭祀远;吴晖;章超桦;黄和;;水体有机生态调节剂的应用研究[A];“亚运食品安全与广东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蔡恒江;李博;;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中肋骨条藻抗氧化系统活性的影响[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中博;赤潮灾害及其综合防治的生态、经济与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洪亮;颗粒物对藻华生物的絮凝作用及其分形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3 蔡立哲;河口港湾沉积环境质量的底栖生物评价新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4 徐涤;海带外生菌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5 李灏;赤潮藻亚历山大藻LC3培养及谷氨酸铜对其灭除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肖慧;渤海湾近岸海域的细菌学研究及其在海岸带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方云英;不同水生植物吸收去除水体氮效果及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杨珏;浮游植物时空发展的非线性特点与赤潮的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姚志红;多元共生遗传算法研究及其在藻类智能模式识别中的应用[D];上海大学;2007年
10 胡海燕;水产养殖废水氨氮处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鹏;无角毛有害赤潮藻显微图像自动识别系统[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媛媛;二株海洋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其溶藻特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薇;石斑鱼池塘育苗水体生态系统的研究(Ⅱ)[D];海南大学;2011年
4 刘海;香蕉枯萎病拮抗细菌的鉴定及初步应用[D];海南大学;2011年
5 唐水水;放线菌L74溶藻物质的分离纯化及溶藻机理的初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仲洁;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衰亡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夏清艳;中国近海海水中溶解氨基酸的分布与组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高菲;巢湖溶藻细菌的筛选与初步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高利利;记忆缺失性贝毒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王茜;抗软骨藻酸单克隆抗体直接竞争ELISA方法的建立及试剂盒的组装[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康,谢平;揭开武汉东湖蓝藻水华消失之谜[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3期
2 陆斗定;日本沿岸水域的赤潮监测研究及其防治对策[J];东海海洋;1997年01期
3 李晓;冯伟;曾晓春;;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10期
4 李木桂;刘晶;潘伟斌;张海燕;;3株溶藻菌生长特性研究初报[J];广州环境科学;2007年02期
5 吴刚,席宇,赵以军;溶藻细菌研究的最新进展[J];环境科学研究;2002年05期
6 彭超,吴刚,席宇,夏燕华,张婷,赵以军;3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J];环境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7 裴海燕,胡文容,曲音波,母锐敏,李小彩;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8 俞志明,邹景忠,马锡年,李全生;治理赤潮的化学方法[J];海洋与湖沼;1993年03期
9 齐雨藻,洪英,吕颂辉,楚建华,张家平,朱从举,李雅琴,梁松,李锦荣;南海大鹏湾海洋褐胞藻赤潮及其成因[J];海洋与湖沼;1994年02期
10 齐雨藻,钱锋;大鹏湾几种赤潮甲藻的分类学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4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伟英;溶藻细菌筛选方法的优化及W5菌株溶藻特性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宇;朱大恒;黄进勇;吴刚;赵以军;;溶藻细菌的生态学作用及其生物量检测方法[J];微生物学杂志;2005年05期
2 邓建明;陶勇;李大平;董娟;;溶藻细菌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年06期
3 叶姜瑜;张将;钟以蓉;;响应曲面法优化溶藻细菌发酵条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4 邱并生;;溶藻细菌[J];微生物学通报;2011年08期
5 侯翠翠;王继华;陈凤虎;杨雪辰;王樱凝;;溶藻细菌的分离纯化及菌种的鉴定[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6 吴刚,席宇,赵以军;溶藻细菌研究的最新进展[J];环境科学研究;2002年05期
7 彭超,吴刚,席宇,夏燕华,张婷,赵以军;3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J];环境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8 席宇,吴刚,张勇,周琴,裴达,张华,严锐,杜曼丽,赵淑平,赵以军;一株淡水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张勇,席宇,吴刚;溶藻细菌杀藻物质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1期
10 郑小平,谢骏,刘波,殷国俊,徐跑;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君洁;程凯;赵以军;;溶藻细菌和粘细菌的分离[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卢兰兰;刘永定;胡明明;李根保;沈银武;;溶藻细菌及其助溶剂的筛选和应用[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郑小平;谢骏;刘波;殷国俊;徐跑;;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的初探[A];中国水产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4年
4 肖艳;宋立荣;;一株淡水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5 许珂;吴刚;程凯;赵以军;;溶藻细菌W5发酵工艺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骆灵喜;傅丽仙;陈辉蓉;胡章立;;溶藻细菌VBNC状态转换对铜绿微囊藻溶藻效果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骆灵喜;傅丽仙;陈辉蓉;胡章立;;溶藻细菌VBNC状态转换对微囊的藻溶藻效果的影响[A];广东省植物学会第十九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田川;杨虹;;太湖溶藻细菌的筛选、鉴定及溶藻活性物质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颜小丹;黄翔鹄;李长玲;;一株溶藻细菌对4种微藻溶解作用的初步研究[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N];中国渔业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母锐敏;溶藻细菌对水华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特性及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田川;太湖浮游细菌分子生态学及溶藻细菌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史顺玉;溶藻细菌对藻类的生理生态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4 汪辉;溶藻细菌对水华与赤潮微藻的抑制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王金霞;溶藻细菌S7溶藻特性、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娟;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周瑞;高效溶藻细菌混合溶藻特性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君洁;溶藻细菌和溶藻粘细菌的分离及溶藻效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彭超;三株溶藻细菌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熊莉;溶藻细菌的筛选及其溶藻效应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6 许丽娜;两株海洋真核藻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其溶藻特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颜小丹;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虾池两种蓝藻溶藻效果的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1年
8 史荣君;海洋溶藻细菌的筛选及其溶藻特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9 席宇;一株欧文氏菌的分离及其溶藻特性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将;应急性溶藻菌剂生产技术及其溶藻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产吩嗪类色素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赤潮生物生长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76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167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