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营林模式下毛竹枝叶的生物量分配:异速生长分析
本文选题:异速生长 + 枝叶分配 ; 参考:《植物生态学报》2013年09期
【摘要】:植物枝、叶的异速生长关系受个体发育的限制,同时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该研究应用异速生长分析方法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Pubescens’)枝、叶关系及其生物量分配策略对不同营林模式(钩梢和施肥)的响应。结果表明:与不钩梢相比,钩梢(相当于60%的修枝水平)后毛竹枝叶生物量均有显著的下降(枝40.23%、叶41.01%);施肥显著增加了钩梢和不钩梢毛竹枝、叶生物量(不钩梢枝20.67%、叶46.53%;钩梢枝19.71%、叶13.95%)。施肥显著改变了毛竹枝、叶异速生长的标准主轴(standardized major axis,SMA)斜率(施肥0.75 vs不施肥0.82;p0.05),表现为与不施肥相比,叶片的光合产物在施肥处理上相对更多地转移到枝上。钩梢后,毛竹枝、叶异速生长的SMA斜率显著增加(钩梢1.09 1.10 vs不钩梢0.74 0.83;p0.000 1),表现出钩梢引起更多的资源向叶片分配,且在不施肥处理下,这种效应更为强烈。光照因素导致了毛竹冠层枝、叶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并与施肥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钩梢作为直接影响因素对毛竹枝、叶异速生长关系具有强烈的影响(p0.001),导致枝、叶异速生长关系斜率变异接近50%,而施肥或光照条件10%,表明枝、叶关系对不同环境或干扰因素的响应存在差异,且间接因素(如施肥)的影响更多受到自身生长发育的限制。
[Abstract]:The isokinetic growth of plant branches and leaves is restricted by ontogeny as well as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response of branches, leaf relationships and biomass allocation strategies of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pubescens'(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pubescens') to different forest models (hook and fertilization) was studi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allometric growth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iomass of bamboo branches and leav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40.23%, 41.01%) after hook shoot (equivalent to 60% pruning level), and fertiliz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hook shoot and unhooked bamboo branch. The biomass of leaves was 20.67%, 46.53%, and 19.71%, 13.95%, respectively. Fertilization significantly changed the slope (0.75 vs 0.82p0.05) of (standardized major axis-SMA, the standard spindle of leaf growth, which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no fertilization, the photosynthetic products of leaves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branches relatively more in fertilization treatment. After hook shoot, the slope of SM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1.09 ~ 1.10 vs 0.74 ~ 0.83p ~ (0.000 1), which showed that the hook tip caused more resources to be allocated to the leaves, and the effect was more intens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 fertilizer application. The light factor resulted in the difference of the growth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ot and leaf of bamboo canopy,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rowth rate and fertilization. As a direct influence factor, hook shoot had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wth of bamboo branches and leaves (p0.001), which led to the slope vari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anches and leaves reaching 50%, while fertilization or illumination was 10%, indicating that the branches had a different growth rate. The response of leaf relationship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 or interference factors is differ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indirect factors (such as fertilization) is more limited by their ow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丽水学院;遂昌县林业局;安吉县林业局;
【基金】:毛竹笋竹林测土推荐施肥技术推广与示范和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2009TS001)
【分类号】:S79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辉,洪伟,兰斌,郑郁善,何东进;闽北毛竹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8年S1期
2 桂仁意;邵继锋;俞友明;朱永军;董墩义;方伟;;钩梢对5年生毛竹竹材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1年06期
3 宋艳冬;金爱武;金晓春;胡元斌;杜亮亮;江志友;;施肥对毛竹叶片光合生理的影响[J];浙江林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王宏;金晓春;金爱武;宋艳冬;柴红玲;吴林森;;施肥对毛竹生长量和秆形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5 杨冬梅;占峰;张宏伟;;清凉峰不同海拔木本植物小枝内叶大小-数量权衡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12年04期
6 鱼腾飞;冯起;司建华;;极端干旱区多枝柽柳叶片气孔导度的环境响应模拟[J];植物生态学报;2012年06期
7 庄若楠;金爱武;;施肥对毛竹秆型特征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球;李志辉;陈少雄;;桉树无节材修枝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桉树科技;2009年02期
2 王兵;王燕;郭浩;赵广东;白秀兰;;江西大岗山毛竹林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3 何东进,洪伟,吴承祯,兰斌,林成来;毛竹种群光能利用率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张国防,缪碧华;毛竹经营管理的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章朝聪;王福升;刘国华;;福建省毛竹林生态功能价值评价[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0年01期
6 叶如春;;不同施肥处理对毛竹产量及效益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5期
7 韩莹;李恒鹏;聂小飞;徐昔保;;太湖上游低山丘陵地区不同用地类型氮、磷收支平衡特征[J];湖泊科学;2012年06期
8 吴丽华;福建南平引种竹刺竹属植物生物量研究[J];经济林研究;2003年03期
9 孙刚;邓文鑫;王陆军;徐小牛;;安徽肖坑天然毛竹林生产力及其土壤养分特点[J];经济林研究;2009年03期
10 方江平;项文化;;西藏色季拉山原始冷杉林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J];林业科学;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肖复明;熊彩云;张小军;漆良华;徐海宁;章挺;;江西安福林区毛竹林群落呼吸量测定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3 叶金盛;汪求来;;广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4 肖复明;范少辉;汪思龙;官凤英;于小军;申正其;;毛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估算[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5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6 肖复明;熊彩云;张小军;漆良华;徐海宁;章挺;;江西安福林区毛竹林群落呼吸量测定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宏;毛竹林生态型模式施肥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丁访军;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标准体系构建[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郭清和;广州市城市森林服务功能及价值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4 郭晓敏;毛竹林平衡施肥及营养管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5 周国模;毛竹林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固定及其分配与分布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周本智;基于小观察窗技术的竹林地下系统动态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7 刘海东;浑善达克沙地根茎克隆植物对去除枝叶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8 方向文;地上组织去除后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补偿生长的生理生态机制[D];兰州大学;2006年
9 陈世品;糙花少穗竹遗传分化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10 肖复明;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特征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继锋;毛竹实生苗水培体系建立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曾亚梅;基于3S技术的高速公路植被解译及生物量的估算和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球;3年生托里桉修枝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苏阿兰;福建省毛竹林生态系统碳汇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5 田野;基于施肥处理不同起源毛竹林生物量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6 胡元斌;施肥对毛竹笋期—换叶期叶片特征与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7 崔瑞蕊;安吉县毛竹林碳储量时空变异遥感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8 覃引鸾;尾巨桉木材主要材性及其变异规律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9 杨洪国;四川巨桉纸浆原料林幼龄生物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10 侯慧峰;闽北山地上位阔叶林对毛竹林生产力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小平;;安徽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和垂直分布带谱调查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7期
2 赵良菊;肖洪浪;程国栋;宋耀选;赵亮;李彩芝;杨秋;;黑河下游河岸林植物水分来源初步研究[J];地球学报;2008年06期
3 郑郁善,陈希英,方承,梁鸿q,
本文编号:2065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2065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