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生物礁发育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功成;刘震;米立军;沈怀磊;郭瑞;;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沉积演化[J];沉积学报;2009年04期
2 龚再升,杨甲明,郝芳,胡建武;莺歌海盆地与琼东南盆地成藏条件的比较及天然气勘探方向[J];地球科学;2001年03期
3 李超;廖新武;侯东梅;刘传奇;韩雪芳;胡勇;;地震沉积学在BZ19-4油田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13年01期
4 肖军,王华,陆永潮,赵忠新,陈亮;琼东南盆地构造坡折带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年03期
5 谢文彦;张一伟;孙珍;姜建群;;琼东南盆地断裂构造与成因机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1期
6 黎明碧;金翔龙;;中国南海的形成演化及动力学机制研究综述[J];科技通报;2006年01期
7 周兴海;余学兵;王琳;高兆红;;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生物礁生长环境及分布特征分析[J];海洋石油;2013年04期
8 何家雄;夏斌;孙东山;张树林;刘宝明;;琼东南盆地油气成藏组合、运聚规律与勘探方向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1期
9 李绪宣;钟志洪;董伟良;孙珍;王良书;夏斌;张敏强;;琼东南盆地古近纪裂陷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6期
10 黄鸿光;陆永潮;邹卓超;;琼东南盆地松南三维区台缘礁地震沉积学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志峰;夏斌;林舸;施秋华;郭峰;刘宝明;;莺歌海盆地与济阳拗陷成因机制与沉积特征的比较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李亚敏;施小斌;徐辉龙;何家雄;刘兵;;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的时空分布及裂后期异常沉降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1期
3 马玉波;吴时国;邢树文;鲁银涛;谷明峰;赵撼霆;;南海北部陆坡混合沉积地层模式及地震响应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S1期
4 李友川;米立军;张功成;傅宁;孙玉梅;;南海北部深水区烃源岩形成和分布研究[J];沉积学报;2011年05期
5 张功成;陈国俊;张厚和;李友川;梁建设;杨树春;;“源热共控”中国近海盆地油气田“内油外气”有序分布[J];沉积学报;2012年01期
6 贾元琴;胡沛青;张铭杰;张同伟;陈克娜;丛亚楠;;琼东南盆地崖城地区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油气充注期次分析[J];沉积学报;2012年01期
7 于俊峰;段如泰;;琼东南盆地2号断裂东带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8年03期
8 吕宝凤;袁亚娟;;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沉积-构造的差异性及其油气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8年04期
9 龙根元;吴世敏;刘兵;郭翔燕;;琼东南盆地半地堑特征及其动力学探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0年01期
10 林海涛;任建业;雷超;闵慧;;琼东南盆地2号断层构造转换带及其对砂体分布的控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中杰;刘一峰;张素芳;范蔚茗;陈林;;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深度依赖性及其动力学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2 殷秀兰;李思田;杨计海;马寅生;孟元林;;莺歌海盆地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及其应力作用[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3 赵撼霆;吴时国;;东沙海区深水碳酸盐岩的发育与地震识别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启良;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流体逸散系统与沉积物变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2 赖维成;渤海海域第三系层序地层模式及地震储层预测技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姜涛;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区中中新世以来低位扇体形成条件和成藏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
4 徐长贵;渤海海域低勘探程度区古近系岩性圈闭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程学峰;南阳凹陷核桃园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与勘探潜力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6 杜江峰;黑龙江汤原断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内湖泊砂体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D];吉林大学;2008年
7 邬黛黛;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早期成岩作用和地球化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苑保国;霸县凹陷
本文编号:2808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2808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