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虫捕食污泥过程的生长特性及对污泥性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0-01 16:43
   近年来,基于蠕虫捕食的污泥减量技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一技术通过构建污泥捕食者-蠕虫与污泥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实现污泥量的削减,具有二次污染低和能耗省的优势。然而,目前的多数研究更关注于污泥减量效能,在蠕虫生长、蠕虫捕食对污泥性质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蠕虫在捕食污泥过程中的种群稳定性、捕食对污泥中重金属等成分和胞外聚合物等性质的影响尚不明确,以至于无法完善地指导实际应用的开展。 本研究将水生寡毛纲蠕虫-霍甫水丝蚓用于捕食污泥,深入研究蠕虫的生长特性和对污泥性质的影响。确定了与蠕虫发育阶段特性相适应的最优环境条件,考察了捕食污泥过程的蠕虫种群生长趋势;解析了典型的重金属在捕食过程中的相分布特征,探讨了污泥中重金属的赋存形式改变和蠕虫生理活性的影响;揭示了蠕虫生物捕食对污泥浓缩脱水性能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蠕虫生长特性和种群特征的研究表明:幼蚓个体是蠕虫发育阶段中环境耐力最高的阶段。在温度25℃、虫体初始密度11~12g-worm/L、以2.8m~3/(m~2·h)的间歇曝气供氧、 pH值6.5、钠盐浓度不高于200mg/L、污泥浓度2000~6000mg/L、SRT≤3d,载体厚度为1cm,自然光照的环境条件下,蠕虫生长和捕食污泥效能最优,获得的平均污泥减量效率为297mg-TSS/L/d。在最优条件下,蠕虫的整体生长发育时间为74.6d。在长期的捕食污泥过程中,蠕虫种群增长速率趋近于1,逐渐接近种群生长的稳定状态。 蠕虫生物捕食对污泥组分影响的研究表明:蠕虫捕食对污泥的碳氮成分没有特异选择性,对无机灰分略有累积;对难降解有机物没有明显的吸收作用。在蠕虫捕食过程中,泥相中4.1%的铜、9.7%的锌和4.8%的铅释放到水相中,同时,11.9%的铜、8.2%的锌和10.5%的铅累积在蠕虫体内;捕食后污泥相重金属含量为捕食前的81%以上。蠕虫捕食后污泥中以活跃化学形态存在重金属比例呈不变或降低趋势,捕食对污泥重金属生物利用度影响较弱。蠕虫捕食引起了有机碳和磷的明显释放。 蠕虫生物捕食对污泥性质影响的研究表明:蠕虫捕食降低了污泥的SVI值、zeta电位、粘度和结合态胞外聚合物浓度,改善了污泥的凝聚和脱水性能。蠕虫捕食过程通过剥离污泥胶核外部蛋白质结合层,降解污泥可溶性蛋白质物质,促进了污泥调质过程的电中和和压缩双电层作用,提高了污泥的脱水效率。蠕虫对污泥微生物菌群具有随机捕食作用,对污泥的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并未造成显著的冲击,捕食后污泥对氨氮和COD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削减性能。 综上,霍甫水丝蚓是用于捕食污泥的较理想的微型动物。其生长特性能够适应长期的生物捕食,带来稳定的污泥减量效率和较低的环境影响。本研究结果为生物捕食污泥减量技术的完善和工艺应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X703;X174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蠕虫


第 1 章 绪论质的系统考察,蠕虫捕食对污泥性质的作用机制仍需深入的分析。围绕蠕虫捕食技术存在的上述关键问题开展研究,以期深入探讨蠕效能和影响,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 研究内容完善污泥的生物捕食技术为目标,将水生寡毛纲蠕虫-霍甫水丝蚓用研究蠕虫的生长发育特征和捕食污泥性能,揭示蠕虫生物捕食过程属等组成成分的变化和影响;解析捕食过程中污泥理化、生物性质为生物捕食污泥减量工艺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体征,蠕虫


引言虫在污泥中的稳定生长和高效捕食是实现生物捕食工艺的关键。为的生长特性与捕食污泥的内在关联,本章围绕蠕虫在污泥中的环境,探寻适宜其稳定生长的环境条件和工艺参数;针对蠕虫的生长周生长发育的特征,围绕蠕虫的幼体发育期、中间发育期、成熟期三意义的生长发育阶段,探讨不同生长阶段蠕虫的环境耐受能力和捕根据蠕虫的阶段生长特性,确定长期的生物捕食过程的蠕虫种群生预测种群发展趋势,为高效稳定的污泥减量工艺的开发提供理论支蠕虫的生长周期甫水丝蚓生命周期约为 80~120d,经历卵、幼蚓、中间体和成熟蚓段 (图 3-1)。

蠕虫,有机物,污泥


图 4-2 蠕虫有机物特征基团分析(a-0d; b-20d; c-80d)Fig.4-2 Characteristic groups of organic conten of worms during sludge predation(a-0d; b-20d; c-80d)4.2.3 生物捕食过程污泥的基本元素特征为考察蠕虫在捕食污泥过程中所利用的污泥组分,分析了捕食过程中污泥基本元素的变化,结果如表4-2所示。随着蠕虫捕食污泥的不断进行,污泥中的C和N元素持续降低,说明了蠕虫对于污泥的捕食过程主要利用了污泥中的C和N元素。捕食后污泥的H和S元素略有增加。H元素的增加是来自于糖、脂和蛋白质代谢,蛋白质水解脱氨基脱羧基过程、糖代谢三羧酸循环过程产生的小分子酸、醇和碳氢化合物等物质。S元素在污泥中的存在形式是蛋白质、硫醇和硫酸盐,因此污泥中S元素的增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蠕虫将污泥中的蛋白质消化后,不能利用的S元素被排出体外进入污泥,另一方面是好氧环境不具有硫酸盐还原菌的氧化还原电位,S元素难以矿化脱除。- 49 -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雄麟;;D型软性填料[J];今日科技;1983年02期

2 张丽朵;马涛;;浅谈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33期

3 徐娜;;奇特的海洋蠕虫[J];科学24小时;2010年01期

4 殷红;城市污泥的最佳出路——林地处理和利用[J];天津科技;1997年03期

5 袁文献;何宏涛;;以水泥工业处理废弃物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J];安徽科技;2006年01期

6 李宇亮;李小明;郭亮;周屹;曾光明;杨麒;廖德祥;;高效产氢菌株Enterococcus sp.LG1的分离及产氢特性[J];微生物学通报;2008年09期

7 美惠;;深海中的小小“轰炸机”[J];知识就是力量;2010年04期

8 张竞月;;污泥燃料化方法浅析[J];甘肃科技;2011年11期

9 汪永进,方邺森,方金满;首次发现一种罕见形态的三水铝石-埃洛石(0.7nm)集合体[J];科学通报;1995年01期

10 王永昌;;管状蠕虫海底珍奇动物[J];航海;198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舒斌;罗臻;;污泥处置的新途径——污泥碳化[A];2009(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中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论文集[C];2009年

2 刘辉;高敏;蔡顺华;王政;;利用水泥工业废气干化污泥的可行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论坛暨全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联合会年会文集[C];2010年

3 廖足良;Harald KLEIVEN;毕学军;Keith PANTER;Dan MOLONEY;;Cambi~(TM)高级污泥厌氧消化(CAAD)技术的特点和污泥中生物能源和资源的回收利用[A];上海(第二届)水业热点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王瑞;王馨;;城市污水污泥的土地利用与填埋[A];2010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欢欢;黄玉明;;表面活性剂对人工湿地污泥挥发性有机硫化物产生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6 张健;;污泥处理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流分析[A];2007水业高级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王凯军;余杰;;中国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处置问题探讨[A];2007水业高级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汪立飞;;郑州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探讨[A];生物质能源开发应用与固废污染控制——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处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加紫薇;廖力;朱维琴;金俊;;污水处理厂污泥对Cu~(2+)、Zn~(2+)吸附性能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10 钮少颖;;城市污水厂污泥产品的研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陆峰 通讯员林洪;印染污泥掺烧制砖[N];南通日报;2010年

2 苏讯;常州武进启动污泥专项整治[N];中国建设报;2010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李莉 范圣楠 记者 闫艳 高杰;污泥到底去了哪儿?[N];中国环境报;2010年

4 本报通讯员 冯涛;邯郸对污泥全过程监管[N];中国环境报;2011年

5 ;粤九成污泥填埋为害甚于污水[N];南方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孙秀艳;八成污泥没有得到妥善处理[N];人民日报;2011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范圣楠 李莉 记者 闫艳 高杰;处理多少污水 也要管多少污泥[N];中国环境报;2011年

8 黄洪鑫;赣州污泥污水无害化处置三同步[N];中国建设报;2011年

9 琼玲;年底污泥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N];无锡日报;2011年

10 徐海峰;伊春强化污泥污染防治[N];中国环境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琦;蠕虫捕食污泥过程的生长特性及对污泥性质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肖汉敏;污泥热干燥与焚烧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熊思江;污泥热解制取富氢燃气实验及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林群慧;微波辅助热解污泥机理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姬爱民;污泥热解液加工方法及其产品的燃料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尚梦;污泥破解预处理技术和破解后污泥厌氧消化效能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张强;生物质与煤共气化过程中磷元素的迁移与影响[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左宁;基于强化除磷脱氮及低污泥产量的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邵瑞华;泥质活性炭的制备及污泥热解动力学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涂剑成;污水厂污泥中重金属脱除技术及污泥特性变化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威;污泥用作水泥工业替代燃料的工艺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尹娜;超细污泥与煤粉混燃机理及污染排放特性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年

3 王爽;污泥超声波预处理技术基础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年

4 刘欣;印染污泥干燥特性和干燥工艺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何鉴尧;印染污泥干燥过程中挥发性污染物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存坡;不锈钢冷轧副产污泥的优化利用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陈彬;节能型盘式污泥干燥设备研发[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丹;煤与污泥的混燃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娜;污泥热解过程中氮的迁移特性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10 王晓磊;污泥微波高温热解条件下富氢气体生成特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17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28317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e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