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场的超精细景深算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3 09:01
当今社会,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而其重要的一个分支—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前景十分广泛。景深算法作为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研究价值。然而,传统的景深算法技术存在一些劣势。比如:多视点系统对设备需求量大、要求高,成本相对较高;而单目视觉系统视角太少,所以其提取的景深精度较低。光场相机的出现完美解决了单目和多视点视觉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为景深算法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光场相机系统中,在主透镜和图像传感器之间放置微透镜阵列,每条入射光线的光量和方向被同时记录,相当于同时采集了物体的空间和角度信息。所以,光场图像携带的丰富信息对后续的景深计算十分有益。但是,光场图像的基线十分狭窄,空间分辨率和角度分辨率难以折衷、且存在遮挡等问题,传统的密集光场景深算法计算结果不是十分准确,且由于数据量大,计算效率普遍较低。因此,研究适合光场的景深算法,尤其是适合稀疏光场的景深算法是本文的工作重点。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主要针对光场图像进行超精细的景深算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阐述了光场景深算法的相关原理,包括光场的两平面参数化模型、EPI(Epipolar Im...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_1四维光场的三种参数化表征:(a)相PDP;?(b)?SPP;?(c)?TPP??
2光场可视化分析??虽然全光涵数L(u,v,x,y)是一个筒化的光场模:型,隹很难想象这个4D表示。.在这一??小节中,我们将用H种不同的方式将4D光场可视化呈现:子孔径图像、光场子视图和??EPI图像。??在两平面光场模型L(u,v,x,y)中,我们可以将uv平面看作一组摄像机,其焦平面位??于xy平面上.。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观点来理解这个模型。首先,每个摄像头收集从xy??平面射出的光线并到达uv平面上的一个点(从某个视点收集光线)。固此,4D光场可??以表示为二维图像阵列,如图2-2?(a)所示。由相机记录的每个图像被称为子孔径图像,??也被称为针孔视图。其次,在xy平面上的某个点代表了在uv平面上的所有点所限定的??光线(从不同视点的光线集合投射到某个点上,即从不同视点着到的相同点),见图2-2??(b))。因为uv〒面中的样本数量取决于视点的数置,而xy平面中的取样数量取决于??相机分辨率,所以U和v维度被称为角度维度,x和y维度被称为空:间维度??特别地,对于四维光场L(u,v,x,y),我们可以通过固定uv平面的坐标和/,获得??二维切片:也可以这么理解,逋过_定:某一个相机的位:置在处,采集.2D??切片IuV*(x,y),即子孔径图像。图2-2?(a)右边部分示出了一个子孔径图像。同理,通??过園.定xy平面的坐标x*和y%得到切_片Ix*,y><u,v)。.?2D切片.I#.y*(u,v)通常指光场的子视??图,也可以理解为此切片由来自不同视点的光线在每个点上聚集而形成,如图2-2?(b)??所示。????\?i?\?\?\?\?\?\?r??■?^?%?L?%?Ak??(a)??■??i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4编码光场渲染虚拟视点??只要使用一组足够密集的摄像机,我们可以通过重新采样和内插光线[1],在球体表??面的任何位置(甚至更靠近物体)创建光场的虚拟渲染,而不是基于几何信息[41]去合成??视点。图2-4示出了比现有视图更靠近对象(绿色形状)的虚拟视图(位于蓝点处??由于光线的辐射度在自由空间中保持不变,因此可以从现有视图重新采样一些光线。然??而,仍有照相机没有捕捉到的光线,因此必须通过内插(例如,图2-4中的虚线所示的??光线)进行推断。为了渲染这样的光线,首先计算它们与两个平面的交点坐标。然后,??使用最近的16个采样光线来插入虚拟光线。??在光场渲染中,不足的样本会在新视图中引起重影效应。然而,获取太多的光场样??本是不切实际的_。例如,Levoy和Hanrahan?[1]提出的合成走廊光场使庙了四块光板,每??块光板包含64x32幅图片,原始尺寸为1608MB。Chai等人[42]和1^等[43]人研宄了光??场渲染所需的最小样本数鸶,并得出结论认为,贡献像素必须相互接触才能呈现无重影??的新视图。换句话说,相邻视图之间的最大视差必须小于1个像素,这是与摄像机分辨??率和场景深度密切相关的值;贡献像素越接近(即,视差越小),内插点将越尖锐。??铛场景的几何信息已知时,可以大大减少所需样本数量,即使是不规则采样的光场??也适合新视图渲染。Buehler等人[44]提出了一个广义模型,使用不规则采样图像(即非??结构化输入)来结含光场渲染和基于深度图像的渲染。为了呈现新视图,使用“相机混??合潮来组合输入的视图,这和角度差、欠采样估计以及视场(FOV)有关。??2.2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光场分析的多线索融合深度估计方法[J]. 杨德刚,肖照林,杨恒,王庆. 计算机学报. 2015(12)
[2]光场相机成像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 杨凡,袁艳,周志良. 现代电子技术. 2011(06)
[3]光场相机中微透镜阵列与探测器配准误差分析[J]. 袁艳,周宇,胡煌华. 光子学报. 2010(01)
[4]基于光场摄像技术的对焦测距方法的研究[J]. 肖相国,王忠厚,孙传东,白加光. 光子学报. 2008(12)
本文编号:3298995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_1四维光场的三种参数化表征:(a)相PDP;?(b)?SPP;?(c)?TPP??
2光场可视化分析??虽然全光涵数L(u,v,x,y)是一个筒化的光场模:型,隹很难想象这个4D表示。.在这一??小节中,我们将用H种不同的方式将4D光场可视化呈现:子孔径图像、光场子视图和??EPI图像。??在两平面光场模型L(u,v,x,y)中,我们可以将uv平面看作一组摄像机,其焦平面位??于xy平面上.。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观点来理解这个模型。首先,每个摄像头收集从xy??平面射出的光线并到达uv平面上的一个点(从某个视点收集光线)。固此,4D光场可??以表示为二维图像阵列,如图2-2?(a)所示。由相机记录的每个图像被称为子孔径图像,??也被称为针孔视图。其次,在xy平面上的某个点代表了在uv平面上的所有点所限定的??光线(从不同视点的光线集合投射到某个点上,即从不同视点着到的相同点),见图2-2??(b))。因为uv〒面中的样本数量取决于视点的数置,而xy平面中的取样数量取决于??相机分辨率,所以U和v维度被称为角度维度,x和y维度被称为空:间维度??特别地,对于四维光场L(u,v,x,y),我们可以通过固定uv平面的坐标和/,获得??二维切片:也可以这么理解,逋过_定:某一个相机的位:置在处,采集.2D??切片IuV*(x,y),即子孔径图像。图2-2?(a)右边部分示出了一个子孔径图像。同理,通??过園.定xy平面的坐标x*和y%得到切_片Ix*,y><u,v)。.?2D切片.I#.y*(u,v)通常指光场的子视??图,也可以理解为此切片由来自不同视点的光线在每个点上聚集而形成,如图2-2?(b)??所示。????\?i?\?\?\?\?\?\?r??■?^?%?L?%?Ak??(a)??■??i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4编码光场渲染虚拟视点??只要使用一组足够密集的摄像机,我们可以通过重新采样和内插光线[1],在球体表??面的任何位置(甚至更靠近物体)创建光场的虚拟渲染,而不是基于几何信息[41]去合成??视点。图2-4示出了比现有视图更靠近对象(绿色形状)的虚拟视图(位于蓝点处??由于光线的辐射度在自由空间中保持不变,因此可以从现有视图重新采样一些光线。然??而,仍有照相机没有捕捉到的光线,因此必须通过内插(例如,图2-4中的虚线所示的??光线)进行推断。为了渲染这样的光线,首先计算它们与两个平面的交点坐标。然后,??使用最近的16个采样光线来插入虚拟光线。??在光场渲染中,不足的样本会在新视图中引起重影效应。然而,获取太多的光场样??本是不切实际的_。例如,Levoy和Hanrahan?[1]提出的合成走廊光场使庙了四块光板,每??块光板包含64x32幅图片,原始尺寸为1608MB。Chai等人[42]和1^等[43]人研宄了光??场渲染所需的最小样本数鸶,并得出结论认为,贡献像素必须相互接触才能呈现无重影??的新视图。换句话说,相邻视图之间的最大视差必须小于1个像素,这是与摄像机分辨??率和场景深度密切相关的值;贡献像素越接近(即,视差越小),内插点将越尖锐。??铛场景的几何信息已知时,可以大大减少所需样本数量,即使是不规则采样的光场??也适合新视图渲染。Buehler等人[44]提出了一个广义模型,使用不规则采样图像(即非??结构化输入)来结含光场渲染和基于深度图像的渲染。为了呈现新视图,使用“相机混??合潮来组合输入的视图,这和角度差、欠采样估计以及视场(FOV)有关。??2.2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光场分析的多线索融合深度估计方法[J]. 杨德刚,肖照林,杨恒,王庆. 计算机学报. 2015(12)
[2]光场相机成像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 杨凡,袁艳,周志良. 现代电子技术. 2011(06)
[3]光场相机中微透镜阵列与探测器配准误差分析[J]. 袁艳,周宇,胡煌华. 光子学报. 2010(01)
[4]基于光场摄像技术的对焦测距方法的研究[J]. 肖相国,王忠厚,孙传东,白加光. 光子学报. 2008(12)
本文编号:3298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329899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