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king神经网络的模型优化及其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7 15:17
人工智能作为21世纪的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引领着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神经科学一直都起着推动作用,被称为第三代人工神经网络的Spiking神经网络便是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产物。通过模拟生物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和突触的功能以及信息处理方式,Spiking神经网络采用时间编码方式来表示和传递信息,具有比较丰富的生物特性。在处理和脉冲序列相关的任务中,Spiking神经网络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从计算模型和图像识别两个方面对Spiking神经网络进行理论研究和应用扩展。(1)本文对Spiking神经元模型中的外部电流进行了优化。首先选取了合适的突触模型,并通过突触整合来生成神经元的突触外部电流。然后通过设计相关的实验,研究了突触外部电流对Spiking神经网络的动力学和性能的影响,并和传统使用的噪声外部电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突触外部电流可以明显提升网络活动的复杂度,并且能够有效增强网络的重构和分类能力。(2)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生物视觉皮层处理机制的新型Spiking神经网络图像识别计算模型。通...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之处
1.4 本文各章节内容及安排
2 Spiking神经网络的计算模型
2.1 生物神经元
2.2 Spiking神经元模型
2.2.1 H-H模型
2.2.2 LIF模型
2.2.3 IZH模型
2.3 突触及突触整合
2.3.1 生物突触
2.3.2 突触的数学模型
2.3.3 突触整合
2.4 液体状态机
2.5 本章小结
3 计算模型的优化及其对网络的影响研究
3.1 神经元外部电流的优化
3.2 动力学分析
3.3 脉冲信号的重构实验
3.4 脉冲序列的分类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Spiking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4.1 图像预处理
4.1.1 V1 神经元的时空响应
4.1.2 V4 神经元的脉冲响应
4.2 Spiking监督学习
4.2.1 延迟编码
4.2.2 输出神经元的模型
4.2.3 Tempotron学习规则
4.3 识别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改进的基于STDP规则的SOM脉冲神经网络[J]. 王蕾,王连明.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2]基于脉冲序列核的脉冲神经元监督学习算法[J]. 蔺想红,王向文,党小超. 电子学报. 2016(12)
[3]基于生物机制脉冲神经网络的特征提取[J]. 张振敏,林秀芳,范群贞.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2016(01)
[4]基于脉冲神经网络人脸特征提取[J]. 邓小云,刘金清,吴庆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5]基于脉冲神经网络的人体动作识别[J]. 黄丽鸿,高智勇,刘海华. 现代科学仪器. 2012(02)
[6]分段线性脉冲神经元模型的动力学特性分析[J]. 蔺想红,张田文. 电子学报. 2009(06)
[7]EVENT-DRIVEN SIMULATION OF INTEGRATE-AND-FIRE MODELS WITH SPIKE-FREQUENCY ADAPTATION[J]. Lin Xianghong Zhang Tianwe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Journal of Electronics(China). 2009(01)
博士论文
[1]长时程突触增强或抑制所伴随的树突空间整合特性的双向变化[D]. 王智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003
硕士论文
[1]Spiking神经网络及其在图像处理技术上的应用研究[D]. 潘婷.电子科技大学 2015
[2]基于改进液体状态机的手写数字识别技术研究[D]. 刘辉.重庆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692313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之处
1.4 本文各章节内容及安排
2 Spiking神经网络的计算模型
2.1 生物神经元
2.2 Spiking神经元模型
2.2.1 H-H模型
2.2.2 LIF模型
2.2.3 IZH模型
2.3 突触及突触整合
2.3.1 生物突触
2.3.2 突触的数学模型
2.3.3 突触整合
2.4 液体状态机
2.5 本章小结
3 计算模型的优化及其对网络的影响研究
3.1 神经元外部电流的优化
3.2 动力学分析
3.3 脉冲信号的重构实验
3.4 脉冲序列的分类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Spiking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4.1 图像预处理
4.1.1 V1 神经元的时空响应
4.1.2 V4 神经元的脉冲响应
4.2 Spiking监督学习
4.2.1 延迟编码
4.2.2 输出神经元的模型
4.2.3 Tempotron学习规则
4.3 识别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改进的基于STDP规则的SOM脉冲神经网络[J]. 王蕾,王连明.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2]基于脉冲序列核的脉冲神经元监督学习算法[J]. 蔺想红,王向文,党小超. 电子学报. 2016(12)
[3]基于生物机制脉冲神经网络的特征提取[J]. 张振敏,林秀芳,范群贞.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2016(01)
[4]基于脉冲神经网络人脸特征提取[J]. 邓小云,刘金清,吴庆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5]基于脉冲神经网络的人体动作识别[J]. 黄丽鸿,高智勇,刘海华. 现代科学仪器. 2012(02)
[6]分段线性脉冲神经元模型的动力学特性分析[J]. 蔺想红,张田文. 电子学报. 2009(06)
[7]EVENT-DRIVEN SIMULATION OF INTEGRATE-AND-FIRE MODELS WITH SPIKE-FREQUENCY ADAPTATION[J]. Lin Xianghong Zhang Tianwe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Journal of Electronics(China). 2009(01)
博士论文
[1]长时程突触增强或抑制所伴随的树突空间整合特性的双向变化[D]. 王智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003
硕士论文
[1]Spiking神经网络及其在图像处理技术上的应用研究[D]. 潘婷.电子科技大学 2015
[2]基于改进液体状态机的手写数字识别技术研究[D]. 刘辉.重庆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692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369231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