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伐强度对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进程和生物量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间伐强度对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进程和生物量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根据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阴河林场生产经营现有的间伐强度(24.0%、25.9%、38.6%),设置标准地9块并制作解析木9株,对不同间伐强度条件下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人工林生长状况、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均有明显增加;相同龄组不同间伐强度条件下,林木树干、树皮、树枝、树叶、树根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有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间伐强度为38.6%的林分树干的含碳量为48.20 t.hm-2,比间伐强度24.0%、25.9%的林分分别大2.81、1.08 t.hm-2,林木碳储量的积累主要在树干部分,大约占总碳储量的50%左右。从生产实际来说间伐强度为38.6%条件下林分平均生产力比24.0%、25.9%间伐林分分别高出4%、5%。针对林场生产经营现有的3种间伐措施来讲,最适间伐强度为38.6%。
【作者单位】: 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
【关键词】: 间伐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生物量 生产力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BLJD200904) 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计划项目(TD2011-08)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004021) 林业科技推广项目(2011-44)
【分类号】:S791.22
【正文快照】: 我国华北地区特有树种,对华北地区的木材生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起着重要作用。在塞罕坝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是主要的人工林类型,对林区森林产品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维持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塞罕坝林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初植密度过大和抚育间伐工作滞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钦彦,陈遐林,王娟,蔺琛,康峰峰,曹文强,马志波,李文宇;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2 黄文彬;郑小贤;;黑龙江落叶松人工复层林生长过程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2007年03期
3 叶镜中,姜志林;苏南丘陵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结构[J];生态学报;198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锋;杨斌;;不同防治方法对思茅松人工林碳汇功能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2 赵维俊;敬文茂;刘贤德;张学龙;;祁连圆柏生长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3 刘正刚;洪祖荣;;华西雨屏区退耕还林地杂交竹林碳储量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4 田勇燕;秦飞;言华;郭伟红;关庆伟;;我国常见木本植物的含碳率[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5 游伟斌;梁芳;贾忠奎;张田田;陈雪;马履一;;抚育间伐对北京山区油松林乔木层碳储量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1年23期
6 校建民,马履一,王小平,徐晋涛,杨军;密云集水区森林树木固C动态经济效益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胡建忠;黄河上游退耕地人工林的碳储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8 叶绍明;郑小贤;杨梅;谢伟东;招礼军;梁宏温;;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人工复层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9 樊登星;余新晓;岳永杰;牛丽丽;高志亮;马莉娅;;北京市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S2期
10 李春平;吴斌;张宇清;耿相国;刘运伟;;山东郓城农田防护林杨树器官含碳率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3 罗怀良;朱波;陈国阶;;川中丘陵地区主要植被含碳率研究——以四川省盐亭县为例[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柯敏;;北京山区产业转型的低碳生态效益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刚强;湖南会同退耕还林生态环境效益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谭骏珊;会同杉木人工林连栽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柏方敏;洞庭湖区不同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及生态影响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秀云;不同年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分布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曹吉鑫;北京北部山区不同林龄的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碳库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李江;思茅松中幼龄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刘延惠;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典型植被生长固碳及耗水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杨超;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长期生产力的定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新凯;喀斯特城市森林生物量及其碳吸存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曦;合肥市四种落叶阔叶树种生长模型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国斌;湖南会同退耕还林不同造林模式碳吸存及分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3 李晓曼;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4 黄方;湖南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经济价值及其生态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戴景晟;林分碳汇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刘雯雯;区域杉木林生物量估算方法清单及可靠性检验[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雄;湖南主要针叶林类型碳贮量及碳汇经济价值估算[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8 向志勇;邵阳县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分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马旺;辽河源主要森林类型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子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耿绍波;河南西平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环境响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延h,
本文编号:389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389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