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9个常见树种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

发布时间:2017-05-26 09:04

  本文关键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9个常见树种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作为一种简便且有效的生物量估算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偏重于针叶林或阔叶纯林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研究,而在估算多树种阔叶林的生物量时,一般选用混合物种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这会导致估算结果产生较大误差.本文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分布区随机设置了33块样地,针对栲树、鹿角锥、钩锥、石栎、猴欢喜、虎皮楠、赤杨叶、乳源木莲和少叶黄杞9个常见的树种,构建了单物种及混合物种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并探讨了单物种模型及混合物种模型间估算误差的差异.结果表明:以D(胸径)和D2H(胸径的平方乘以树高)为自变量,分别构建混合物种模型,其中树枝、树叶、树根、地上和整株生物量是以D为自变量的模型为优,但树干生物量是以D2H为自变量的模型为优.将树高引入以D为自变量的单物种模型后,6个树种单物种模型的解释能力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最高下降5.6%(猴欢喜).与以D和D2H为自变量的混合物种模型相比,8个树种单物种模型的SEE(估计值的标准差)出现下降;对不同器官而言,其单物种模型的SEE不同程度地下降,最高达13.0%和20.3%(树枝).不考虑种间和模型形式间的差异,将会严重影响生物量碳库及其动态评估的准确性.因此,为提高生物量估算的准确性,应综合考虑种间和模型形式间的差异.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顺昌埔上林场;
【关键词】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生物量估算 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
【基金】: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4205) 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13Y0083) 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2013A610164)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J05044)资助
【分类号】:S718.5
【正文快照】: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区域生态环境、调节全球碳平衡、减缓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生物量固定了陆地植被碳储量的82.5%[1],其不仅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中的重要指标[2],也是研究诸多林业和生态问题(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Biomass and carbon dynamics of a tropical mountain rain forest in China[J];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0年07期

2 ;The biomass and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Schima superba-Castanopsis carlesii forests in east China[J];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0年07期

3 张国斌;李秀芹;佘新松;胡茶青;胡国华;;安徽岭南优势树种(组)生物量特征[J];林业科学;2012年05期

4 李宁;徐武兵;赖江山;杨波;林敦梅;马克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8个常见树种粗根生物量[J];科学通报;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建才;陆贵巧;白顺江;吴斌;余新晓;武会欣;;森林健康评价指标及应用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王斌;杨校生;;4种典型地带性植被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比较[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陶玉华;隆卫革;马麟英;曹书阁;向达永;郭耆;;柳州市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4 彭孝飞;王百田;迟璐;杨浩;高海平;赵铭军;;油松林木地上部分生物量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5 夏焕柏;;茂兰喀斯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估算[J];贵州林业科技;2010年02期

6 潘复静;张中峰;黄玉清;莫凌;;基于年轮分析的桂林岩溶区青冈栎地上生物量研究[J];广西植物;2012年04期

7 赵蓓;郭泉水;牛树奎;孙武;张志旭;;大岗山林区几种常见灌木生物量估算与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09期

8 范春楠;庞圣江;郑金萍;李兵;郭忠玲;;长白山林区14种幼树生物量估测模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9 覃世杰;李况;莫德祥;吴庆标;;桂东南柳杉人工林生物量回归模型应用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3年02期

10 杨松;侯继华;赵秀海;魏丽萍;李颖;姚静;代海军;何怀江;;吉林蛟河天然阔叶红松林下5种灌木生物量估算模型[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冬;湖北省21个典型树种细根形态结构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晓曼;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3 樊艳文;东北主要木本植物叶和茎的功能性状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范敏锐;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宋丽丽;金川泥炭湿地植物群落根系生物量分布及性状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丁立仲;千岛湖岛屿化景观及其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5年

7 刘广路;天山云杉生长规律与天山植物群落生产力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8 武会欣;八达岭林场油松林健康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9 杜彦超;燕山山地华北落叶松林群落特征及其生产力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10 安永兴;北京山区主要造林树种人工林健康经营技术措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朴世龙,方精云,郭庆华;1982—1999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2 马钦彦;中国油松生物量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3 姜萍;叶吉;吴钢;;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大样地木本植物组成及主要树种的生物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S2期

4 曾伟生;唐守正;;东北落叶松和南方马尾松地下生物量模型研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张治军;王彦辉;袁玉欣;李志勇;曹磊;于澎涛;王颖;;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生物量的结构与分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张家武,陈楚莹,邓仕坚,冯宗炜;估测杉木林现存量的数学模式的比较[J];东北林学院学报;1984年04期

7 史军,刘纪远,高志强,崔林丽;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2期

8 徐新良;曹明奎;李克让;;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时空动态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6期

9 黄典忠;;闽江下游福建青冈次生林群落的生物量特征[J];防护林科技;2006年01期

10 廖涵宗,张春能,陈德叶;人工楠木林的生物量[J];福建林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波;王金牛;石福孙;高景;吴宁;;青藏高原东缘野生暗紫贝母生物量分配格局对高山生态环境的适应[J];植物生态学报;2013年03期

2 黄丽铭;薛立;王相娥;谢腾芳;任向荣;曹鹤;;不同密度下大叶相思幼林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格局[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解蕊;李俊清;赵雪;李楠;;林冠环境对亚高山针叶林下缺苞箭竹生物量分配和克隆形态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0年06期

4 林晓明;徐程扬;王奇峰;王连军;;氮、磷对107杨苗木生物量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刘瑞;靳虎甲;马全林;王耀琳;李银科;孙涛;宋德伟;朱国庆;;甘肃景电灌区不同栽植年限枸杞生物量分配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2年10期

6 尹刚强;田大伦;方晰;项文化;邓湘雯;;湖南会同4种退耕还林模式幼林生物量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7 杨莹;王传华;刘艳红;;光照对鄂东南2种落叶阔叶树种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年22期

8 王仁忠,祖元刚,聂绍荃;羊草种群生物量生殖分配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9年05期

9 王俊峰,冯玉龙;光强对两种入侵植物生物量分配、叶片形态和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4年06期

10 田大伦,盘宏华,康文星,方海波;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玉梅;唐赛春;刘明超;岑艳喜;蒲高忠;韦春强;;水分对三叶鬼针草形态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C];2010年

2 陈香;胡雪华;陆耀东;黄伟;鞠建文;郭永久;;铝胁迫对入侵植物北美车前生长特性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植物生态学前沿论坛第三届全国克隆植物生态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3 马长明;刘广营;杨飞;王欣;;燕山山地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特征[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4 马长明;刘广营;王广海;张立民;杨飞;王欣;;燕山山地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特征[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5 马长明;张燕华;王树峰;徐郑周;;燕山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乔木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2009年

6 周晓兵;张元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类型一年生植物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对氮素增加的响应差异[A];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分会场: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C];2013年

7 杨同辉;达良俊;;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及生物量[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Ⅶ——第七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丹凤;刘苑秋;黄国贤;柳恒饶;;能源树种晚松生物量及其能源利用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1森林培育技术创新与特色资源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9 张吴平;李保国;郭焱;张智才;;根系结构生长发育通用模型的研究[A];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贵周;蔡传涛;罗媛;刘宝;孙成逊;;不同混农林种植模式下灯台树生物量和生长规律研究[A];第六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五星;兼性金属型植物齿果酸模生物量分配变异及其机制[D];武汉大学;2011年

2 蔡烁;金沟岭林场三种森林类型生物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3 谭骏珊;会同杉木人工林连栽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宁波;樟子松人工林结构动态及生物量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5 谢永宏;外来入侵种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的营养生态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6 黄兴召;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7 赵新华;播期与氮素对棉(Gossypium hirsutum L.)铃生物量、氮积累分配和棉铃品质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鑫;北京地区刺槐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王开;八种落叶树种的当年枝形态学特征与生物量分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范小莉;长白山地区云冷杉林和近原始林林下灌草生物量预测模型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杨洪国;四川巨桉纸浆原料林幼龄生物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5 裴雅茹;北京山地人工林生物量测定与模拟[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6 樊维;土壤氮素对克氏针茅群落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7 黎如;小兴安岭原始阔叶红松林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8 张丽琼;桉树人工林生物量遥感估测模型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9 胡莎莎;新疆典型森林类型生物量监测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年

10 陈国荣;闽南山地相思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9个常见树种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2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3962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b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