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长模型同化SAR数据模拟作物生物量时域变化特征

发布时间:2017-07-19 06:21

  本文关键词:作物生长模型同化SAR数据模拟作物生物量时域变化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数据同化 生物量 SAR 作物生长模型


【摘要】:生物量是监测作物长势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反映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作物产量有密切关系。遥感获取生物量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基于矢量辐射传输方程的微波冠层散射模型反演,但多数模型反演方法并未考虑作物生物量在不同阶段的变化特征。运用数据同化方法,将SAR数据提取的生物量信息和作物生长模型结合,描述作物生物量与时间变化的关系,提高生物量估测精度。通过分析生物量和SAR数据提取的后向散射系数的时域变化关系建立反演模型估算生物量。在构建代价函数的基础上,采用共轭梯度法对生长模型参数进行优化,使模型估算的生物量和SAR数据反演的生物量差值最小。结果表明,引入SAR数据修正后的作物生长模型模拟生物量和实测值的时间分布基本吻合,且比未引入SAR数据的结果精度有明显提高。因此采用SAR数据提取的作物实时生长信息可以修正作物生长模型关键参数以提高模拟生物量的精度。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关键词】数据同化 生物量 SAR 作物生长模型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复杂隐蔽性农田面源污染特征遥感识别与反演技术”(2007AA12Z174)
【分类号】:S126;S31
【正文快照】: 0引言作物生物量是作物长势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1-2],作物的单株生物量反映了个体长势,单位面积生物量则反映了作物群体长势。同时作物生物量还是重要的农学参数,是形成作物产量的基础,区域尺度上作物生物量的估算可以为作物产量的监测与预测提供依据,结合收获指数可以对区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董彦芳,孙国清,庞勇;基于ENVISAT ASAR数据的水稻监测[J];中国科学D辑;2005年07期

2 李新,黄春林;数据同化——一种集成多源地理空间数据的新思路[J];科技导报;2004年12期

3 宋开山,张柏,李方,段洪涛,王宗明;高光谱反射率与大豆叶面积及地上鲜生物量的相关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4 张霞,张兵,卫征,陈正超,郑兰芬;MODIS光谱指数监测小麦长势变化研究[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5年04期

5 王秀珍,黄敬峰,李云梅,王人潮;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多光谱遥感估算模型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3年02期

6 闫岩;柳钦火;刘强;李静;陈良富;;基于遥感数据与作物生长模型同化的冬小麦长势监测与估产方法研究[J];遥感学报;2006年05期

7 柏军华;李少昆;王克如;隋学艳;陈兵;;基于近地高光谱棉花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J];作物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维;基于ASAR和生长模拟模型的水稻长势监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昂盛福,王学会,谢世秀,熊忠炯,陈隆义;中籼两优培九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1期

2 董习华,田学志,汪丽,罗跃进,丁士银;两系杂交中籼稻两优培九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3 昂盛福,王学会,谢世秀,熊忠炯,罗成玉,余斌,张士陆;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体系试验研究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3期

4 张云华,王荣富,陈炳松,于江龙,钱立生,沙莎;超级稻两优培九生育后期的光能利用和同化产物分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朴世龙,方精云,郭庆华;1982—1999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6 李军民,周清明,唐浩;我国水稻育种的回顾与展望[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7 钟华平,樊江文,于贵瑞,韩彬;草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的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5年01期

8 崔霞;冯琦胜;梁天刚;;基于遥感技术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7年10期

9 刘菲,金森;气候变化对东北温带次生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李红军;郑力;雷玉平;李春强;周戡;;基于EOS/MODIS数据的NDVI与EVI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Xiaojian Jing Xiaojun Liu Liang Tang Yan Zhu Weixing Cao Hi-Tech Key Laboratory of Information Agriculture of Jiangsu Provinc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MODEL AND 3S-BASED DIGITAL RICE FARMING SYSTEM[A];Progr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ISIITA)[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宏新;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新疆天山云杉林生长的分析与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2 刘卫国;新疆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和碳时空变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3 肖春旺;毛乌素沙地优势植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年

4 徐学选;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及其植被承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5 李霞;超级稻对光逆境的适应和光能转化特点[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6 闫文德;樟树生理生态特性及其林分生物产量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3年

7 宋有洪;玉米生长的生理生态功能与形态结构并行模拟模型[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8 金森;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次生林影响的模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9 付立忠;籼型水稻核不育系对温度敏感性的鉴定[D];浙江大学;2004年

10 王军邦;中国陆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遥感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显滨;黑龙江省水稻生育模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2 江道辉;基于遥感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3 李世业;气候暖化对落叶松林碳分配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4 张静;作物—地域多种组合中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与权重配置方法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5 姚丽;科尔沁沙地土壤特性及作物生产潜力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6 李治国;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稳定性及其产量因子模型建立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7 谢红霞;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LUCC)中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动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莫宏伟;基于3S的风沙过渡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时空动态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林峰;贡嘎山东坡峨眉冷杉林生产力形成机制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0年

10 李金杰;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在延边稻作区光照反应特性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琪明,马洪兵,张涛;水稻微波后向散射模型研究与计算[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2 武建军,杨勤业;干旱区农作物长势综合监测[J];地理研究;2002年05期

3 李岩,彭少麟,廖其芳,廖圣东;RADARSAT SNB SAR数据在大面积水稻估产中的应用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4 傅玮东,刘绍民,黄敬峰;冬小麦生物量遥感监测模型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7年01期

5 谭炳香,李增元;SAR数据在南方水稻分布图快速更新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0年01期

6 熊盛青;国土资源遥感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国土资源遥感;2002年01期

7 赵锐,汤君友,何隆华;江苏省水稻长势遥感监测与估产[J];国土资源遥感;2002年03期

8 方秀琴,张万昌;叶面积指数(LAI)的遥感定量方法综述[J];国土资源遥感;2003年03期

9 王纪华,赵春江,黄文江,杨宝祝,王北洪,杨信廷;定量遥感参数与作物肥水模型链接初探[J];华北农学报;2001年04期

10 董彦芳,孙国清,庞勇;基于ENVISAT ASAR数据的水稻监测[J];中国科学D辑;2005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建茂;基于遥感与作物生长模型的冬小麦生长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萍萍;利用ASAR数据进行水稻识别和监测[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洁群;冯固;李晓林;;有机磷杀虫剂——灭克磷对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生长的效应[J];菌物学报;2006年01期

2 田耀华;冯玉龙;;微生物研究在土壤质量评估中的应用[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年01期

3 范少辉;肖复明;汪思龙;苏文会;于小军;申正其;;毛竹林细根生物量及其周转[J];林业科学;2009年07期

4 孙轶,魏晶,吴钢,赵景柱;长白山高山冻原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5年06期

5 林惠琴;谢建华;;厦门地区水土保持适宜草种的筛选研究[J];中国水利;2007年04期

6 姚月锋;满秀玲;刘畅;刘鑫;;封育对沙地油蒿群落生物量及其土壤水分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吴昌应;韦许梅;石海明;庄嘉;赖家业;;退耕还林尾叶桉模式生物量及枯落物持水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8 吴子龙;赵昕;;混合接种菌根真菌对喜树幼苗生长及喜树碱含量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9年10期

9 权伟;连洪燕;徐侠;王丰;汪家社;方燕鸿;余水强;阮宏华;;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细根生物量季节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吴顺科;陈明杰;孙丙寅;;土壤水分对大红袍花椒生物量与耗水特性的影响[J];陕西林业科技;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为京;陈建爱;王未名;;木霉对土壤环境适应性分析[A];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阿斯嘎;高丽;朴顺姬;闫志坚;马阔东;;库布齐沙地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吴淑杭;徐亚同;姜震方;周德平;凌云;;梦清园人工湿地芦苇的氮、磷和生物量动态及其收割期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4 曾希柏;杨佳波;李莲芳;白玲玉;;溶解性有机物对土壤中铜生物有效性的影响[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5 赵红艳;李建伟;于文喜;;泥炭改良沙土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谢锦升;杨玉盛;陈光水;高人;杨智杰;郭剑芬;;植被恢复对严重侵蚀红壤碳吸存和土壤呼吸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秦岭;王有智;;板栗菌根真菌及其分离培养[A];中国科协第3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卫星会议暨中国园艺学会第2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8 徐国良;彭闪江;方运霆;黄忠良;;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进程中土壤动物与生境因子的协同关系[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胡亚南;许吟隆;熊伟;张颍娴;;未来气候变化对吉林敦化玉米生产的影响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李亚娟;陈博;杨翠红;邱慧珍;;磷矿粉的活化及其在石灰性土壤上的生物有效性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保国 黄峰;用好每一滴水 生产更多粮食[N];农民日报;2004年

2 文燕;专家提出——基因技术可解土壤缺钾[N];中国化工报;2000年

3 袁志国 俞俭宝;基因技术解决土壤缺钾[N];农民日报;2000年

4 ;基因技术可解决我国土壤缺钾问题[N];国际商报;2000年

5 记者胡左;专家呼吁:应加快推广生物固氮技术[N];科技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冬梅;乌兰布和沙漠土壤水分动态和白刺群落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2 陈宏伟;西南桦人工林群落特征及土壤肥力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 王东伟;遥感数据与作物生长模型同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齐泽民;川西亚高山箭竹群落—土壤养分源库动态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5 刘海斌;黄土高原已治理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解析与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李辉信;土壤线虫对养分循环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及机理[D];南京农业大学;1998年

7 朱海燕;重庆石灰岩地区石漠化过程中水分与氮素对土壤—构树系统氮、磷元素营养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7年

8 潘辉;三种相思树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归还功能及碳平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9 李正才;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10 赵成义;陆地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及土壤碳循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汶冬;生态厕所残余物对玉米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千千;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与植被生长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3 陈嵩岳;废旧报纸做肥料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王嘉宁;上海市沿海防护林改良土壤效益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王素娟;库布齐沙地东缘土壤微生物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6 朱洪如;福建柏火力楠混交林生产力与土壤养分效应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7 张海龙;大青沟三种乔木苗根系分布与土壤水肥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8 刘勇;子午岭典型森林群落生物量与土壤水分、养分的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9 李涛;白鳝泥在复混肥造粒及养分释放上的应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10 金盛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景观位置下农田土壤质量分异[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615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5615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f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