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自然更新过程中地上氮贮量与生物量异速生长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7-19 03:11

  本文关键词:森林自然更新过程中地上氮贮量与生物量异速生长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量 氮贮量 森林类型 更新阶段 异速生长关系


【摘要】:研究植物氮贮量与生物量(M)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对于开展生态系统碳收支和氮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量对氮贮量与生物量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水平,对于群落水平的氮贮量和生物量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以及群落自然更新过程如何影响该关系仍有待深入研究。利用3种森林类型皆伐后20多年自然更新过程中氮贮量和生物量的数据,采用简化主轴回归方法(reduced major axis,RMA)对不同自然更新阶段的森林氮贮量和生物量之间的异速生长指数和常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更新阶段,3种森林类型的植物氮贮量和生物量之间的异速生长指数均接近于1.0(即N∝M0.91-1.07)。异速生长常数随更新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导致3种森林类型整体上氮贮量正比于生物量的0.85次幂。异速生长常数的降低可能是由于在更新过程中叶生物量占整体生物量的比例逐渐下降,导致其对N吸收的生态化学计量制约所造成。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生化系;
【关键词】生物量 氮贮量 森林类型 更新阶段 异速生长关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01151,31170734,31170596) 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资助(IRT0960)
【分类号】:S754.1
【正文快照】: 氮(N)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1-5],研究植物氮贮量与生物量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碳收支和氮循环等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植物N贮量与生物量间关系在个体水平层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6-7],但对于林分尺度的植物N贮量与生物量间的异速生长规律却并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凤英;李光运;肖复明;曾伟;曹展波;林小凡;朱恒润;岳军伟;;江西金盆山林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生物量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11年04期

2 陈龙;谢高地;张昌顺;盖力强;裴厦;徐增让;;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J];生态学杂志;2011年08期

3 刘延惠;王彦辉;于澎涛;熊伟;莫菲;王占印;;六盘山主要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及其分配[J];林业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4 袁杰;侯琳;张硕新;;森林粗木质残体研究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刘维;张晓丽;马菁;;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主要乔木树种含碳率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陈青霞;;不同坡位8年生卷荚相思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J];林业勘察设计;2011年01期

7 张智文;李长田;于逸竹;秦智亨;田风华;刁莹莹;潘丽丽;李成博;;菌根菌生物量定量方法浅谈[J];吉林农业;2011年07期

8 夏霖辉;赵秋玲;王大伟;;密度对连香树幼苗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11年06期

9 王守吉;;福建尤溪县毛竹种群生物量及其能量的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11年01期

10 刘晓梅;布仁仓;邓华卫;胡远满;刘志华;吴志伟;;基于地统计学丰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生物量估测及空间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2011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佃袁勇;王鹏程;方圣辉;汪曼;乐源;;多源遥感数据反演三峡库区森林地表生物量的比较与分析[A];遥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2 孙国忠;;四川森防工作60年回顾[A];第三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董立新;李贵才;戎志国;;基于激光雷达与FY3A-MERSI数据的长白山森林冠顶高度估算研究[A];遥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4 华建峰;殷云龙;周冬琴;於朝广;徐建华;;不同水分条件对中山杉406生长与生理的影响[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倪建伟;武香;张华新;刘涛;;盐胁迫下3种白刺各指标响应的对比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曾艳;彭少麟;;无瓣海桑与海桑混种对互花米草的控制效应强于无瓣海桑[A];广东省植物学会第十九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石雷;方精云;;利用遥感手段评估东北地区25年来的森林动态变化[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学文 伍谦 邹敏 刘丹;田大伦:让杉木林成为财富之源[N];湖南经济报;2006年

2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冯宗炜;中国森林对全球碳循环及气候变化做贡献[N];科技日报;2010年

3 张辉;植树造林是固碳减排的最佳选择[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4 王锦;积极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N];中国证券报;2007年

5 于汝元;城市绿化应以树为主[N];湖南经济报;2007年

6 本版编辑 沈国舫 尹伟伦 冯宗炜;林业应对气候变暖专家如是说[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贺修平;国际森林林冠学术研讨会在昆举行[N];云南科技报;2006年

8 春生;我国加速推进林油林电一体化[N];中国证券报;2007年

9 ;相思树的栽培技术[N];福建科技报;2006年

10 记者 朱广菁;2050年,,我国“森林碳汇”当量增几何[N];大众科技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天祥;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6年

2 李霄宇;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陈遐林;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4 鲁顺保;澳大利亚三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效碳和氮库及相关微生物过程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5 黄进;苏南丘陵山区主要森林类型防水蚀功能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曹庆先;北部湾沿海红树林生物量和碳贮量的遥感估算[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7 郝建锋;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典型森林类型影响趋势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8 王乃江;陕西黄土高原黄龙林区森林经营及恢复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9 肖兴威;中国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10 白静;油松人工林生长特征及其与林分结构关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甜;基于机载激光雷达的亚热带森林参数估测[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国定;松材线虫病的传播特点和治疗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3 张琼;桉树工业原料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贮量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4 苏文会;关于大木竹的开发与利用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5 李小军;文县杨生长规律及其生态学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6 李炳凯;皖南丘岗地区火炬松林分结构调控技术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李冬;西双版纳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6年

8 杜燕星;山苍子施肥及其营养诊断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9 闵志强;长白落叶松生物量估测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曾亚梅;基于3S技术的高速公路植被解译及生物量的估算和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60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560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0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