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圆筒冲刷测试仪的率定及启动流速和冲刷速率实验方法初探

发布时间:2017-10-24 07:34

  本文关键词:圆筒冲刷测试仪的率定及启动流速和冲刷速率实验方法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圆筒冲刷仪 启动流速 冲刷速率 剪应力


【摘要】:土石料的冲刷是土石坝溃决,水工建筑物破坏,河岸迁移的主要原因。测定土石料的冲刷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和工程价值。国内外学者对土石料的冲刷特性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土石料的冲刷包含了水流运动的随机性和土石料性质的随机性,很难建立理论公式进行求解,所以目前的理论研究成果还未被采用,实际工程中多采用基于实验的经验公式。这些公式大都只针对特定场地的土样,计算误差较大,且适用范围很窄。要建立更为准确的冲刷本构模型,就必须对不同类型的土进行大量的冲刷实验。为了研究土石料的冲刷特性,并避开传统冲刷实验设备流速转换效率低和测试级配范围窄的问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所研制了大型圆筒冲刷设备(Erosion Testing Cylinder(ETC))。由于圆筒冲刷设备初步加工完成,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包括叶轮驱动造成的流速分布未知,泥沙过滤效率低和实验过程无法观察等,还不能进行有效的实验。另外圆筒与主流的四种冲刷实验设备差别较大,不能直接套用其他实验设备的实验方法。为了能在圆筒冲刷仪中进行冲刷实验,必须先对新制仪器进行升级,然后根据仪器特点设计专门的冲刷实验方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堰塞体漫顶溃决模式的离心模拟及数值模拟研究(51309260)和梯级水库群大坝溃决机制与灾害链效应(2013CB036402)的支持下,本文阐述了土石料冲刷的基本理论,总结了四种主流的冲刷设备的特点和三种仪器剪应力计算方法,回顾了无粘性土启动流速实验和粘性土冲刷速率实验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初步加工完成的仪器进行升级,包括在圆筒底部增设滤沙网以改善过滤效率,采用直读式流速仪对不同转速下圆筒内的流速进行率定。之后结合圆筒冲刷仪的特点,初步设计出无粘性土启动流速实验和土料的冲刷速率测定实验的方法。然后建立圆筒剪应力的计算模型来处理实验数据,并通过实验和已有成果的对比分析来确定剪应力计算模型的参数。最后采用以上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无粘性土的启动流速实验,实验结果能很好的反应试样土的抗冲性能,证明了实验方法的适用性。此外,本文还结合冲刷实验中观察到的冲刷过程对冲刷的指数模型和双曲线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可能是对同一冲刷过程不同阶段的描述。
【关键词】:圆筒冲刷仪 启动流速 冲刷速率 剪应力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V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绪论8-32
  • 1.1 选题的意义及目的8-9
  • 1.2 土石料冲刷特性实验的研究进展9-31
  • 1.2.1 冲刷实验仪器及实验方法9-15
  • 1.2.2 冲刷实验的理论基础15-19
  • 1.2.3 实验采用的剪应力计算方法19-20
  • 1.2.4 无粘性土启动流速的研究20-24
  • 1.2.5 粘性土的冲刷速率24-29
  • 1.2.6 冲刷实验结果的工程运用29-31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31-32
  • 第2章圆筒冲刷测试仪的特点分析和率定32-54
  • 2.1 设备简介32-37
  • 2.1.1 整体结构及原理32-33
  • 2.1.2 动力系统33-34
  • 2.1.3 冲刷系统34-35
  • 2.1.4 循环系统35-36
  • 2.1.5 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36-37
  • 2.2 仪器的功能及特点37-39
  • 2.3 仪器中需要完善的功能39-42
  • 2.3.1 流速不分布较复杂39-40
  • 2.3.2 泥沙过滤效率低40-42
  • 2.3.3 试样升降的速度不足42
  • 2.4 泥沙过滤处理42-44
  • 2.5 圆筒内水流的流速率定44-54
  • 2.5.1 圆筒的流速率定方法44-45
  • 2.5.2 流速仪的改造45-47
  • 2.5.3 率定结果47-54
  • 第3章启动流速和冲刷速率实验方法研究54-60
  • 3.1 无粘性土启动流速实验54-56
  • 3.2 冲刷速率测定实验56-59
  • 3.3 本章小结59-60
  • 第4章仪器剪应力计算60-79
  • 4.1 剪应力计算的必要性60-62
  • 4.2 剪应力计算模型62-65
  • 4.2.1 圆筒计算界面的简化62-63
  • 4.2.2 计算方法的选取63-65
  • 4.3 剪应力计算模型参数的确定65-78
  • 4.3.1 参照性实验66-69
  • 4.3.2 计算参数的确定69-78
  • 4.4 本章小结78-79
  • 第5章实验方法运用与结果分析79-87
  • 5.1 唐家山试样的启动流速测定79-81
  • 5.2 易贡料的冲刷速率结果分析81-87
  • 第6章结论与展望87-89
  • 6.1 结论87
  • 6.2 展望87-89
  • 致谢89-90
  • 参考文献90-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雪强,陈桂林;论粘性土转化为无粘性土的物理基础[J];岩土工程技术;1999年01期

2 朱起红;无粘性土和粘性土地基基础沉降分析[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徐雪峰;;无粘性土压实效果与含水量关系的探讨[J];东北水利水电;2007年11期

4 刘红岩;王新生;秦四清;;渗流下无粘性土基坑支护结构侧压力计算新法[J];路基工程;2008年06期

5 吴良骥;;无粘性土管涌临界坡降的计算[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80年04期

6 E.A.鲁布契柯夫;葛祖立;;确定无粘性土管涌性的图解法和分析法[J];水利水运科技情报;1973年S3期

7 王鸿兴;无粘性土坝坡稳定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1985年03期

8 阮元成;饱和无粘性土抗震填筑密度的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1990年02期

9 何广讷,曹亚林;饱和无粘性土动力反应的能量分析原理与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1990年03期

10 史宏彦,谢定义;无粘性土的应力矢量本构模型(Ⅰ)——理论[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文琦;;无粘性边坡折线分析法[A];新疆水利学会获奖论文集(1989-1998)[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史宏彦;无粘性土的应力矢量本构模型[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2 熊保林;无粘性土亚塑性本构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陈铖;基于模糊集塑性理论的无粘性土循环荷载本构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沙培骏;圆筒冲刷测试仪的率定及启动流速和冲刷速率实验方法初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王洪波;基于亚塑性理论的无粘性土压缩曲线和静止土压力系数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崔荣方;无粘性土的渗透特性及其管涌破坏机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4 王进学;离子污染饱和无粘性土电导率特性及TDR测试技术[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87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087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9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