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内涝频发下的防涝体系及防涝设施规划研究
本文关键词:现代城市内涝频发下的防涝体系及防涝设施规划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内涝灾害 防涝综合规划 防涝体系 行泄通道 涝水调蓄池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加速变化,包括城市降雨频率增加在内的极端天气状况有所增加,使得世界范围内强降雨造成城市内涝灾害的现象频频出现,并有日益严重的趋势。针对此种情况,内涝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出版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结合国家规范要求对宝鸡、韩城市中心城区实际情况,按照《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对城市中心城区的基础数据进行普查、数据录入分析。通过分析,采取“蓄、滞、渗、净、用、排”等综合技术措施编制出《宝鸡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及《韩城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本文结合上述两个规划,在总结我国城市内涝灾害频发成因、治理思路、系统规划设计、防涝系统中各个设施的布置及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城市防涝体系及防涝设施的合理规划开展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对内涝的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城市内涝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除了全球气候的变化,另一主要原因则是城市主城区内排水防涝体系不健全造成的。比对国内外内涝防治研究现状、结合国外经验我国现阶段城市防涝应编制、完善相关规划,加强基础排水、防涝设施的建设,落实城市预警及管理体系。2、对城市排涝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防涝系统主要由“蓄”、“排”两部分组成,若根据排放口河流水位情况,可将涝水调蓄池、排涝泵站、涝水行泄通道的衔接归纳出三种衔接方式;若根据涝水区域所处在城区位置情况来分析,可将涝水调蓄池、排涝泵站、涝水行泄通道的衔接归纳出四种衔接方式。3、对城市排涝设施的研究。涝水行泄通道以老城区、新城区两种情况的布置进行研究,其设计通过暴雨强度、箱涵流量最终确定箱涵断面尺寸;涝水调蓄池的布置可以归纳为三种形式:上游涝水调蓄池、中游涝水调蓄池及下游涝水调蓄池,其容积采取面积负荷法来确定;排涝泵站的最大能力按照12h能够排除30年遇24h暴雨量来确定。
【关键词】:内涝灾害 防涝综合规划 防涝体系 行泄通道 涝水调蓄池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V87;TU99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9-14
- 1.1.1 城市内涝灾害定义9
- 1.1.2 城市内涝特点及成因9-13
- 1.1.3 我国城市内涝灾害现状13-14
- 1.2 研究意义及内容14-18
- 1.2.1 研究意义15
- 1.2.2 研究目的15-16
- 1.2.3 研究内容16
- 1.2.4 论文特色16-17
- 1.2.5 研究框架17-18
- 2.城市内涝防治研究概况18-23
- 2.1 国外内涝防治研究现状18-21
- 2.1.1 小排水系统18-19
- 2.1.2 大排水系统19
- 2.1.3 国外内涝防治实例19-21
- 2.1.4 国外内涝防治经验21
- 2.2 国内内涝防治研究现状21-23
- 3.城市防涝规划研究内容23-35
- 3.1 规划城市概况23-29
- 3.1.1 规划城市地形地貌概况23-24
- 3.1.2 规划城市水系概况24-27
- 3.1.3 规划城市道路竖向概况27-29
- 3.2 规划内容29-35
- 3.2.1 规划城市防涝系统规划原则29-30
- 3.2.2 规划城市内涝情景模拟分析30
- 3.2.3 规划城市平面与竖向控制30-32
- 3.2.4 规划城市防涝设施布局32-35
- 4.城市排涝体系35-43
- 4.1“蓄、排”为主的城市排涝体系35-41
- 4.1.1 防涝风险区域的划定35-36
- 4.1.2 防涝系统的规划36-40
- 4.1.3 城市排涝体系与排水、防洪体系的衔接40-41
- 4.2 城市排涝体系的发展方向41-43
- 5.城市排涝设施43-49
- 5.1 涝水行泄通道43-46
- 5.1.1 涝水行泄通道布置43-44
- 5.1.2 涝水行泄通道设计44-46
- 5.2 涝水调蓄池46-48
- 5.2.1 涝水调蓄池布置46-47
- 5.2.2 涝水调蓄池设计47-48
- 5.3 排涝泵站48-49
- 6.结论与建议49-51
- 6.1 结论49-50
- 6.2 建议50-51
- 参考文献51-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海明;;南宁全面改造七一总渠[J];广西城镇建设;2007年03期
2 司国良;黄翔;;沿江城市内涝灾害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水利;2009年19期
3 胡盈惠;;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内涝治理[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1年02期
4 本刊评论员;;当今城市内涝频发 未来防涝设计先行[J];中国勘察设计;2011年08期
5 袁业飞;;城市内涝 治而不愈的僵局如何打破?——聚焦我国城市“逢雨必涝”顽疾[J];中华建设;2011年08期
6 张越男;郭瑞;;科学排水改善英国城市内涝局面[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年19期
7 吴玉成;;我国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原因分析[J];中国防汛抗旱;2011年06期
8 薛梅;陶俊娥;郭玲玲;;产生城市内涝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农业;2012年04期
9 ;出现城市内涝 成都5级应急响应[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年08期
10 丁燕燕;韩乔;;城市内涝的主要成因及防治对策[J];市政技术;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善余;;黄山市城市内涝与排涝措施[A];2008年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年会资料论文集[C];2008年
2 郭雪梅;任国玉;郭玉喜;赵彩萍;;我国城市内涝灾害的影响因子及气象服务对策[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范立峰;谢海滨;;防治城市内涝和热岛要以水土保持为基础[A];中国首届城市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白翠霞;陈花;;城市内涝问题的研究[A];武汉市第三届学术年会——两型社会与水生态城市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卓;张越男;郭瑞;刘华;;案例5 国外大都市应对城市内涝的智慧[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案例集)[C];2011年
6 许丽丽;杨湘毅;;由城市内涝引发的新形势下城市雨水排水体系的思考[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杨帆;陈芷菁;胡建华;;珠江三角洲典型城市内涝预警关键技术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3防汛抗旱减灾[C];2013年
8 庄红波;高瑞泉;饶华炎;;城市内涝监测预警技术的应用研究[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 第四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提高水文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推动气象服务社会化发展[C];2014年
9 张怡;;平原中小城市内涝分析——以商丘为例[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6第二届城市气象论坛——灾害·环境·影响·应对[C];2013年
10 马力文;周虎;孙银川;张少波;;银川市城市内涝等级预报[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项目研究员 刘远举;城市内涝中的真问题与假问题[N];东方早报;2011年
2 记者 时明霞;大武口治理城市内涝[N];宁夏日报;2013年
3 陈洁;云南探索建立城市内涝预报机制[N];西部时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高月英;根治城市内涝“防”“留”并重[N];云南政协报;2013年
5 李松梧 牛振中;城市内涝防御的“排”与“蓄”[N];中国水利报;2013年
6 记者 李艳红;要把防治城市内涝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牢[N];辽源日报;2013年
7 陈洁;城市内涝 救援有了两栖车[N];中国航天报;2014年
8 通讯员 陈梅 陈卫良 高丽;共同推进城市内涝防御工作[N];中国气象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王硕;城市内涝 如何面对“排”与“留”?[N];人民政协报;2014年
10 姜德文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副主任;城市内涝防治的生态保护对策[N];人民长江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资惠宇;广州城市内涝应急处置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张小伟;融合排水知识的BP网络与水力模型在城市内涝模拟中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志坚;广州市越秀区内涝治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赵晨;城市雨洪特征对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弓亚栋;建设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实践探索[D];长安大学;2015年
6 朴希桐;下垫面变化对城市内涝的影响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5年
7 任韶华;现代城市内涝频发下的防涝体系及防涝设施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8 乔宁;城市内涝成因分析及解决方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9 赵杨;城市积水与内涝对策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10 解斌;西安城市内涝灾害预报预警系统设计实现及区划[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88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088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