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平洋海浪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北太平洋海浪特征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ERA-Interim 北太平洋 海浪特征 有效波高 EOF分解 重现期极值
【摘要】:利用最新的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1979—2014年逐6 h的ERA-Interim有效波高和风速数据,分析近36a北太平洋海浪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有效波高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的第1模态呈同相位分布,该模态与太平洋10 a涛动指数(PDO)和厄尔尼诺事件(ENSO)呈显著的遥相关,可以通过这些气候因子的变化来预测有效波高的年代际变化;第2模态表明北太平洋西部海域的有效波高有显著的递增趋势,而东部海域则逐渐减小;第3模态以45°N为界,西风带呈现高低纬反相的双涡型分布,并有显著的2.5 a左右年际变化周期。北太平洋海域有效波高和风速重现期极值的大值区位于西风带,重现期越长,日本群岛南部海域风速加强越显著,加强的极值区延伸到中国的东海甚至是菲律宾群岛的东部海岸。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岸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6B10414,2016B20814,2015B26414)
【分类号】:P731.22
【正文快照】: 在海洋工程中,海浪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动力要素。海洋自然灾害不仅对沿海建筑物及海上航行条件构成威胁,还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目前兴起的海上风力发电和海洋石油平台建设等的设计都需要用到波高的重现期极值,以确保建筑物的持久使用,所以了解海浪的变化特征对工程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树宗,赵喜喜,朱大勇,郭佩芳;大西洋波高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3年04期
2 陈春涛;朱建华;黄骁麒;王贺;赵屹立;;波浪骑士数据在高度计有效波高检验中的再处理[J];海洋测绘;2013年03期
3 韩倩倩;胡继军;宋诗艳;于勇;褚超;;海洋波谱仪有效波高反演方法的仿真分析[J];遥测遥控;2013年06期
4 刘育锋,李合;利用长、短期波高分布规律确定多年一遇有效波高[J];海洋预报;1988年04期
5 叶小敏;林明森;宋庆君;;基于现场观测数据的卫星雷达高度计海面风速和有效波高真实性检验方法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4年01期
6 侯一筠,卢筠,李明悝,何宜军,尹宝树,苏京志,程明华;有效波高的非线性统计及在南海卫星高度计中的应用[J];海洋与湖沼;2001年05期
7 陈小燕;杨劲松;黄韦艮;王隽;王贺;张荣;;多源卫星高度计有效波高数据融合方法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年04期
8 孟雷;闻斌;姜洪峰;范海燕;;神经网络方法对海浪有效波高数值模拟的改进[J];海洋预报;2010年02期
9 吴雄斌;李伦;李炎;龙超;沈志奔;杨子杰;;高频地波雷达海面有效波高探测实验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2年02期
10 段华敏;王剑;;基于X波段雷达海面波高估计的改进方法[J];海洋通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有广;纪永刚;张杰;;一种机载高度计有效波高快速反演算法[A];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刘春霞;江丽芳;廖菲;赵中阔;;南海区域海浪数值预报产品与近海浮标资料对比分析[A];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2年
3 段华敏;周蓓;;X波段雷达图像估计有效波高[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4 孟雷;闻斌;于福江;程明;;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海浪数值模拟[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5 孟雷;闻斌;于福江;程明;;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海浪数值模拟[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杨永增;纪永刚;;利用Topex资料的海浪同化模型试验[A];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潘锡山;王红川;王登婷;;基于不同强迫风场的海浪数值模式[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8 张洪生;辜俊波;戴u&;张怡;王海龙;;用不同方法计算内陆湖泊风浪场的比较[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9 何宜军;黄海军;孟雷;;沿轨迹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海浪成像数值模拟[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庞之浩;中国有了监测海洋的“眼睛”[N];中国国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宋贵霆;合成孔径雷达提取海面风、浪信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2 赵喜喜;中国海散射计风、浪算法研究及海面风场、有效波高的时空特征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3 刘首华;畸形波的海浪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际朝;基于风场和海浪同步观测的海浪同化模式构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5 杨永增;海浪谱能量方程稳定性、敏感性分析与海浪变分同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婕;风—浪要素的全球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锋;海洋工程双变量环境条件设计参数估计[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孙骁帆;海洋风浪模型在我国邻近海域的应用与对比[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李秀仲;HY-2高度计有效波高提取算法研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1年
5 张进峰;典型海域的海浪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鞠红梅;深度破碎效应对近岸台风浪计算影响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赵鑫;三十年来渤海湾波浪动力环境的变化[D];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
8 周科;西北太平洋风浪数值模拟和统计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文武健;应用不同方法计算内陆湖泊风浪要素的比较[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叶钦;浅水波浪的数值模拟和高频地波雷达资料同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37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137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