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口悬沙颗粒特征变化趋势及成因
发布时间:2017-11-08 00:18
本文关键词:长江河口悬沙颗粒特征变化趋势及成因
更多相关文章: 中值粒径 分组泥沙 趋势及成因 地貌学 长江河口
【摘要】:以长江口潮区界(大通站)至口外海滨为研究区域,通过对1950~2013年60余年实测水沙数据的分析,研究了长江河口悬沙颗粒变化特征、趋势及成因.主要结论为:(1)1950~2013年期间,潮区界d63μm悬沙百分含量增加,输运量减小,d63μm悬沙输运量和百分比均减小,且该组分悬沙主要沉积在潮区界至潮流界区间;(2)潮区界至潮流界区间沿程上悬沙粒径伴随d63μm悬沙输运量减小而减小,2006~2013年该区间悬沙粒径较1960~1985年期间为细化趋势;(3)2013年7月潮流界至徐六泾河段的悬沙中值粒径(d_(50))较2004年8月明显减小,同时2002~2010年逐年8月徐六泾断面悬沙中值粒径与大通站同步性减小趋势,表明流域悬沙粒径变化已影响至长江口;(4)1998~1999年、2003年、2007年和2010~2011年期间南支、拦门沙、口外海滨及北支河段的悬沙中值粒径为减小趋势,百分含量上黏土增加,粉砂和砂略有减小;(5)南港—南槽为粗颗粒悬沙输运通道,2005年8月、2007年8月和2010年8月南港、北港、南槽和北槽悬沙中值粒径均为减小趋势,百分含量上黏土先增加后减小,粉砂先减小后增加,整体上仍以d63μm泥沙占优势.在成因上,长江流域进入河口d63μm悬沙输运量的锐减为潮区界至口外海滨区域悬沙细化的主要因素.
【作者单位】: 工程泥沙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973计划项目(2010CB429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912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402106)
【分类号】:TV148
【正文快照】: 长江三峡水库自2003年6月蓄水利用已超10年,积累了大量的现场观测资料,对水利工程影响下的坝下游悬沙颗粒和组分变化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从蓄水后2003~2012年长江中下游水文站泥沙资料看,沙量均为减小趋势[1-3].在悬沙颗粒变化和分组沙输运上,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爱军,汪亚平,高抒,潘少明;长江口枯季悬沙粒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J];海洋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2 高建华,汪亚平,潘少明,王爱军,杨e,
本文编号:1154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154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