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细颗粒泥沙沉降特性及絮凝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三峡水库细颗粒泥沙沉降特性及絮凝机理研究 出处:《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泥沙淤积问题一直是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絮凝是影响泥沙沉降的主要因素之一,细颗粒泥沙絮凝会对泥沙沉降及淤积分布产生很大的影响。三峡水库为淡水环境,以往对于淡水水库中是否存在泥沙絮凝现象一直缺乏深入的观测和研究。为研究三峡水库絮凝可能性及库区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规律,本文以三峡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测量的数据资料分析、室内试验、理论分析等研究手段对三峡水库泥沙絮凝情况及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三峡水库现场实测资料分析了库区细颗粒泥沙絮凝情况及沉降特性:①库区现场观测结果显示在水库现场819个水体取样点中,99.4%的取样点存在不同程度的絮凝,其中83.6%的絮团直径是单颗粒粒径的2-8倍,并且库区的泥沙絮凝度顺水流方向是沿程衰减的,奉节河段的絮凝程度明显大于坝前的庙河河段,表明絮凝形成的较大粒径絮团已下沉到库区床面;②三峡水库产生泥沙絮凝的临界粒径约为0.02mm,小于此粒径的泥沙均有可能形成絮凝;③库区泥沙絮凝的临界流速约为0.7m/s,当水流流速小于0.7m/s时,库区泥沙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絮凝。(2)基于室内试验结果提出了典型条件下絮凝对三峡水库泥沙沉速和淤积量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量化关系式:①絮凝程度与含沙量成正比,絮凝后的沉降效率明显高于单颗粒状态的泥沙沉降效率,含沙量增加,泥沙相互碰撞结合几的率增加,絮团的当量粒径均向着絮凝临界粒径0.02-0.024mmm发展,小于该粒径的泥沙约占所有泥沙总量的83%;②库区中大部分泥沙会受到絮凝作用的影响,絮凝因数以及物质沉降因数均与含沙量成正比,物质通量因数也随含沙量增加而增加,当含沙量增加到1.5kg/m3,相应的泥沙淤积量相对于单颗粒增加到66%,对于水库淤积量影响较为明显;③在金属阳离子Fe3+单独作用下和Fe3+与Ca2+共同作用下,泥沙颗粒沉降的速度均随离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Fe3+与Ca2+共同作用下的泥沙沉降速度与Fe3+单独作用下相比并没有明显增加,说明在有Fe3+存在的环境下,Ca2+对泥沙絮凝的影响作用很小。在金属离子的影响下,絮凝后粒径组占比变化峰值均出现在0.04mm左右,几乎全部泥沙会受到金属离子的作用而发生絮凝;④有机质腐殖酸浓度的增加并没有加快细颗粒泥沙的沉降速度,絮凝的沉降效率几乎不受腐殖酸浓度的影响。(3)基于三峡水库的水体环境从理论上解析了三峡水库絮凝的大体特征,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了细颗粒泥沙在库区条件下形成絮凝的概率:①库区水体环境提供的能量并不能使泥沙颗粒间越过势垒形成强絮凝,但可以在第二极小值附近形成较为疏松的弱絮凝;②库区所取悬移质泥沙的平均中数粒径为0.009mm,属粘性泥沙,通过对库区环境背景值的分析,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得出细颗粒泥沙絮凝概率为60%。本研究为三峡水库泥沙淤积预算及情况评估提供依据,了解淡水环境细颗粒泥沙絮凝特征,有利于后续淡水环境中絮凝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V1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启星,罗启宇;三峡水库的防淤新思路[J];发明与革新;1997年08期
2 吴植;;三峡水库非温排“元凶”[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0年06期
3 张恩仁,张经;三峡水库对长江N、P营养盐截留效应的模型分析[J];湖泊科学;2003年01期
4 钱易;论三峡水库水污染的防治[J];科技导报;2004年03期
5 刘昭伟;陈永灿;付健;毛劲乔;;三峡水库岸边排污的特性及数值模拟研究[J];力学与实践;2006年01期
6 余杨;王雨春;高博;洪宇宁;万晓红;周怀东;;三峡水库175m蓄水运行后鱼类汞污染风险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7 夏淑芬,方运江,杨天权;长江三峡水库区水体中微生物区系初步调查[J];微生物学通报;1982年04期
8 于品清,周明礼,杨淑贤;未来三峡水库区诱发岩溶型水库地震的可能震级[J];华南地震;1992年02期
9 钱易;;当务之急:防治三峡水库污染[J];科学新闻;2003年15期
10 熊平生,谢世友,谢金宁;初探三峡水库湿地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福庆;;基于三峡水库综合管理的环境保护创新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梁福庆;;基于综合管理的三峡水库生态安全创新研究[A];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梁福庆;刘福松;;基于三峡水库综合管理的环境保护创新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梁福庆;;浅谈长江三峡水库管理工作设想[A];水库经济论文集(二○○三年)[C];2003年
5 梁福庆;;基于三峡水库综合管理的环境保护创新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6 韩其为;;有关三峡水库下游冲刷对长江中游影响的几点看法[A];2007中国科协年会院士专家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7 钟成华;;三峡水库对重庆水环境影响及对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梁福庆;;基于综合管理的三峡水库生态安全创新研究[A];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梁福庆;;基于综合管理的三峡水库生态安全创新研究[A];科技引领产业、支撑跨越发展——第六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萃[C];2011年
10 李崇明;;三峡水库的富营养化发生条件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永平;加强三峡工程建设期三峡水库管理[N];人民日报;2004年
2 张涛;三峡水库启动汛末蓄水计划[N];中国水运报;2007年
3 记者 小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三峡水库调研[N];湖北日报;2007年
4 记者 甘勇邋通讯员 常伟轩 实习生 涂淦;三峡水库调整下泄流量[N];湖北日报;2007年
5 特约记者 张伟革;三峡水库清漂工作通过验收[N];人民长江报;2007年
6 江时强邋徐烨;三峡水库正式开始腾库防汛[N];人民日报;2008年
7 记者 郑瑶;尽快制定《重庆市三峡水库管理条例》[N];重庆日报;2009年
8 记者 商宇 张雪峰;吁请制定《长江三峡水库管理法》[N];重庆日报;2009年
9 记者 黎昌政 魏梦佳;三峡水库最终蓄水目标为何选择175米?[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记者 李真;三峡水库新增抗旱功能[N];中国水利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冉祥滨;三峡水库营养盐分布特征与滞留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刘昭伟;三峡水库岸边水域水环境特性及承载能力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3 褚忠信;三峡水库一期蓄水对长江泥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4 曹慧群;三峡水库挖粗沙减淤方式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5 谢更新;水环境中的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研究——以三峡水库为例[D];湖南大学;2005年
6 余杨;三峡水库蓄水初期鱼类中重金属污染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芳娇;三峡水库细颗粒泥沙沉降特性及絮凝机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2 郭鸿博;三峡水库硅的分布特征及其收支与循环[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许其功;三峡水库水质预测及水污染控制对策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4年
4 刘景红;三峡水库成库初期重庆段水体氮、磷的时空异质性[D];西南大学;2005年
5 陈栋;三峡水库非汛期水动力及水质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张可;三峡水库成库后对典型污染物迁移与时空分布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8年
7 王汉斌;三峡水库(重庆段)对沿岸热湿环境分布影响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8 潘明祥;三峡水库生态调度目标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9 张金洋;三峡水库消落区土壤汞释放特征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10 胡尚伟;三峡成库后重庆及三峡水中典型有毒重金属汞的污染状况分析及环境行为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239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323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