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海域悬沙和表层沉积物交换研究
本文关键词: 连云港港 悬浮泥沙 表层沉积物 粒度谱计算 泥沙交换 出处:《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粒度谱计算方法分析连云港及邻近海域悬沙和表层沉积物交换特征,为徐圩防波堤口门布置和连云港港航道回淤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连云港港主航道和徐圩航道5 m等深线以外的区域悬沙和表层沉积物交换率为0.1~0.2,表明航道回淤强度将处于较低水平,对今后航道维护有利;5 m等深线以内区域的交换率为0.3~0.4,悬沙落淤对航道回淤有一定贡献,表明该航道段回淤量相对较大,计算结果与实测航道回淤强度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灌河口沙嘴正常天气条件下交换率小于0.2,说明悬沙落淤对沙嘴的影响较小;5 m等深线以内破波带水域交换率大于0.5,表明悬沙和表层沉积物交换频繁。连云港港及邻近海域悬沙和表层沉积物交换主要为粒径小于62μm的细颗粒组分。分析结果表明,为减少泥沙回淤对徐圩港区港池正常运行的影响,兴建防浪挡沙堤并将堤头布置在破波带之外十分必要。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ded sediment and surface sediment exchange in Lianyungang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are analyzed by means of particle size spectrum method.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layout of the breakwater entrance of Xuxu and the study of siltation in Lianyungang waterway. The exchange rate of suspended sediment and surface sediment in the area beyond the 5 m isobath of main channel and Xuxu channel of Lianyungang is 0.1? 0. 2,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iltation of waterway is strong. Will be at a lower level, The exchange rate of the area within 5 m isobath for the maintenance of waterway in the future is 0. 3 ~ 0. 4. The suspended sediment deposition has a certain contribution to the siltation of the channel,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iltation volume of the channel section is relatively large.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channel sil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exchange rate of sand mouth is less than 0.2 under normal weather condition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effect of suspended sediment deposition on sand mouth is smaller than that within 5 m isobath. At 0.5, the sediment exchange between suspended sediment and surface sediment is frequent, and the exchange of suspended sediment and surface sediment in Lianyungang port and adjacent sea area is mainly composed of fine particles with diameter less than 62 渭 m.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sediment siltation on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harbor pool in Xuwei port area,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the wave proof sand dyke and arrange the head of the embankment outside the broken wave zone.
【作者单位】: 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
【基金】: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2012AA112509)
【分类号】:TV1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耀琴;厦门港湾表层沉积物中Fe_2O_3,Al_2O_3,TiO_2含量的分布及相关性[J];台湾海峡;1987年02期
2 张士三;太平洋中部表层沉积物镁铝含量比的变化[J];台湾海峡;1990年03期
3 高兴辰;大连港及其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铅污染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海洋通报;1991年04期
4 陈淑美,傅天保,林建云;厦门西港表层沉积物磷的形态与分布[J];台湾海峡;1991年03期
5 杨伟锋,陈敏,刘广山,黄奕普;楚科奇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放射性核素的分布[J];海洋环境科学;2005年02期
6 何桐;谢健;余汉生;方宏达;高全洲;;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2期
7 李翠田;王淑红;于红兵;颜文;孔小丽;孙宝权;;珠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质量评价[J];海洋环境科学;2009年05期
8 吴玲玲;周俊杰;李海涛;陈洁;胡平;黄楚光;方宏达;;珠江口表层沉积物石油类含量、分布及变化趋势[J];生态科学;2012年05期
9 陈松,廖文卓,许爱玉,骆炳坤;厦门西港表层沉积物的化学特征[J];台湾海峡;1992年02期
10 李正华;林建杰;;福建定海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评价初步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莹;翟世奎;;东海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环境活性金属元素的分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2 张硕;狄欢;;海州湾海洋牧场区表层沉积物主要理化状况分析[A];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和共同开发青年科学家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李学杰;李杨;陈芳;;南海西部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及其物质来源[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曾锋;陈丽旋;崔昆燕;;珠江三角洲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特征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梁涛;;香港河流及近海表层沉积物及其孔隙水的毒性特征及机理[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刘娟;沈川洲;王津;陈永亨;周於蓁;苏龙晓;李红春;黄颖;姚焱;;云浮河流表层沉积物铅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及其示踪意义[A];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12 重金属污染与修复[C];2013年
7 黄小平;郭芳;黄良民;;大亚湾典型养殖区表层沉积物的生态环境特征[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8 刘广虎;;南海中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9 王晓迪;臧淑英;;大庆湖泊群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古正刚;云南省典型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中几种重金属污染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2 高志友;南海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指示[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3 王翠苹;墨西哥湾—南海海底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组成与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兆夺;泉州湾表层沉积物特征分析[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任雅琴;新疆博斯腾湖表层沉积物色素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兰州大学;2015年
3 袁萍;渤海表层沉积物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物源和沉积动力环境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汪磊;黄河宁蒙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及磷元素的分布与成因[D];兰州大学;2016年
5 乌英嘎;内蒙古段黄河表层沉积物中氮的赋存形态与其对硝态氮吸附/解吸特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6 尚婷;南海和北极海域海洋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胡鹏飞;长寿湖表层沉积物中氮、磷的赋存形态及污染评价[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8 刘红;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分布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蕴;白令海、楚科奇海及加拿大海盆表层沉积物中多氯联苯和重金属的含量与分布[D];厦门大学;2009年
10 王惠艳;渤海湾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15220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522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