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平顶山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7 09:31

  本文选题:平顶山市 切入点:水资源 出处:《郑州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前中国的水资源问题非常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重、水环境恶化等矛盾突出,水资源供需问题变得尖锐。处理中国日趋恶化的水资源的问题,达到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切实维护,核心是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推进与水资源的正常使用相配合。这几年,平顶山市水资源需求量不断扩大,确保城乡日常生活、生产运营和环境保护需水的难度持续扩大,水的供求关系已演化为限制平顶山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一个关键障碍,所以对平顶山市水资源承载力展开探究,以支撑平顶山市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将会具有现实意义和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COIM模型对平顶山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做了详细分析计算,根据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以及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提出了合理分配水资源的方案以及提倡生活节水、工厂节水、农业节水等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以起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从而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Abstract]:At present, the problems of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are very serious. Water resources are short, water pollution is aggravated, water environment is deteriorating and so on. The problem of water resources supply and demand has become acute.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China's deteriorating water resources, To achiev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 maintenance of water resources, the core is to promote sustained economic and social advancement in coordination with the normal use of water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the demand for water resources in Pingdingshan City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ing to ensure the daily lif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difficulty of water demand for production, ope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tinues to increas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has evolved into a key obstacle to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Pingdingshan City, so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Pingdingshan City has been explored.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Pingdingshan City, it will be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vital influence.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Pingdingshan City by using COIM model. According to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local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urther puts forward the plan of rational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practical safeguard measures of advocating water saving in daily life, water saving in factories, water saving in agriculture, etc, in order to save water resources. So as to improve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V21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惠泱河,蒋晓辉,黄强,薛小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1年01期

2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支撑理论探讨[J];海河水利;2003年03期

3 赵威,焦士兴;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定量研究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吴九红,曾开华;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水利经济;2003年03期

5 张戈平,朱连勇;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理论及方法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02期

6 孟凡德,刘贤赵;烟台市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的驱动力研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7 龙腾锐,姜文超,何强;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新认识[J];水利学报;2004年01期

8 赵西宁,吴普特,王万忠,冯浩;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年04期

9 冯利华,黄中伟,马跃纲;金华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热带地理;2005年02期

10 文琦,何彤慧;近10年来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J];水资源保护;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雷雷;盖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3 陈绍军;冯绍元;霍再林;李王成;王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4 杨路华;王文元;韩振中;高惠嫣;夏辉;;内蒙古阿旗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计算[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5 刘波;刘玲;;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体系框架构建初探[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6 刘锐;陈伟亚;;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7 李连侠;廖华胜;蒋敏;高志辉;刘达;;相对丰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8 吕萍;刘东;赵菲菲;;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丽玲;;厦门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邴启亮;;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青岛市城市规模初探[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陈绍军 冯绍元 李王成 霍再林(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构建西北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N];中国水利报;2006年

2 覃绍 李学通 四川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四川水资源承载力初探[N];人民长江报;2012年

3 秦延安;沿渭城市发展要考虑水资源承载力[N];黄河报;2014年

4 ;水资源承载力:度量水资源安全的技术探索[N];中国水利报;2005年

5 叶婷;新建城市应考虑水的承载力[N];中国建设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伯牙;城镇化遭遇缺水难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7 本报记者 李伯牙 实习记者 宋斌;北京到了水危机的临界状态[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8 熊建;10年时间实现农村饮水安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富永 实习生 范道瑛 林柏安;北京“水之忧”[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夏辉;河北省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计算与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2 马吉巍;基于优化配置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高镔;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4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5 丁超;支撑西北干旱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6 胡吉敏;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李川;辽宁环渤海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8 滕朝霞;济南市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及其调控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王友贞;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爱红;天津市大港区水资源承载力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许世存;吉林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魏亚蕊;中原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郭旋;义乌市水资源承载力仿真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5 温雅欣;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杨书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水资源承载力模拟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明成;河口岛屿型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范通达;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在安徽省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9 董雯;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10 何光荣;饶河源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788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5788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4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