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三门峡水库运用实践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07 17:16

  本文选题:水位 切入点:库容 出处:《人民黄河》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适应水沙条件、工程自身及黄河防洪体系的变化,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历经了3次转变,先后进行过蓄水拦沙、滞洪排沙、蓄清排浑及基于蓄清排浑的洪水期敞泄排沙运用。通过探索与边界条件相互适应的运用方式的实践,在水库运用初期造成上游严重淤积的情况下,逐渐消除了不利影响,保持了335 m水库水位下相对稳定的防洪库容,持续发挥着水库的综合作用。建议三门峡水库分步开展非汛期水位320 m及以上的原型试验,释放水库库容调蓄能力,以及开展动态汛限水位、分期汛限水位等试验,进一步提高水能利用效率。
[Abstract]: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onditions of water and sediment, the project itself and the flood control system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operation mode of Sanmenxia Reservoir has undergone three changes. Storage and discharge of muddy water and application of open discharge and sediment discharge based on storage and discharge of muddy water.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mode of mutual adaptation to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adverse effects have been gradually eliminated in the case of serious deposi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reservoir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operation of the reservoir. The relative stable flood control capacity under the water level of 335m reservoir has been maintain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function of the reservoir has been continuously brought into play. It is suggested that Sanmenxia Reservoir should carry out the prototype test of the non-flood season water level of 320 m or more step by step to release the capacity of the reservoir. The experiments of dynamic flood limit and phased flood limit are also carried out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energy utilization.
【作者单位】: 黄河水利委员会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
【分类号】:TV69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三门峡水库清理措施初步设计的编制[J];中国水利;1957年03期

2 朱粹侠;1973~1982年三门峡水库春灌蓄水运用的初步分析[J];人民黄河;1989年03期

3 张启舜,蒋如琴;对发挥三门峡水库综合效益的认识[J];人民黄河;1991年01期

4 李晨;三门峡水库环境影响回顾与评述[J];人民黄河;1991年01期

5 贺万印;三门峡水库山西库区治理探讨[J];山西水利;2000年01期

6 文三石;三门峡水库建设的风雪历程[J];劳动安全与健康;2001年04期

7 刘健;承认三门峡水库设计失当的意义[J];中国水运;2003年11期

8 张建国;慎言放弃三门峡水库[J];水利发展研究;2004年05期

9 江恩惠,李军华,刘社教;应用寿命周期模式思考三门峡水库的运用问题[J];人民黄河;2005年10期

10 刘平贵;刘韫缇;;黄河三门峡水库的功过剖析与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三石;;三门峡水库建设的风雪历程[A];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小玮;孙坷;江澄;;三门峡水库缘何成祸首[A];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丁冬阳;;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A];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有谋;靳曼;任然;;陕西15名人大代表提案建议三门峡水库停止蓄水[A];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林秉南;;迅速开展三门峡水库敞泄试验的理由和建议[A];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郑志刚;;三门峡水库存废问题引关注:陕西河南各执一词[A];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道胜;王海军;段敬望;王育杰;;2003年三门峡水库汛期运用分析[A];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林秀芝;苏运启;许登霞;;基本不影响潼关高程的三门峡水库蓄水位探讨[A];第十八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4年

9 汪胡桢;;黄河三门峡水库应以防洪拦沙为主要任务[A];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叶永毅;;关于三门峡水库的初期运用方式问题[A];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韩承伯;三门峡水库给陕西带来什么?[N];陕西日报;2011年

2 秦晖;再谈三门峡的教训:兼答水博先生[N];经济观察报;2007年

3 仲伟志;走出“历史的三门峡”[N];经济观察报;2007年

4 秦晖;再谈三门峡的教训[N];经济观察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康传义;治理渭河应与黄河治理一起通盘考虑[N];陕西日报;2010年

6 三门峡水文水资源局总工程师 屠新武 彭世想 赵双权;对黄河潼关至三门峡河段水量不平衡的几点认识[N];黄河报;2007年

7 徐刚;“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研究”成果通过部级鉴定[N];黄河报;2006年

8 张延龙;三门峡遗患致渭河险情频发[N];西部时报;2011年

9 林嵬;专家:黄河不会变清,也无需变清[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10 记者 王红育;利用桃汛洪水冲刷降低潼关高程试验再获成功[N];黄河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晓彦;三门峡水库运用对潼关高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2 徐炳丰;三门峡水库原型试验期冲淤变化分析[D];清华大学;2009年

3 刘丹;RESCON模型在三门峡水库的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季利;小浪底水库投运后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初步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邓s,

本文编号:1580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580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4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