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平原区大型机场生态恢复及雨水利用研究——以北京新机场为例
本文选题:生态 切入点:节水 出处:《环境工程》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北京新机场施工期,人为扰动地表强烈,若不采取防治措施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尤其是对生态破坏和雨洪资源的影响突出。通过生态恢复分析和降雨径流、雨水利用计算,探讨了机场工程生态修复和雨水利用技术。生态恢复及雨水利用技术主要包括:1)施工前采取表土剥离,加以保护利用;重建地表水系;恢复耕地;恢复植被,重建植被生态系统;做好施工期临时防护措施,加强施工管理;提高工程区域林草覆盖率及生态景观,修复生态;2)收集降水,调蓄地表径流,雨水回用。通过布设调蓄水池、排水明渠、地埋式储水模块、渗透铺装、下凹式绿地、回用设施等收集降水,调蓄地表径流,使雨水主要用于绿地浇洒、道路洒水、水面景观用水、冲厕等,达到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外排流量,节约用水的目的。
[Abstract]: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airport in Beijing, the artificial disturbance to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is strong. If no preventive measures are taken, it may cause more serious soil erosion, especially the impact on ecological damage and rain and flood resources. Through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alysis and rainfall runoff, Rain Water made use of the calculation to discuss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the airport project and the techniques of Rain Water utilizatio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ain Water utilization techniques mainly include: 1) to take the topsoil stripping before construction, to protect and utilize; to rebuild the surface water system; to restore the cultivated land; to restore the vegetation, Rebuild vegetation ecosystem; do a good job of temporary protection measures during construction period,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crease forest and grass coverage 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engineering areas, restore ecological area 2) collect precipitation, regulate surface runoff, and use Rain Water. Open drainage channels, buried water storage modules, infiltration paving, concave green space, recycling facilities, etc., to collect precipitation and to regulate surface runoff, so that Rain Water is mainly used for green land sprinkling, road sprinkling, water surface landscape water use, flushing, etc. To make full use of Rain Water resources, reduce discharge flow, water conservation purposes.
【作者单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水土保持生态效应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201501045)
【分类号】:X171.4;TV21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鑫;刘志勇;徐晓军;施国飞;马玲;;昆明市某小区雨水利用示范工程设计及效果评估[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年06期
2 车武,刘红,孟光辉;雨水利用与城市坏境[J];北京节能;1999年03期
3 王俊岭,许萍;某公园雨水利用与水景水质保障系统案例分析[J];北方环境;2004年02期
4 游孟陶,徐竟成;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的雨水利用问题[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黄群贤;刘红梅;李海燕;杜国栋;;石家庄市多年降水分析及雨水利用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甘宗胜;刘玉玲;曹立坤;程文;;西安市雨水利用可行性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年07期
7 黄勇强;吴涛;杨飚;厉晶晶;;镇江市雨水利用示范工程水量平衡计算及效益分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1期
8 李岚;邢国平;赵普;;城市小区雨水利用的模拟分析[J];四川环境;2011年04期
9 周沁沁;;浅谈国内外雨水利用与景观设计[J];化工设计;2012年04期
10 宜保华;;日本城市供水的新资源—雨水利用[J];环保科技;199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永青;;适合广西的雨水利用途径探讨[A];2010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高建恩;牛文权;冯浩;吴普特;;雨水利用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A];第四次全国雨水利用技术研究会暨学术年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3 张军锋;何俊仕;;沈阳市城区雨水利用对策[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金立华;王登礼;祝辉;孙荣花;;雨水利用应在城市中大力推广[A];山东水利学会第九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年
5 乔晓罡;李文静;;从一些国家雨水利用情况谈我国的雨水利用[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李元红;金彦兆;;未来甘肃雨水利用的发展方向与保障对策[A];中国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雨水利用与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薛选世;;雨水利用与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A];中国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雨水利用与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李向宇;贾艾晨;曹文强;;大连市雨水利用的可行性研究[A];2008年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年会资料论文集[C];2008年
9 张金鹏;李晴;;浅析北京地区园林绿地的雨水利用[A];2009北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C];2010年
10 尹建坤;耿炜;靳睿杰;曹立强;穆岩;董钰;;石家庄市雨水利用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毅;雨水利用将进入新阶段[N];中国水利报;2001年
2 记者王方杰;甘肃“雨水利用行动”获国际特等奖[N];人民日报;2003年
3 记者 闫雪静;本市建成雨水利用设施55处[N];北京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高莹;重视雨水利用系统的建设[N];友报;2007年
5 张克锋 陈伟伟;黄科院建成城区雨水利用示范工程[N];黄河报;2011年
6 吴普特 高建恩;人工汇集雨水利用技术[N];中国水利报;2003年
7 采田 选编;雨水利用,看日本是怎样做的[N];中国水利报;2004年
8 ;德国的雨水利用[N];中国水利报;2004年
9 阮本清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雨水利用良性发展[N];中国水利报;2005年
10 记者 陈宗立 特约记者 周文馨;甘肃雨水利用规模居世界之首[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旭超;寒冷地区城市住宅小区非传统水源利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庄佳欣;株洲市某小区雨水利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3 李甜;陕北地域传统雨水利用智慧及其现代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廖怡岚;基于雨水利用下的生态景观设计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武炜瑶;居住区雨水利用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卢欣;居住区雨水利用景观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7 阮寅;西安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雨水利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8 李涵;基于雨水利用的武汉市综合公园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9 倪晶诚;合肥市住宅区雨水资源利用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10 费龙;半山半圩区串联塘坝雨水利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00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600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