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口控制站泥沙絮凝特性研究
本文选题:长江河口 切入点:泥沙 出处:《泥沙研究》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2008-2014年逐月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在长江口徐六泾的定点观测数据,分析了河口控制站徐六泾的悬沙絮凝特性,研究给出絮团粒径与有效密度及沉速的关系。统计表明絮团平均粒径变化范围20~120μm,比分散颗粒中值粒径(平均5.3μm)大一到两个数量级。絮团的分形维数主要在1.8~2.4,有效密度变化范围70~600kg/m~3,其随絮团增大呈减小趋势。洪枯季对比表明,洪季絮团沉降速度比枯季大18%,平均沉速分别为0.26mm/s和0.22mm/s,比以往估算得到的长江口浑浊带絮团沉速小。由此说明为更好认识流域到河口的泥沙输运过程,有必要针对长江河口不同区域进行分段的研究。
[Abstract]:Based on the fixed point observation data of laser particle size analyzer LISST from 2008 to 2014 in Xuliujing, an estuary control station, the floc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ded sediment in Xuliujing, a estuary control station, ar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cle size of flocs and the effective density and settling velocity is given. Statistics show that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flocs varies from 20 渭 m to 120 渭 m, which is one to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median particle size of dispersed particles (5.3 渭 m).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flocs is mainly 1.8U / 2.4, which is effective. The variation range of density is 70 ~ 600kg / m ~ (-3), and the density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locs. The comparison of flood and dry season shows that, The settling velocity of flocs in flood season is 18% higher than that in dry season, and the average settling velocity is 0.26 mm / s and 0.22 mm / s, respectively, which is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muddy zone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which shows that the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 from river basin to estuary can be better recognized.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20105005;41276080;41406094;41506105)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2015RCDW02)
【分类号】:TV14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中祥,沈焕庭,张晶,刘建忠;长江河口空间元数据研究[J];海洋通报;2005年04期
2 金忠贤,顾锦祥,顾士群;浅析长江河口的界定[J];水利发展研究;2002年10期
3 朱建荣,刘新成,沈焕庭,肖成猷;1996年3月长江河口水文观测和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4 张静怡;李莉君;李文祥;;长江河口划分问题探讨[J];水文;2010年04期
5 朱建荣;吴辉;顾玉亮;;长江河口北支倒灌盐通量数值分析[J];海洋学研究;2011年03期
6 肖成猷,沈焕庭;长江河口盐水入侵影响因子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7 项印玉;朱建荣;吴辉;;冬季陆架环流对长江河口盐水入侵的影响[J];自然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8 王腾;李道季;高磊;陈炜清;韩旭;;台风“圆规”过境前后长江河口营养盐及叶绿素活性荧光的变化[J];海洋环境科学;2012年06期
9 陈吉余;;长江河口的深化研究问题[J];上海水利;1999年01期
10 陈吉余;程和琴;戴志军;;河口过程中第三驱动力的作用和响应——以长江河口为例[J];自然科学进展;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九发;徐海根;恽才兴;虞志英;应铭;左书华;时连强;楼飞;;长江河口没冒沙演变规律[A];第八届全国海岸河口学术研讨会暨海岸河口理事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金忠贤;顾锦祥;;试论长江河口的界定[A];第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2年
3 朱建荣;吴辉;陈f睿;陈义中;;长江河口北支整治对南支水源地影响[A];第九届全国河口海岸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金忠贤;李万春;苏德源;;试论长江河口的界定[A];中国水利学会围涂开发专委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金忠贤;李万春;苏德源;;试论长江河口的界定[A];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滩涂利用与生态保护)[C];2006年
6 刘子琳;张涛;潘建明;陈忠元;刘小涯;;长江河口水体与沉积物表层叶绿素a浓度分布[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张卫国;俞立中;陈中原;陆敏;;近百年长江河口沉积物磁学特征的变化及其环境意义[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赵捷;刘红;王亚;何青;;流域减沙对长江河口泥沙分布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金忠贤;苏德源;顾锦祥;;力学计算在长江河口地区滩涂开发规划中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1年
10 卢宁;刘茵;;长江河口原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氮类化合物[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5河口治理与保护[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曹继军;长江河口发现新物种“类闭尾水虱”[N];光明日报;2009年
2 记者 王春;长江河口发现新物种——“类闭尾水虱”[N];科技日报;2009年
3 记者 姜澎;“类闭尾水虱”现身长江河口[N];文汇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谢小平;长江河口九段沙形成发展及演化规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吴辉;长江河口盐水入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路;长江河口盐水入侵时空变化特征和机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项印玉;陆架环流对长江河口盐水入侵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胡刚;长江河口岸滩侵蚀的演变模式及其防治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郭建强;长江河口外沙里泓地形的形成演变及其在河口整治开发中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37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637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