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椭圆-抛物线双屈服面流变模型的应用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7 11:56

  本文选题:堆石料 + 双屈服面流变模型 ; 参考:《水力发电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堆石料具有剪胀、剪缩和流变等特性,堆石料流变严重影响高土石坝心墙、面板等结构的受力变形。为此结合室内试验,建立了一个考虑堆石流变特性的双屈服面流变模型。本文以水布垭面板堆石坝为例,采用双屈服面流变模型对坝体沉降变形、面板应力和挠度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综合反映复杂加载情况下堆石料剪胀、剪缩和流变特性;流变对坝体及面板的应力变形呈增大效应;200 m以上的高坝满蓄后5年左右流变效应仍未完全趋于衰减稳定;流变对面板拉应力的影响较大,轴向拉应力增幅达30%,顺坡向则次之;对比现场观测资料,自然界日晒雨淋过程会对堆石长期变形产生影响,现有的流变计算中均忽略了此类因素的影响,导致计算结果小于实测结果。
[Abstract]:The heap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 expansion, shearing shrinkage and rheology, and the rheology of rockfill has a serious effect on the deformation of the core walls and face panels of high earth and rock dams.A double yield surface rheological model considering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rockfill was established.Taking Shuibuya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 as an example, the deformation, stress and deflection of face slab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rheological model of double yield surfa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comprehensively reflect the shear expansion, shearing shrinkage 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rockfill under complex loading.The rheological effect on the stress and deformation of the dam body and face slab is larger than 200 m, and the rheological effect of the high dam about 5 years after full storage is still not completely attenuated and stable, and the rheological effect on the tensile stress of the face slab is greater, with the increase of axial tensile stress reaching 30%, followed by the downhill direction.Compared with the field observation data, the natural process of sun and rain will affect the long-term deformation of rockfill. The influence of this kind of factors is neglected in the present rheological calculation, which results in the calculation result smaller than the measured result.
【作者单位】: 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
【分类号】:TV641.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万军;;玻璃流变模型的精确测定[J];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2 张玉生;流变模型有限元粘塑性参数的推定与应用[J];结构工程师;2002年01期

3 付艳斌;朱合华;王铁行;;基于超定线性方程组确定软土的流变模型方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4 王复生;水泥混凝土统一流变模型[J];武汉建材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5 陆怀民;陈秉聪;;水田土壤流变模型[J];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85年04期

6 王启宏;毛起熠;单俊鸿;吕锋;;拉、压状态下玻璃流变模型的比较[J];中国建材科技;1992年01期

7 王刚,金峰,徐艳杰;离散元构造面流变模型[J];岩土力学;2001年03期

8 王燕霜;邓四二;杨伯原;杨海生;;润滑油五参数流变模型的研究[J];摩擦学学报;2007年05期

9 庞桂珍;宋飞;;一种岩石的损伤流变模型[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10 张安哥,邹承康;关于混凝土流变模型的一点注记[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才初;刘大安;;理论流变模型及其统一模型研究[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2 袁建新;孔令伟;;土的广义流变模型与固结问题[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3 龚晓南;袁静;益德清;;岩土流变模型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4 叶永;蔡宜洲;;沥青砂流变模型及其参数确定[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5 许宏发;钱七虎;吴华杰;陈伟;;确定软土流变模型参数的回归反演法[A];钱七虎院士论文选集[C];2007年

6 段志强;周宏伟;王春萍;韩冰冰;;含Caputo分数阶导数的流变模型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俊云;柴敬;;锚固岩体的二维流变模型[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8 刘剑平;;基于两种流变模型粘塑性流体弹流润滑数值分析结果的比较[A];第八届全国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王宇;李建林;邓华锋;王瑞红;;软岩三轴卸荷流变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危银涛;张一驰;何力肯;;橡胶传送带的动态流变模型[A];流变学进展(2012)——第十一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泷;基于内变量热力学的流变模型及岩体结构长期稳定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赵茉莉;复杂坝基岩体渗流应力耦合流变模型研究及应用[D];山东大学;2014年

3 宋飞;石膏角砾岩非线性流变模型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长安大学;2006年

4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5 宋勇军;干燥和饱水状态下炭质板岩流变力学特性与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闯;车用润滑油宽剪切范围流变模型试验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帅;高氯盐细砂土流变模型的试验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3 齐银萍;裂隙岩体三维损伤流变模型研究及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2年

4 蔡志远;考虑土体流变特性的边坡参数反演及其稳定性分析[D];湘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635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7635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4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