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黄河中游干旱半干旱区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05-27 04:35

  本文选题:水文模型 + 产汇流 ; 参考:《人民黄河》2017年03期


【摘要】:黄河中游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预报是水文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和难题之一,而流域水文模型又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工具和关键所在。在回顾该地区产汇流特性、水文模型发展及应用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已有水文模型存在的问题和研究不足,指出黄河中游水文模型研制的难点主要在于降雨输入精度不高以及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的强烈干扰。基于目前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应用及水文大数据的兴起,展望黄河中游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模型研究的可能途径:1开展遥测系统支持下的精细化物理模型研制,包括点到面上的产汇流模式、参数时空尺度等;2从务实角度出发,利用水文大数据挖掘技术开展汛期中大洪水洪峰、洪量的预报研究。
[Abstract]:Hydrological forecasting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s one of the focuses and problems that hydrological worker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nd watershed hydrological model is the effective tool and key to solve this problem.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off production and conflu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hydrological models in this area,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of existing hydrological models are summariz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ifficulties of developing the hydrological model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re mainly due to the low precision of rainfall input and the strong interfer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to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automatic hydrological forecasting system and the rise of hydrological big data, the possible way to study hydrological models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s prospected. From the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makes use of hydrological big data mining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the forecast research of Hong Feng and flood volume of medium and large flood in flood season, including point-to-surface runoff production and confluence model, parameter space-time scale and so on.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402706,2016YFC0402707,2016YFC0402709)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501004) 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IAM201510)
【分类号】:P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春歧,张登杰;水文模型进展及展望[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4年06期

2 陈昊;南卓铜;;水文模型选择及其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10年02期

3 徐宗学;彭定志;杨赤;;序 水文模型——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研究领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4 李万绪;水文模型的灰色关联评判[J];人民黄河;1988年06期

5 刘金清,,陆建华;国内外水文模型概论[J];水文;1996年04期

6 刘新仁;系列化水文模型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7 金鑫;郝振纯;张金良;;水文模型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4期

8 张金华;李少华;;水文模型参数识别技术综述[J];电网与水力发电进展;2007年07期

9 蔡哈特;;水文尺度问题与水文模型探究[J];广东科技;2007年11期

10 赵慧军;;水文模型在干旱中的应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崇育;夏军;;大尺度水文模型的发展现状以及与气候模型耦合的可能性、挑战和展望[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吴蓁;王振亚;郑世林;;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在黄河三花间的应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张国平;王纲胜;;基于遥感与GIS的气候/气象—水文耦合模型研究初探[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王书功;李新;康尔泗;;一个水文模型参数敏感性定量分析方法[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范辉;吴志勇;张健;;VIC模型汇流方案的改进[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6 包红军;赵琳娜;何倚;Pappenberger Florian;;TIGGE降水与水文模型的耦合在洪水预报中的应用[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刘国富;周涛;楼其禄;;连续API水文模型在紧水滩水库的应用[A];2008南方十三省水电学会联络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林建;谢正辉;陈锋;肖子牛;薛建军;;2006年汛期VIC水文模型模拟结果分析[A];“2010年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杨邦;刘玉晶;;基于集水面积闪速排序的汇流顺序确定[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刘志雨;林朝晖;谢正辉;;建立基于RS和GIS的大尺度水文模型全国径流模拟系统[A];中国水利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徐宗学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水文模型的现在与未来[N];中国水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明亮;基于贝叶斯统计的水文模型不确定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2 苏凤阁;大尺度水文模型及其与陆面模式的耦合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3 李向阳;水文模型参数优选及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牟丽琴;冰川积雪区流域热力学水文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5 邢贞相;确定性水文模型的贝叶斯概率预报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6 苏丹阳;基于物理概念的水文模型InHM机群并行计算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杨晓华;参数优选算法研究及其在水文模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2年

8 晋华;双超式产流模型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涛;基于CUDA的水文模型并行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曹涛涛;缺乏观测资料流域的概念性水文模型的研究[D];南昌工程学院;2015年

3 韩鹏飞;气候水文模型ABCD的应用和参数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赵长森;和田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研究与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5 罗晓琴;昆仑圆柏自然保护区无资料河流水文模型的构建和应用[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6 曾举;GIS水文模型及降雨径流数值模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7 王建平;数字流域与数字水文模型的集成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8 李丹颖;陆面水文模型VIC研究及其与天气发生器的集成[D];武汉大学;2005年

9 梁睿;HEC-HMS水文模型在北张店流域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10 徐好梅;子牙河流域生态水文模型的构建及其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40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940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e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