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水压作用下三维裂隙组扩展过程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0 09:48

  本文选题:透明类岩石材料 + 平行双裂隙组 ; 参考:《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04期


【摘要】:坝基和边坡等受压岩体裂隙中往往有水压力的存在,真实岩体中不能直接观察内部裂隙的扩展过程。自行研制了一种在低温下具有良好脆性的透明类岩石材料,内部预制张开型裂隙组,通过导管与外部高压注水设备相连进行单轴压缩试验。详细阐述了单裂隙和平行双裂隙组试件在渗透水压和单向压缩条件下内部裂纹的起裂、扩展、贯通机制;研究了裂隙组倾角及间距对平行双裂隙组试件起裂应力和峰值强度的影响。试验表明:水压作用下裂纹的扩展贯通模式和无水情况下明显不同,水压的存在对花瓣型裂纹和反翼裂纹有抑制作用,对包裹式翼裂纹有促进作用;平行双裂隙组试件的起裂应力和峰值强度随裂隙倾角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并且在45°左右时强度最低;裂隙间距增加,起裂应力和峰值强度增大并逐渐趋于单裂隙强度水平。试验成果对研究岩体中水压作用下受压裂隙组起裂、贯通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Abstract]:The water pressure often exists in the cracks of the dam foundation and slope, but the process of the internal crack can not be observed directly in the real rock mass. A kind of transparent rock material with good brittleness at low temperature and prefabricated open fracture group was developed.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 was carried out by connecting the pipe to the external high pressure water injection equipment.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 of initiation, propagation and transfixion of internal crack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smotic pressure and unidirectional compression is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effects of inclination and spacing of fracture groups on the initiation stress and peak strength of specimens with parallel double fractures were studi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ack propagation mode under water pressure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 water. The existence of water pressure can inhibit the petal type crack and the reverse wing crack and promote the encapsulated wing crack. The crack initiation stress and peak strength of parallel double fracture groups decrease first and then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crack inclination, and the strength is the lowest at about 45 掳, and the crack spacing increases. The initial crack stress and peak strength increase and tend to the level of single fracture streng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studying the mechanism of fracture initiation and transfixion under the action of water pressure in rock mass.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江苏省岩土工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2329,51379065,51579081) 国家“973”计划(2011CB013504)资助
【分类号】:TV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亚武,赵震英,朱以文;岩石材料破坏形式的分叉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7期

2 黄理兴,陈奕柏;我国岩石动力学研究状况与发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11期

3 李宏松;刘成禹;张晓彤;;两种岩石材料表面剥落特征及形成机制差异性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4 李明田;李术才;杨磊;张宁;;类岩石材料中表面裂纹扩展模式的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9年01期

5 衣永亮;曹平;蒲成志;;静载下预制裂隙类岩石材料断裂实验与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6 谢和平;陈至达;;岩石断裂的微观机理分析[J];煤炭学报;1989年02期

7 韦港,任汉玲;岩石非线性强度方程及其应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0年05期

8 曾亚武;岩石材料变形的稳定性分析及破坏形式的分叉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5期

9 曾亚武,朱以文;岩石材料的剪切破坏特征[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刘立,邱贤德;复合岩石微空隙与演化及加载实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3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亚武;赵震英;陶振宇;;岩石材料的分叉和稳定性[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孙钧;潘鼎元;;岩石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A];岩石力学新进展[C];1989年

3 黄理兴;陈奕柏;;我国岩石动力学研究状况与发展[A];第八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雷冬;余快;李昂;邵国建;任青文;;岩石材料全场变形测量和损伤应变分析[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俞茂宏;昝月稳;张永强;胡小荣;;岩石材料模型发展100年回顾[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黎立云;车法星;刘大安;;类岩石材料多裂纹模型破坏分析[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李银平;王元汉;;压缩荷载下岩石中的单翼滑动裂纹分析[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8 赵吉坤;;基于流固耦合的岩石细观破坏分析[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杜春志;刘卫群;茅献彪;;非协调数值方法及岩石材料脆断研究综述[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尤明庆;苏承东;申江;;岩石材料的非均质性与动态参数[A];第七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一 凡;为使建筑物坚如岩石[N];中国质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谷新保;近场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岩石类材料变形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D];重庆大学;2015年

2 李宏松;文物岩石材料劣化特征及评价方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李清;爆炸致裂的岩石动态力学行为与断裂控制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4 郭少华;岩石类材料压缩断裂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晗;动态荷载下岩石裂纹的扩张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胡翔凯;表镶CBN钻头研制及其岩石钻进负载特性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丁严昊;螺旋型取芯钻头岩石钻进负载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白象元;应力波作用下脆性材料破坏过程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金浩;岩石材料损伤—断裂转换实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6 李晨;基于电化学阻抗谱的岩石渗透性试验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5年

7 彭秋凡;加卸荷条件下岩石浆体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8 李瑞;基于细观力学的岩石热膨胀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9 杨凡;微波照射下岩石损伤机理的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10 高玉柱;基于隧道掘进破岩的微波弱化岩石的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129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1129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3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