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维持黄河下游中水河槽的小浪底调控指标分析

发布时间:2019-04-08 10:03
【摘要】:塑造和维持黄河下游中水河槽,是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对小浪底水库拦沙期运用的基本要求。通过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平滩流量的变化与进入下游的水沙量之间的响应关系,以及建立平滩流量与滑动平均汛期水量和洪水流量的关系,提出长期维持黄河下游中水河槽的调控指标为:流量不小于2 600 m~3/s,历时不小于6 d。通过分析当前4 000 m~3/s左右中水河槽的下游河道洪水冲淤特性,提出当前维持中水河槽对小浪底水库的运用要求为:汛前调水调沙尽可能塑造接近下游平滩流量的洪水过程,调控流量为3 500 m~3/s左右;汛期结合中游洪水过程塑造2 500m~3/s以上量级且具有一定历时的洪水过程。
[Abstract]:Shaping and maintaining the middle-water channel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maintain the healthy life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is also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the operation of the Xiaolangdi Reservoir during the sand-blocking perio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flat discharge and the amount of water and sediment entering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lat discharge and the average water volume and flood discharge in the sliding flood season is establish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index of long-term maintenance of the middle-water channel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is as follows: the discharge is not less than 2 600 m / 3, the duration is no less than 6 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couring and sil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wnstream channel of the current 4 000 m / 3 / s middle-water channel,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operation of the Xiaolangdi reservoir to maintain the middle-water channel at present is as follows: the flood process which is close to the downstream flat discharge can be shaped by the water and sediment regulation before the flood season. The regulated flow is about 3 500 m / 3 / 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flood proces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flood season, the flood process is of an order of more than 2 500m~3/s and has a certain duration.
【作者单位】: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402501)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C10B02)
【分类号】:TV14;TV69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保生;夏军强;张原锋;;黄河下游平滩流量对来水来沙变化的响应[J];水利学报;2007年07期

2 夏军强;吴保生;李文文;;黄河下游平滩流量不同确定方法的比较[J];泥沙研究;2009年03期

3 李文文;吴保生;夏军强;邵景力;;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黄河下游平滩流量计算中的应用[J];泥沙研究;2010年03期

4 李文文;吴保生;夏军强;邵景力;;黄河下游平滩流量影响因子相关分析[J];人民黄河;2010年06期

5 李凌云;郑珊;吴保生;;基于能量平衡的黄河下游平滩流量计算方法[J];人民黄河;2012年02期

6 陈孝田;陈书奎;罗立群;赵阳;夏修杰;;黄河下游不同水沙过程平滩流量调整规律[J];人民黄河;2006年05期

7 夏军强;吴保生;王艳平;李文文;;黄河下游河段平滩流量计算及变化过程分析[J];泥沙研究;2010年02期

8 李凌云;吴保生;;平滩流量滞后响应模型的改进[J];泥沙研究;2011年02期

9 方崇元;;小浪底水库揽胜[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年11期

10 陈书奎;马怀宝;张俊华;李昆鹏;;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库容恢复试验研究[J];人民黄河;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尚红霞;苏运启;李勇;;小浪底水库对黄河下游水沙的调控作用[A];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下册)[C];2005年

2 尚红霞;申冠卿;;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试验期间黄河下游冲淤效果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4年

3 范文华;扈仕娥;王静;王秀芳;;小浪底水库的运用对山东河段泥沙组成的影响[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李书霞;张俊华;陈书奎;马怀宝;;2002年小浪底水库运用及库区水沙运动特性分析[A];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3年

5 张广海;郑庆元;王德忠;李玲;王静;;2004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下游水文要素分析[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韩巧兰;杨明;王艳平;王敏;;黄河下游泥沙冲淤数学模型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方案计算中的运用[A];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下册)[C];2005年

7 林秀芝;荆新爱;吴秀英;;小浪底水库异重流输沙能力初步分析[A];第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2年

8 张仰正;任汝信;;黄河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山东河段冲淤影响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暨2006年水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水文水资源新技术应用)[C];2006年

9 解河海;张金良;;小浪底水库异重流要素沿程变化规律[A];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侯素珍;焦恩泽;林秀芝;王平;;小浪底水库异重流运动规律初步分析[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田宜龙;小浪底进入拦沙后期运用[N];河南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王静琳 时爽;张俊华:优选并保持小浪底水库三角洲淤积形态[N];黄河报;2014年

3 田宜龙;小浪底水库近半泥沙被排出[N];河南日报;2007年

4 记者 刘湍康;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沙出库[N];黄河报;2010年

5 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 李国英;基于空间尺度的黄河调水调沙[N];科技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凌云;黄河平滩流量的计算方法及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立刚;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泥沙冲淤规律及减淤运用方式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54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454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8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