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三峡库区干支流消落带泥沙沉积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9-10-14 04:29
【摘要】:为了阐明三峡库区消落带泥沙沉积的特征,选择三峡库区5个典型支流断面和2个干流断面,采集消落带沉积泥沙样和坡面对照样共42个,分析了三峡库区干支流消落带沉积泥沙的颗粒组成、养分元素(有机质、总磷、总氮、钾)以及沉积泥沙来源。结果表明:干流消落带沉积泥沙相比支流消落带沉积泥沙较粗,干流消落带泥沙粘粒呈现明显富集状态,富集率达到1.57。干流和支流消落带均表现为上部(170m)比消落带下部(160m)的~(137)Cs比活度高,由于消落带上部和下部受淹水时间的不同,造成消落带不同高程带的沉积过程和泥沙来源存在差异。干流消落带样的各养分元素含量与坡面表层对照样含量相当,并没有发生明显富集;而支流则相反,各养分元素有明显的富集,尤其是总磷元素,富集率达到2.43。
【图文】:

消落带,沉积泥沙,比活度,干支


面表层物质的含量基本持平,砂粒含量略低于坡面表层物质含量。总体而言,干支流沉积泥沙的颗粒较坡面表土偏细,尤其是干流消落带表现更为显著。这说明该时期的干流和支流消落带沉积泥沙主要来源于悬移质泥沙。图1干支流消落带沉积泥沙颗粒组成及富集率2.2干支流泥沙沉积过程及物源差异137Cs是区分流域表层侵蚀和河岸侵蚀的理想示踪剂,雨季有效降雨事件导致流域表层侵蚀量增加,流域输出泥沙含有137Cs,137Cs比活度能较好反映消落带断面不同高程泥沙沉积过程和物源的分异。从图2可以看出,由于行政村>175m高程带的土壤为外来填土,所以137Cs比活度在检测下限之下。从垂直方向看,无论是干流还是支流,170m消落带的137Cs比活度比160m消落带含量高。这是由于160m消落带泥沙沉积主要由河流输沙和沉积过程形成,主要来源为上游输沙和坡面侵蚀产沙,泥沙颗粒组成较细,137Cs比活度较低;170m消落带旱季淹没期间由于上游输沙和库区输沙的减少,沉积主要来源于消落带岸坡侵蚀,粗颗粒首先发生近源沉积,137Cs比活度较高。干流和支流消落带137Cs比活度差异不显著。乌江相比其他几条支流,消落带沉积泥沙的137Cs比活度偏低,主要由于乌江位于长江上游,消落带沉积泥沙的来源之一是长江上游来沙,干流悬移质泥沙主要来自长江上游沟蚀和重力侵蚀基本不含137Cs,故乌江消落带137Cs比活度偏低。另外几条沿程支流的137Cs比活度有差异,这可能由于地形地貌和采样点距河口的距离不同导致受干流来沙的影响不同,形成沿程支流库湾沉积泥沙的来源和沉积量的

消落带,沉积泥沙,比活度,干支


面表层物质的含量基本持平,砂粒含量略低于坡面表层物质含量。总体而言,干支流沉积泥沙的颗粒较坡面表土偏细,尤其是干流消落带表现更为显著。这说明该时期的干流和支流消落带沉积泥沙主要来源于悬移质泥沙。图1干支流消落带沉积泥沙颗粒组成及富集率2.2干支流泥沙沉积过程及物源差异137Cs是区分流域表层侵蚀和河岸侵蚀的理想示踪剂,雨季有效降雨事件导致流域表层侵蚀量增加,流域输出泥沙含有137Cs,137Cs比活度能较好反映消落带断面不同高程泥沙沉积过程和物源的分异。从图2可以看出,由于行政村>175m高程带的土壤为外来填土,所以137Cs比活度在检测下限之下。从垂直方向看,无论是干流还是支流,170m消落带的137Cs比活度比160m消落带含量高。这是由于160m消落带泥沙沉积主要由河流输沙和沉积过程形成,主要来源为上游输沙和坡面侵蚀产沙,泥沙颗粒组成较细,137Cs比活度较低;170m消落带旱季淹没期间由于上游输沙和库区输沙的减少,沉积主要来源于消落带岸坡侵蚀,粗颗粒首先发生近源沉积,137Cs比活度较高。干流和支流消落带137Cs比活度差异不显著。乌江相比其他几条支流,,消落带沉积泥沙的137Cs比活度偏低,主要由于乌江位于长江上游,消落带沉积泥沙的来源之一是长江上游来沙,干流悬移质泥沙主要来自长江上游沟蚀和重力侵蚀基本不含137Cs,故乌江消落带137Cs比活度偏低。另外几条沿程支流的137Cs比活度有差异,这可能由于地形地貌和采样点距河口的距离不同导致受干流来沙的影响不同,形成沿程支流库湾沉积泥沙的来源和沉积量的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41430750);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41301293) 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项目(KFJ-EWSTS-008,KFJ-SW-STS-175)
【分类号】:P33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阎丹丹;鲍玉海;贺秀斌;唐强;钟荣华;高进长;;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干支流及消落带泥沙颗粒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4期



本文编号:25490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5490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4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