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岩溶松散堆积物对水工隧洞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14 10:02
【摘要】:岩溶地区水工隧洞受岩溶不良地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岩溶松散堆积物、岩溶水系等引起的水工隧洞周边变形、坍塌和失稳,就岩溶松散堆积物对地下工程的影响而言,目前还没有定量理论和相关试验研究。本文结合已有现场调研资料和理论研究经验,建立不同体量尺度和距离洞径不同距离的岩溶散堆积物在不同位置影响直墙圆拱形水工隧洞概化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手段,借助ABAQUS分析软件研究在开挖、运营等阶段岩溶松散堆积物对水工隧洞围岩稳定向性的影响规律并分析其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结合对岩溶洞穴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及参考对各岩溶地区岩溶松散堆积物分布形态及特征的采样分析资料,通过对岩溶松散堆积物对水工隧洞围岩的作用方式的分析,最终确定了非联通情况下岩溶松散堆积物影响水工隧洞围岩稳定性的分析方案及ABAQUS数值模拟具体方法。(2)顶部岩溶松散堆积物影响下,对隧洞拱顶及拱底的竖直方向变形有一定抑制作用,使其变形量较之无岩溶松散堆积物时变形量有所减小;隧洞侧墙受顶部溶洞影响水平方向变形较之无溶洞时有所增加。(3)侧壁岩溶松散堆积物影响下,隧洞竖向变形以及洞壁水平变形与无松散堆积物相比都将增加,偏压造成岩溶松散堆积物所在的右侧壁位移明显大于左侧壁位移,随岩溶松散堆积物厚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岩墙厚度的增大而减小。(4)拱顶45°方向岩溶松散堆积物影响下,围岩竖向位移与顶部岩溶松散堆积物影响下类似,水平位移右边墙大于无岩溶松散堆积物的左侧边墙,随岩溶松散堆积物尺寸增大而减小,随岩墙厚度的增大而增大。(5)通过总结不同方位岩溶松散堆积物影响围岩的作用规律,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理,认为岩溶松散堆积物的存在一方面破坏了隧洞围岩整体性另一方面影响了隧洞高跨比,对不同位置岩溶松散堆积物对隧洞高跨比的影响及其与围岩安全性的关系做了一定分析与解释。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V554
【图文】:

路线图,路线图,研究技术


研究技术路线图

空间分布,溶洞,圆饼图,尺寸


量岩溶区的水利工程、地下工程和道路隧道的勘察、设的工程地质资料。结合宋站平、綦彦波等人[48]的对岩溶国西南地区[49~52]岩溶地下工程施工中常见溶洞尺寸统所示。表 2.1 溶洞空间尺寸统计表 2.0 2.0-6.0 6.1-10.0 10.1-14.0 14.1-18.0 14 115 243 184 55 2.2 17.9 37.8 28.6 8.6 计结果可以看出,溶洞跨度尺寸在 2.0m~14.0m 之间的溶洞为 86.6%,其中尺寸为 6.0~14.0 范围的溶洞数,其余小于 2m 及大于 14m 范围内溶洞所占比例较小足 0.5 m ;最大溶洞跨度大于 70m,且尺寸大与 14.0为 13.6%。溶洞空间分布尺寸勘察统计结果绘制的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卫忠;肖正龙;田洪铭;;深埋高地应力TBM隧道挤压大变形及其控制技术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11期

2 李炎延;郑颖人;康楠;;隧洞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5年02期

3 袁道先;;我国岩溶资源环境领域的创新问题[J];中国岩溶;2015年02期

4 洪开荣;;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现状与展望[J];隧道建设;2015年02期

5 吴世勇;周济芳;陈炳瑞;黄满斌;;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TBM开挖方案对岩爆风险影响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04期

6 杨杨;唐建生;苏春田;潘晓东;赵良杰;;岩溶区多重介质水流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岩溶;2014年04期

7 邹婧芸;马晓强;侯加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古溶洞充填特征与垂向物性分布[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8 邵潮鑫;沈振中;;基于ANSYS的隧洞衬砌有限元分析配筋法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4年04期

9 王佳佳;殷坤龙;肖莉丽;;基于GIS和信息量的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以三峡库区万州区为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10 施泽进;夏文谦;王勇;田雪松;王长城;;四川盆地东南部茅口组古岩溶特征及识别[J];岩石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崔涛;岩溶隧道风险预报及支护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吕涛;基于流固耦合的岩溶管道对水工隧洞围岩影响的数值分析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3 李昊;基于ABAQUS平台的四渡河悬索桥隧道锚固系统数值仿真[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126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7126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9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