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海冰快速变化背景下大气水循环演变规律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731.15;P339
【图文】:
详细和系统的研究。大气水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局地降水、蒸发以及水汽输送过程,同时逡逑在月尺度上,大气中水汽的变化也不可忽略。由于下垫面的显著差异,我们将北冰洋及逡逑其沿岸陆面上两个局地水循环过程分开考虑(图2.1)。本章主要关注北冰洋上空的大气逡逑水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北极大气水汽变化、北冰洋上空的降水和蒸发以及向极水分输送逡逑过程。逡逑i ̄|逦I逦逡逑I逦I逡逑水汽舍T逡逑I邋l邋y逦大气水汽变化Aq逡逑I逦I逡逑I逦I逡逑I邋逦^逦I逦逦逦逦逦逡逑I逦|逦^逡逑|降水P逦蒸发^邋蒸发E逦降水P逡逑|入海径流|逡逑图2.1北极大气水循环过程示意图(红框内为本章的主要研究对象)逡逑2.2数据及方法介绍逡逑2.2.1数据逡逑对北极或高纬度水循环的研究主要基于站点和遥感观测、大气再分析和气候模型回逡逑报,对未来水文变化的预估来自气候模型预测,其中包括人类活动和外部强迫的各种情逡逑景。然而,几乎所有水循环变量的观测数据都非常稀缺,而模式中对北极大气中存在的逡逑一系列复杂物理过程(包括混合云物理学,辐射-云-湍流相互作用等)的理解也较为局逡逑P艮(Vihma邋et邋al.,2014)。逡逑在有限的资料中,高纬度台站、浮标观测点分布稀疏,不足以描述区域气候特征及逡逑其时空演变过程,而高时空分辨率的卫星数据则受限f反演算法的不确定性和特定仪器逡逑的使用年份(Groves邋and邋Francis.
2.3北极地区水汽含量时空变化逡逑2.3.1整层水汽变化逡逑水汽的时空分布与气温分布密切相关,根据图2.2,全球大气整层水汽含量由赤道逡逑向极地减少,由夏季向冬季减少。作为地球的两极,北极地区多年平均的水汽含量明显逡逑大于南极,各季节年际变化幅度也较大,尤其是夏季水汽含量的年际变化与赤道附近相逡逑近,说明北极地区是近年来全球水汽变化最活跃的区域之一。逡逑60邋[ ' ̄? ̄—^ ̄ ̄I ̄■ ̄■ ̄ ̄ ̄■ ̄1 ̄1 ̄I ̄ ̄? ̄ ̄■ ̄1 ̄I ̄ ̄^ ̄1—I ̄^ ̄ ̄I ̄ ̄■ ̄^ ̄—逡逑逦DJF逡逑50邋-逦/V逦逦JJA逡逑90°邋S逦60°邋S邋30°N逦0逦30°邋N逦60°邋N逦90°邋N逡逑latitude逡逑图2.2逦1979-2016年全球年均、冬季和夏季大气水汽含量的纬向分布逡逑(单位:irrni,阴影区域为年际变化区间)逡逑9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测;;北极海冰面积创下历史新低 预示本世纪中期北极夏季将无冰可融[J];丹东海工;2012年02期
2 毕海波;杨清华;梁钰;王云鹤;张泽华;付敏;黄海军;;北极海冰输出研究综述[J];海洋科学;2018年10期
3 武炳义;;北极海冰融化影响东亚冬季天气和气候的研究进展以及学术争论焦点问题[J];大气科学;2018年04期
4 周军;;北极海冰也能影响我们的生活?[J];天天爱科学;2019年Z1期
5 曾欣然;;北极海冰正在变薄[J];风流一代;2018年11期
6 Thomas Sumner;王麒;;2050年,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导致北极成为无冰区[J];中国科技教育;2017年01期
7 薛彦广;关皓;董兆俊;陈飞;;近40年北极海冰范围变化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2014年04期
8 ;北极海冰厚度正在大幅削减[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3年05期
9 ;北极海冰融化速度超出预期[J];发明与创新;2012年03期
10 朱佛宏;北极海冰层的厚度减小[J];海洋地质动态;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焦洋;游庆龙;李彦之;周艺;;北极海冰季节性、年代际变化特征及东亚地区温度响应[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C];2018年
2 吴其冈;;北极海冰减少对东亚冬季气候影响[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8 东亚冬季风研究论坛[C];2018年
3 吴其冈;;北极海冰消融对北半球中高纬天气气候的影响-回顾和最新进展[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亚洲季风与冰冻圈[C];2016年
4 武炳义;张人禾;;春季北极海冰与我国夏季降水变化的关系[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李菲;;1990s之后热带外海洋增暖与北极海冰之关系[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2 青年论坛[C];2016年
6 王学忠;胡邦辉;黄泓;戴彩悌;陈新;;北极海冰运动特征的统计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学[C];2011年
7 司懿东方;胡永云;;1911-1940年北极海冰融化与欧亚冷冬[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冰冻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论文集[C];2017年
8 胡永云;闻新宇;刘骥平;;北极海冰融化与我国冬季寒潮[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亚洲季风与冰冻圈[C];2016年
9 聂思程;张录军;;融池效应对北极海冰影响的模拟分析[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 我国气候模式发展与评估、气候模式预测技术[C];2015年
10 方之芳;郭裕福;;北极海冰的敏感性和与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联系[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潘希;北极海冰减少致欧亚冬季降温[N];中国科学报;2012年
2 王进东;北极海冰融化速度超出预想[N];科学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方正飞;北极海冰减少加剧我国北方雾霾[N];中国海洋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路涛;观测北极海冰 探究科学奥秘[N];中国海洋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陈瑜;北极海冰精准预测,不仅仅关系气候变化[N];科技日报;2019年
6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 陶丁;北极海冰监测不要错觉要真相[N];科技日报;2018年
7 记者 房琳琳;今年北极海冰面积继续维持低水平[N];科技日报;2018年
8 记者 朱_g;今年北极海冰面积持续快速缩减[N];中国海洋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齐芳;北极海冰快速消融与极端天气频发有联系吗[N];光明日报;2018年
10 新华社记者 申铖;热浪来了,北极海冰还好吗?[N];人民政协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武丰民;北极海冰消融对秋冬季欧亚大陆气温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耿澜涛;加拿大北极亚北极海水中溶解甲烷的分布及其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3 左涛;中部型El Ni?o事件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4 于子超;海洋假交替单胞菌适应海冰环境的机制及其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D];山东大学;2014年
5 季青;基于卫星测高技术的北极海冰厚度时空变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6 王学忠;北极海冰气候变率的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7 谢永坤;气温和降水对增暖响应的观测和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利萍;气候模式对北极海冰变化及其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模拟评估[D];厦门大学;2018年
2 周玮佳;北极海冰快速变化背景下大气水循环演变规律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3 程鲁尧;北极海冰减少对北半球中纬度夏季温度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9年
4 董晓\
本文编号:2713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713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