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6 14:33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水资源短缺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缓解地区性水资源供需矛盾,国家逐步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反映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生态系统关系的命题,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辽宁省是中国北方严重的缺水地区之一,水资源分布不均及不合理的使用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状况,这成为制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通过研究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能够对该地区水资源利用获得较为清晰的认识,进而制定相应的水资源利用规划、形成与水资源系统相协调的发展战略。论文在对现有水资源承载力及适度水平理论方法研究总结的基础上,以辽宁省及沈阳市分别作为地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该地区水资源自然状况、水资源供需及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明确辽宁省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人口、经济、水资源供需方面的数据预测,测算辽宁省及沈阳市水资源对人口、经济的适度承载水平。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测算获得了辽宁省水资源人口、经济承载力上限水平。基于辽宁省2003年的人口、水资源供给量、需水量等数据,利用常规的回归预测方法,对人口、水资源供给和需求量进行合理预测,并合理设定参数,通过指标内部逻辑关系计算辽宁省2003-2030年水资源对人口、工业和农业的承载能力,作为水资源承载力的上限水平,2030年辽宁省水资源对人口、工业、农业的承载力上限分别为3027.7万人、90779.6×10~8元和1304.4×10~3ha。研究确定了辽宁省及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的适度水平。通过2003-2014年辽宁省及沈阳市人口、水资源供给量、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综合灌溉定额、人均用水量、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和人均年经济收入数值参数的设定,运用线性规划分析方法测算辽宁省及沈阳市2003-2030年水资源对人口、工业、农业的适度承载力。经计算,2030年辽宁省水资源对人口、工业、农业的适度承载水平分别为2292.4万人、90961.7×10~8元和1191.9×10~3ha;沈阳市水资源对人口、工业、农业的适度承载能力分别为795.4万人、8501.3×10~8元和300.1×10~3ha。对比分析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上限水平、适度水平及现实水平的差距,明确辽宁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的症结所在,从开源节流和管理体制完善几个方面提出完善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V213.4
【图文】:

路线图,路线图,人口经济,水资源承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收集基础上,采用经济最优化模型分项测算辽宁省及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的适度水平,从而确定水资源承载力的上下限及合理区间。最优化模型主要采用系统工程方法,人口经济预测采用计量回归预测法。模型约束条件综合考虑水资源供需动态平衡、供水能力、行业取用水量、粮食需求、土地面积、人均经济收入等。最后,在对水资源承载力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状况及模型所得结论,提出应加强水资源功能区的科学规划,注重水资源的开源节流及强化水资源管理体制等,从而为建立良好的人口经济生态系统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相关部门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政策设计提供借鉴。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

分布情况,辽宁省,平均降水量,降水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1.2 降水量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3-2014 年,辽宁省年平均降水量为 676.4合水量 984.1×108m3。几年来,辽宁省平均降水量逐年递增,尤其 2014 年年平均值减少了 30%以上(见图 2-1),降水不足造成严重的阶段性春旱和况。从降水年内分布情况来看,5-8 月降水较为集中,降水量占到全年降水%左右,而 1-4 月份降水量不到全年水平的 5%。从地区分布状况来看,降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趋势,2014 年,大连市降水量为 419.3mm,平均值减少 40%以上,沈阳市降水量为 386.0mm,较多年平均值减少 34%阳市降水量达到 409.0mm,减少幅度相对较小,为 15%。由此可见,辽宁状况在地区分布上正经历着缓慢的变化,这与全球气候变化有不可分割的关此同时,也为辽宁省水资源状况带来新的挑战。1200

辽宁省,经济发展指标,共有人,增长情况


3 4210 6003.0 2556.8 497.3 2487.94 4217 6672.0 2680.4 611.3 2812.05 4221 8047.3 3401.8 640.1 3295.56 4271 9304.5 4017.0 715.1 3798.37 4298 11164.3 4892.5 838.0 4486.78 4315 13668.6 6359.4 897.0 5207.79 4341 15212.5 6925.6 924.7 5891.30 4375 18457.3 8789.3 1140.3 6849.41 4383 22226.7 10696.5 1307.2 8159.02 4389 24846.4 11605.1 1539.6 9460.13 4390 27077.7 12510.3 1673.9 10486.64 4391 28626.6 12656.8 1734.1 11956.2表 2-7 可知,截止到 2014 年,辽宁省共有人口 4391 万人,相较于 2003 4.30%,年均增长率为 0.38%。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红玲;陈俊旭;易琦;周键;;玉溪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分析[J];水资源研究;2017年05期

2 苏伟;刘景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长春市水资源承载力变动中的应用[J];上海环境科学;2007年03期

3 杜娟;骆华松;胡志丁;;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测评[J];水资源研究;2010年02期

4 苏静;;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营销界;2019年42期

5 刘朝露;陈星;崔广柏;许钦;董凤军;王君诺;;临海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9年01期

6 江津清;;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总结与思考[J];智能城市;2019年03期

7 杨天宇;;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预测[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9年02期

8 刘雁慧;李阳兵;梁鑫源;冉彩虹;;中国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年05期

9 杨兰;白夏;戚晓明;汪艳芳;;基于集对分析法的淮北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估[J];蚌埠学院学报;2019年02期

10 甘升伟;陈方;杨斌;;湖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净水技术;201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林英;胡彩虹;张文鸽;;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预测[A];流域水循环与水安全——第十一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陈绍军;冯绍元;李王成;霍再林;;西北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A];水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及作用——全国第三届水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亚丽;;生态理念指导下的山地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探讨——以重庆市为例[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山地城乡规划)[C];2016年

4 王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为例[A];“生态经济与和谐社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生态经济与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连侠;廖华胜;蒋敏;高志辉;刘达;;相对丰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6 邹进;何士华;张友权;;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开发与潜力挖掘[A];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1年

7 马安成;晏桂娥;;苏州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严峻课题——人口与水资源承载力的耦合关系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利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8 张运鑫;王鹏;;由水资源承载力浅析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9 杨路华;王文元;韩振中;高惠嫣;夏辉;;内蒙古阿旗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计算[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10 陈能志;;福建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海峡西岸水环境治理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绍军 冯绍元 李王成 霍再林(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构建西北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N];中国水利报;2006年

2 ;水资源承载力:度量水资源安全的技术探索[N];中国水利报;2005年

3 秦延安;沿渭城市发展要考虑水资源承载力[N];黄河报;2014年

4 覃绍 李学通 四川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四川水资源承载力初探[N];人民长江报;2012年

5 刘海军;两当县水利建设提升水资源承载力[N];甘肃日报;2009年

6 易晖;跨越发展要过“水难关”[N];云南日报;2013年

7 记者 高长安;“半干旱地区生态建设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国际研讨会”在张家口举办[N];中国科学报;2018年

8 李真;维持长江健康生态[N];中国水利报;2004年

9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王雨阳;以水定产 京津冀严控新增高耗水产能[N];中国工业报;2019年

10 记者 张伯阳 实习记者 党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合理利用资源[N];渭南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伟洲;水资源承载力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2 高镔;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3 王友贞;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4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5 滕朝霞;济南市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及其调控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马吉巍;基于优化配置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桂春雷;基于水代谢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

8 朱双;流域中长期水文预报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9 韩雪;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水流动格局形成机理与维持机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10 刘伟;浑河流域基于生态足迹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变化规律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乐鑫;缺水型城市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2 付娆;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姜田亮;基于改进模糊综合法的民勤绿洲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9年

4 布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和主成分分析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年

5 刘敬东;基于DPSIRM模型下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D];四川师范大学;2019年

6 陈秋米;石家庄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与调控措施[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年

7 白露;基于联系数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与趋势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8 冉江山;基于物元分析法和投影寻踪分析法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年

9 夏业领;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及预测[D];安徽理工大学;2019年

10 沈卓夫;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长沙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估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82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782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f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