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和主成分分析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8 15:18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资源供需失衡、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问题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对实现水资源与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分别对陇县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构建了陇县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水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及生态环境系统,其中水资源系统包括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等影响因素,社会系统包括人口密度、人均生活用水量等影响因素,经济系统包括GDP增长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等影响因素,生态环境系统包括生态环境用水率、森林覆盖率等影响因素,共选择了20个县域尺度、5个乡镇尺度影响因素作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参考相关国内标准及已有文献资料,结合陇县实际情况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值。(2)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分别对陇县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两种评价模型的结果均显示,陇县2013~2017年的水资源承载力均处于中等(II级)水平,且近五年水资源承载力变化趋势整体呈先增加后下降再缓慢上升趋势;陇县各乡镇的水资源承载力整体上均处于中等(II级)水平,但其内部存在差异性,陇县西南方位的新集川镇、固关镇、曹家湾镇、天成镇、八渡镇及关山管委会的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东南镇和河北镇的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中等水平,温水镇、城关镇及东风镇的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分析确定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更适合应用于陇县县域及乡镇级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3)根据陇县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结果分析得出,约束陇县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均水资源量、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人均生活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生态环境用水量以及污水处理率,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结果,结合陇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陇县水资源承载力的合理措施意见: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利工程建设措施建议、提高居民节水意识、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农业节水灌溉、工业节水与回用、加快水土保持建设、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
【学位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V213.4;O212.4;O159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工程硕士学位,全日制,科技大学


技术路线图

陇县,高程图


图 2.2 陇县高程图水文气象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山区为半干旱温凉区,中部川道为山区是潮湿、寒冷地区,海拔低于 1300m 高度的地域四季分明,天与秋天相连,并且冬天时间长没有夏天。河流水系与水利工程资源比较丰富,地表水年径流量 5.9 108m3,地下水总储量 7241藏量 90159 103w。主要包括两部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系,千河、通关河属渭河水系,在县境内流域面积 2177.2km2;水系,在县境内流域面积 99.73km2。千河是陇县的主要河流,有 度 68.75km,流域面积 2010.44km2,占全县总面积的 86%,年径地表水量的 84%,是目前本县灌溉、发电的主体河流。流入千河,右侧有 25 条,两岸支流基本对称,其中流域面积在 50km2以上关山沟、石罐沟、咸宜河、蒲峪河、峡口河、大杜阳沟、梁浦川支流草滩河、赵家庄河、杨河沟、水银河,普洛河支流甘沟河, 1 座,小型水库 9 座。通关河水系流域面积 166.76km2,占陇县

水系图,陇县,水系图


9图 2.3 陇县水系图县已建成 1067 处各类水利工程,包括 10 座中小型水库,33 座陂塘,71 ,52 处抽水站,700 多眼配套机井,198 处人饮站,基本农田建设面积 130km土流失面积 361km2。各类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千河川塬区和千河主要支流水的开发利用主要为蓄水工程和饮水工程,建成 2 处水库灌区,7 处引水小型年工程引水能力 8900 104m3,占可利用量的 41.8%;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为,基本分布在千河川塬区,年开采量 1100 104m3,占可开采量的 35.3%。溉面积近 15 万亩,7.8 万亩水库灌区,近 5.6 万亩自流灌区,纯井灌面积 0.94 面积 2.9 万亩。 社会经济概况1)行政区划与人口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俊晓;李朝奎;罗淑华;陈果;;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泉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5年01期

2 王涛;孜比布拉·司马义;美克拉衣·艾克拜尔;陈溯;;乌鲁木齐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分析[J];水文;2014年06期

3 段新光;栾芳芳;;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新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S1期

4 武荣;李援农;;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水资源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5 李静芝;朱翔;李景保;;环洞庭湖区水资源供需系统仿真及优化决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3年02期

6 马利邦;牛叔文;杨丽娜;;水资源利用对敦煌市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09期

7 马峰;王千;蔺文静;王贵玲;;基于指标体系投影寻踪模型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以石家庄为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年03期

8 李九一;李丽娟;;中国水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J];地理学报;2012年03期

9 许朗;黄莺;刘爱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苏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2期

10 姜秋香;付强;王子龙;;三江平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区域差异[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143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8143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f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