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黄河口清水沟尾闾河道演变过程分析与改道风险评估

发布时间:2021-02-20 13:17
  黄河口清水沟流路从1976年至今已行河43 a,其演变过程与稳定关系着黄河口区域的生产发展。在以往研究基础上,依据1976—2015年利津水沙资料,提出了基于时段的水沙搭配判定指标,并结合清水沟尾闾河道实测断面资料,分析了尾闾河道形态调整及冲淤变化。结果表明,清水沟流路的演变可分为Ⅰ滩槽快速淤积、Ⅱ主槽冲深展宽、Ⅲ主槽淤积萎缩及Ⅳ主槽窄深发展4个阶段;采用国际上常用的改道参考指标,包括河道纵横比降比值及无量纲滩槽差,定量评估了清水沟尾闾河道改道风险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点,可知河道在第Ⅲ阶段末清7断面附近最易发生改道;采用滞后响应模型,建立了河道纵比降演变趋势的模拟方法,可知在第Ⅳ阶段末清水沟尾闾河道纵比降已趋于平衡值。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0,53(08)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黄河口清水沟尾闾河道演变过程分析与改道风险评估


研究河段示意图

过程图,水沙系数,利津,河道


基于以往清水沟尾闾河段的分阶段研究,本文选取1980年单一河道形成、1986年龙羊峡水库下闸蓄水、1996年清8改汊3个时间节点,将清水沟河道演变过程划分为Ⅰ(1976—1980年)、Ⅱ(1980—1986年)、Ⅲ(1986—1996年)、Ⅳ(1996—2015年)4个阶段。结合河道断面形态(图3)、河长变化及渔洼以下河段累计冲淤量变化(图4)、河道纵比降变化(图5),各阶段演变特征分析如下:利用1976年较优的水沙条件,黄河口于当年改道至清水沟,1977—1981年内来水来沙量较大,但水沙系数K均值为1.07(图2),水沙搭配较差,故阶段I(1976—1980年)中主槽和滩地均快速淤积抬升(图3),且淤积速率沿程增加,加之河道向海延伸速率较快(1.91 km/a),河道纵比降锐减(图5),该阶段主要特征为滩槽快速淤积,阶段内河段累计淤积量为2.86亿m3(图4)。在阶段Ⅱ(1980—1986年)中,水沙条件较好(K=2.20),且单一河道形成后,行水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该阶段中滩地稳定,主槽冲深展宽(图3),河道向海延伸速率仍较快(1.40 km/a),河道纵比降继续减小(图5),该阶段内有短时间少量冲刷,冲刷量为0.30亿m3(图4)。故该阶段河道主要表现为主槽冲深展宽。随后的1986—1996年内,水沙条件恶化(K=0.83),泥沙在主槽及滩唇附近大量落淤(图3),下游河段朝悬河趋势发展,河道以1.35 km/a的速率继续淤积延伸,河道纵比较继续减小(图5),阶段淤积量为0.76亿m3(图4),故阶段Ⅲ中河道主要以主槽淤积萎缩为主。1996年清8改汊工程缩短流路16.2 km,河道纵比降突增,使水流动力增强,加之下游民埝、县级公路等束窄河道(图3),水流集中于主槽,为主槽冲刷下切提供了条件,且受小浪底水库拦沙作用及调水调沙影响,2002年后河口输沙量虽大幅减小,但水沙搭配优化(图2),故阶段Ⅳ(1996—2015年)中,断面整体表现为冲刷,且主槽下切明显,该阶段冲刷量为0.48亿m3(图4)。1996年后河道继续淤积延伸,但其延伸速率大幅降低至0.62 km/a,河道纵比降减缓速率也明显减小,另外,2007年尾闾河道自然出汊后,河道纵比降稍有增加。总的来说,该阶段特征主要为主槽窄深发展。

断面图,尾闾,清水,河段


综上所述,黄河口清水沟尾闾河段的演变过程可概化为Ⅰ滩槽快速淤积阶段(1976—1980年)、Ⅱ主槽冲深展宽阶段(1980—1986年)、Ⅲ主槽淤积萎缩阶段(1986—1996年)及Ⅳ主槽窄深发展阶段(1996—2015年)。前3个阶段的演变特征与以往研究中黄河口的演变规律一致,但第Ⅳ阶段中,因清水沟流路实施了1996年清8改汊、2002年后调水调沙等干预措施,打破了黄河口原有的演变过程,逆转了尾闾河道改道的趋势,即第Ⅳ阶段河道将随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演变特征。需要注意的是,2015年水沙系数K减小,且渔洼以下河段累计淤积量有增加趋势,后续研究需密切关注黄河口最新演变特征。图4 清水沟流路渔洼以下河段累计冲淤量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利津水位对河口演变响应的计算方法[J]. 郑珊,谈广鸣,吴保生,王开荣.  水利学报. 2015(03)
[2]黄河口现行尾闾流路改道标准及其评价[J]. 王开荣,陈孝田,赵阳.  人民黄河. 2009(05)
[3]黄河清水沟流路河口尾闾段河床形态萎缩特征[J]. 王开荣,黄海军,张永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8(02)
[4]水沙过程变异条件下黄河口拦门沙的演变响应与调控[J]. 胡春宏,张治昊.  水利学报. 2006(05)
[5]黄河河口延伸对下游淤积影响的定量研究[J]. 师长兴,叶青超.  科学通报. 1996(15)

硕士论文
[1]黄河河口泥沙输移及其分布规律研究[D]. 王开荣.西安理工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428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0428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d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