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含水量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27 07:53
基于2015年9月长江口大范围底质调查,分析探讨了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含水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在河口浑浊带以上,表层沉积物含水量分布呈北高南低,北支含水量高达109%;浑浊带核心区的含水量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北港口门处最低仅28%,而北槽中下段和南槽口门显著偏高,最高达147%;口外海滨区域含水量分布特征为北低南高,南槽口外泥质区的含水量最高为133%。进一步研究发现,表层沉积物含水量与粒度呈负相关,沉积物中黏性泥沙组分(<63μm)增加使孔隙度增大,从而可以容纳更多孔隙水;另外,在沉积物与悬浮泥沙的高交换区,沉积物中含水量通常较高。针对野外现场环境中沉积物含水量分布及影响因子的研究,可为河口底沙的临界起动和冲淤条件的定量研究提供依据。
【文章来源】:泥沙研究. 2020,45(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域及采样点分布
长江口受径流和潮流双重动力作用,动力环境时空分布多变,滩槽分布复杂,呈三级分汊、四口入海格局,随径流而来的悬沙颗粒相对较粗,但流域输沙量近年来显著下降,由口外泥质区输入的泥沙则多为较细颗粒。不同的沉积环境下,表层沉积物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差异,其被水流剪切冲刷的难易程度初步可由含水量高低反映,含水量越高,沉积结构越不稳定。根据含水量特征,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四个典型分布区(图2)。(1)低含水量分布区。含水量在30%~40%之间,固结程度高。包括崇明东滩东部、北港下段至口门、横沙浅滩前缘区域。
3.2.1 沉积物类型研究所取泥样的中值粒径范围在6.1~229.2μm之间,平均中值粒径49.1μm。其中(图3),黏土质粉砂(YT)主要分布在南槽口外泥质区。砂质粉砂(ST)和粉砂质砂(TS)则广泛分布在北支口外、南支、崇明东滩前缘等区域。粉砂(T)分布可见于南支下段和北港中段等。砂-粉砂-黏土(S-T-Y)多见于泥质区等口外区域。砂(S)则多分布在口内滩上区域。在长江口,泥沙一般向下游方向平均粒径减小,沉积物的分选性也逐渐变好,沉积物类型由碎片化分布逐渐均一化分布过渡。对20世纪初[19]的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观测结果,北支口外沙体周围的沉积物类型由细砂变化为砂质粉砂和黏土质粉砂,细化明显;南支表层沉积物有小幅的细化趋势;长兴岛以下海域则整体变化不明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期长江口北港冲淤变化与微地貌特征[J]. 吴帅虎,程和琴,李九发,郑树伟. 泥沙研究. 2016(02)
[2]近期长江口北槽河道浮泥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 戴志军,朱文武,李为华,李九发. 泥沙研究. 2015(01)
[3]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沉积动力环境及物源分析[J]. 章伟艳,张霄宇,金海燕,冯旭文,姚旭莹,高为利,张富元,高爱根. 地理学报. 2013(05)
[4]长江河口悬浮泥沙的混合过程[J]. 刘红,何青,王亚,陈吉余. 地理学报. 2012(09)
[5]长江口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王华新,线薇微. 海洋科学. 2011(05)
[6]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等的分布、来源与沉积物环境质量[J]. 何松琴,宋金明,李学刚,刘志刚. 海洋科学. 2011(05)
[7]长江入海泥沙的交换和输移过程——兼论泥质区的“泥库”效应[J]. 刘红,何青,Gert Jan Weltje,陈吉余. 地理学报. 2011(03)
[8]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J]. 陈沈良,严肃庄,李玉中.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02)
[9]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粒度时空分布特征[J]. 刘红,何青,王元叶,孟翊. 沉积学报. 2007(03)
[10]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及动力响应[J]. 刘红,何青,孟翊,王元叶,唐建华. 地理学报. 2007(01)
博士论文
[1]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沉积特征[D]. 庄克琳.中国海洋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长江水下三角洲的侵蚀潜力探讨[D]. 吴晗.华东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03197
【文章来源】:泥沙研究. 2020,45(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域及采样点分布
长江口受径流和潮流双重动力作用,动力环境时空分布多变,滩槽分布复杂,呈三级分汊、四口入海格局,随径流而来的悬沙颗粒相对较粗,但流域输沙量近年来显著下降,由口外泥质区输入的泥沙则多为较细颗粒。不同的沉积环境下,表层沉积物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差异,其被水流剪切冲刷的难易程度初步可由含水量高低反映,含水量越高,沉积结构越不稳定。根据含水量特征,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四个典型分布区(图2)。(1)低含水量分布区。含水量在30%~40%之间,固结程度高。包括崇明东滩东部、北港下段至口门、横沙浅滩前缘区域。
3.2.1 沉积物类型研究所取泥样的中值粒径范围在6.1~229.2μm之间,平均中值粒径49.1μm。其中(图3),黏土质粉砂(YT)主要分布在南槽口外泥质区。砂质粉砂(ST)和粉砂质砂(TS)则广泛分布在北支口外、南支、崇明东滩前缘等区域。粉砂(T)分布可见于南支下段和北港中段等。砂-粉砂-黏土(S-T-Y)多见于泥质区等口外区域。砂(S)则多分布在口内滩上区域。在长江口,泥沙一般向下游方向平均粒径减小,沉积物的分选性也逐渐变好,沉积物类型由碎片化分布逐渐均一化分布过渡。对20世纪初[19]的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观测结果,北支口外沙体周围的沉积物类型由细砂变化为砂质粉砂和黏土质粉砂,细化明显;南支表层沉积物有小幅的细化趋势;长兴岛以下海域则整体变化不明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期长江口北港冲淤变化与微地貌特征[J]. 吴帅虎,程和琴,李九发,郑树伟. 泥沙研究. 2016(02)
[2]近期长江口北槽河道浮泥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 戴志军,朱文武,李为华,李九发. 泥沙研究. 2015(01)
[3]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沉积动力环境及物源分析[J]. 章伟艳,张霄宇,金海燕,冯旭文,姚旭莹,高为利,张富元,高爱根. 地理学报. 2013(05)
[4]长江河口悬浮泥沙的混合过程[J]. 刘红,何青,王亚,陈吉余. 地理学报. 2012(09)
[5]长江口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王华新,线薇微. 海洋科学. 2011(05)
[6]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等的分布、来源与沉积物环境质量[J]. 何松琴,宋金明,李学刚,刘志刚. 海洋科学. 2011(05)
[7]长江入海泥沙的交换和输移过程——兼论泥质区的“泥库”效应[J]. 刘红,何青,Gert Jan Weltje,陈吉余. 地理学报. 2011(03)
[8]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J]. 陈沈良,严肃庄,李玉中.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02)
[9]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粒度时空分布特征[J]. 刘红,何青,王元叶,孟翊. 沉积学报. 2007(03)
[10]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及动力响应[J]. 刘红,何青,孟翊,王元叶,唐建华. 地理学报. 2007(01)
博士论文
[1]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沉积特征[D]. 庄克琳.中国海洋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长江水下三角洲的侵蚀潜力探讨[D]. 吴晗.华东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03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103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