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江北岸岸滩演变过程与稳定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12 23:02
为研究近期乌龙江北岸岸滩演变过程及稳定性,利用2003~2016年实测水下地形资料,分析了北岸岸滩平面及剖面的变化过程,探讨了岸滩稳定性影响因素。平面变化分析表明,2003~2016年乌龙江北岸岸滩面积总体呈不断减小状态,其中2003~2008年间减小显著;相较于2003年,2016年乌龙江北岸岸滩+1、+3、+5m等高线以上面积分别减少48.53%、39.41%、29.86%。剖面形态演变过程表明,2003~2016年乌龙江北岸岸滩滩面高程基本呈逐年、全线降低态势,岸滩侧蚀后退显著,岸滩宽度减小,岸滩临水侧坡度变陡,断面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由上凸型逐渐转变为下凹型。乌龙江北岸岸滩稳定性受水沙动力条件、河床边界条件及人为因素等共同影响,在稳定程度上可初步划分为基本稳定段、相对稳定段、不稳定段三类。
【文章来源】:水电能源科学. 2020,38(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乌龙江河道示意图
(1)竹岐站水沙条件。自1993年水口水库运行后,闽江下游水沙条件发生较大变化,以干流竹岐站实测水沙资料表征闽江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变化,见图2。由图2可知,水口水库运行前(1950~1992年),竹岐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32×108 m3/a,多年平均输沙量为703×104t/a;水库运行后(1993~2017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60×108 m3/a,较水库运用前增加5.3%,多年平均输沙量为247×104t/a,为水库运用前的35.1%。(2)乌龙江分流比。乌龙江洪、枯水分流比不同,历史上洪水分流比约为70%,枯水分流比约为30%[2]。图3(a)为1952~2016年竹岐站洪峰流量大于20 000m3/s时乌龙江分流比,可见洪水时乌龙江分流比历年来相对稳定,维持在60%~80%左右。图3(b)为近年来实测枯水时乌龙江分流比,可知随着乌龙江河床的大幅度下切,枯水时乌龙江分流量呈增大趋势。
(2)乌龙江分流比。乌龙江洪、枯水分流比不同,历史上洪水分流比约为70%,枯水分流比约为30%[2]。图3(a)为1952~2016年竹岐站洪峰流量大于20 000m3/s时乌龙江分流比,可见洪水时乌龙江分流比历年来相对稳定,维持在60%~80%左右。图3(b)为近年来实测枯水时乌龙江分流比,可知随着乌龙江河床的大幅度下切,枯水时乌龙江分流量呈增大趋势。2.2 冲淤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闽江下游南北港近期演变特点和分析[J]. 潘东曦. 水利科技. 2017(01)
[2]河道岸滩稳定性综合评价方法[J]. 王延贵,齐梅兰,金亚昆.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6(05)
[3]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荆江河段高滩岸坡稳定性预测[J]. 姚子顺,陶桂兰,范俊燕. 水电能源科学. 2016(03)
[4]水库与河道采砂共同作用下的河道演变分析[J]. 胡朝阳,王二朋,王新强.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03)
[5]闽江下游南港航道整治工程特点与创新[J]. 郑伟.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2(10)
本文编号:3226465
【文章来源】:水电能源科学. 2020,38(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乌龙江河道示意图
(1)竹岐站水沙条件。自1993年水口水库运行后,闽江下游水沙条件发生较大变化,以干流竹岐站实测水沙资料表征闽江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变化,见图2。由图2可知,水口水库运行前(1950~1992年),竹岐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32×108 m3/a,多年平均输沙量为703×104t/a;水库运行后(1993~2017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60×108 m3/a,较水库运用前增加5.3%,多年平均输沙量为247×104t/a,为水库运用前的35.1%。(2)乌龙江分流比。乌龙江洪、枯水分流比不同,历史上洪水分流比约为70%,枯水分流比约为30%[2]。图3(a)为1952~2016年竹岐站洪峰流量大于20 000m3/s时乌龙江分流比,可见洪水时乌龙江分流比历年来相对稳定,维持在60%~80%左右。图3(b)为近年来实测枯水时乌龙江分流比,可知随着乌龙江河床的大幅度下切,枯水时乌龙江分流量呈增大趋势。
(2)乌龙江分流比。乌龙江洪、枯水分流比不同,历史上洪水分流比约为70%,枯水分流比约为30%[2]。图3(a)为1952~2016年竹岐站洪峰流量大于20 000m3/s时乌龙江分流比,可见洪水时乌龙江分流比历年来相对稳定,维持在60%~80%左右。图3(b)为近年来实测枯水时乌龙江分流比,可知随着乌龙江河床的大幅度下切,枯水时乌龙江分流量呈增大趋势。2.2 冲淤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闽江下游南北港近期演变特点和分析[J]. 潘东曦. 水利科技. 2017(01)
[2]河道岸滩稳定性综合评价方法[J]. 王延贵,齐梅兰,金亚昆.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6(05)
[3]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荆江河段高滩岸坡稳定性预测[J]. 姚子顺,陶桂兰,范俊燕. 水电能源科学. 2016(03)
[4]水库与河道采砂共同作用下的河道演变分析[J]. 胡朝阳,王二朋,王新强.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03)
[5]闽江下游南港航道整治工程特点与创新[J]. 郑伟.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2(10)
本文编号:3226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226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