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对洪涝灾害易损性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1-09-22 06:09
洞庭湖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洪涝灾害频发,对经济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洪涝灾害与土地利用/覆盖等密切相关。研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规律及特征及对洪涝灾害易损性的影响,有助于改善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有助于通过科学利用土地资源达到减小洪涝灾害易损性的目的。本文以洞庭湖区为研究对象,确定益阳市、岳阳市和常德市共19个市县作为研究范围。运用ENVI4.8、GIS软件对1987年、1998年和2008年三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统计年鉴、历史图件等辅助资料进行信息的提取,运用SPSS、EXCEL等数据分析软件,分析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1987-2008年,洞庭湖区各类土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耕地、未利用地和草地减少,建设用地、林地和水域增加;建设用地和耕地变化量大,变化速度快,草地和水域变化较小,变化速度较慢;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大,土地利用类型由低向高级别发展。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百分数位法定量确定承灾体易损性参数,以参数作为各类土地易损性的权重值,绘制易损性空间分布图,构建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综合易损性评估模型,运用综合易损性评估模型对洞庭湖区典型区域易损性进行研究,结...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盖遥感信息的提取
2.1 研究范围的确定
2.2 研究区自然概况
2.3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4 数据来源及处理分析
2.5 土地利用/覆盖遥感信息提取
3 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分析
3.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类结果总体特征分析
3.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转移分析
3.3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3.4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3.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4 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洪涝灾害易损性影响分析
4.1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4.2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特点分析
4.3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易损性分析
5 基于减小洪涝灾害易损性的土地利用对策和建议
5.1 树立防范土地利用风险的思想
5.2 土地利用对策和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承灾体易损性参数定量确定方法研究——以潍坊市干旱、暴雨洪涝灾害为例[J]. 邱新法,宋亚君,曾燕.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22)
[2]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J]. 郭跃,朱芳,赵卫权,王海军,高凯. 灾害学. 2010(04)
[3]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方法在洞庭湖区洪灾易损性评价中的应用[J]. 毛德华,邹君,李杰,李景保,金菊良. 冰川冻土. 2010(02)
[4]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研究综述[J]. 梁治平,周兴.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S1)
[5]湖南省农业洪涝灾害易损性分析与评价[J]. 刘兰芳,彭蝶飞,邹君. 资源科学. 2006(06)
[6]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产流的影响分析[J]. 朱超洪,李仁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05)
[7]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分析[J]. 毛德华,夏军.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5(02)
[8]土地利用变化对洪水调蓄能力的影响——以洞庭湖区为例[J]. 李仁东. 地理科学进展. 2004(06)
[9]水陆交错生态脆弱带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以洞庭湖区为例[J]. 汪朝辉,王克林,李仁东,熊艳,许联芳. 自然资源学报. 2004(02)
[10]洞庭湖区洪涝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J]. 刘士余,赵小敏. 生态学杂志. 2003(06)
博士论文
[1]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格局及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D]. 杨利.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洞庭湖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调蓄功能影响研究[D]. 刘娜.湖南农业大学 2011
[3]基于RS和GIS的北京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 梁长秀.北京林业大学 2009
[4]湖南省常德市洞庭湖洪涝灾害区土地利用结构评价研究[D]. 王海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硕士论文
[1]承灾体易损性参数确定方法研究及实践[D]. 宋亚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
[2]近20年内蒙古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D]. 贾静.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
[3]基于RS和GIS的巴仁哲里木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D]. 胡澄.吉林大学 2012
[4]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响应的耦合分析[D]. 杨国清.重庆师范大学 2011
[5]中牟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 李秀枝.河南农业大学 2010
[6]基于洞庭湖的地学背景浅谈该区洪涝灾害的治理[D]. 胡伟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7]西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研究[D]. 张一凡.成都理工大学 2009
[8]基于GIS与RS的策勒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及驱动机制研究[D]. 李婷.新疆农业大学 2008
[9]基于RS与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D]. 夏文江.长安大学 2007
[10]基于GIS与RS的辽西北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及驱动机制研究[D]. 刘文超.吉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03276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盖遥感信息的提取
2.1 研究范围的确定
2.2 研究区自然概况
2.3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4 数据来源及处理分析
2.5 土地利用/覆盖遥感信息提取
3 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分析
3.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类结果总体特征分析
3.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转移分析
3.3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3.4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3.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4 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洪涝灾害易损性影响分析
4.1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4.2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特点分析
4.3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易损性分析
5 基于减小洪涝灾害易损性的土地利用对策和建议
5.1 树立防范土地利用风险的思想
5.2 土地利用对策和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承灾体易损性参数定量确定方法研究——以潍坊市干旱、暴雨洪涝灾害为例[J]. 邱新法,宋亚君,曾燕.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22)
[2]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J]. 郭跃,朱芳,赵卫权,王海军,高凯. 灾害学. 2010(04)
[3]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方法在洞庭湖区洪灾易损性评价中的应用[J]. 毛德华,邹君,李杰,李景保,金菊良. 冰川冻土. 2010(02)
[4]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研究综述[J]. 梁治平,周兴.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S1)
[5]湖南省农业洪涝灾害易损性分析与评价[J]. 刘兰芳,彭蝶飞,邹君. 资源科学. 2006(06)
[6]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产流的影响分析[J]. 朱超洪,李仁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05)
[7]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分析[J]. 毛德华,夏军.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5(02)
[8]土地利用变化对洪水调蓄能力的影响——以洞庭湖区为例[J]. 李仁东. 地理科学进展. 2004(06)
[9]水陆交错生态脆弱带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以洞庭湖区为例[J]. 汪朝辉,王克林,李仁东,熊艳,许联芳. 自然资源学报. 2004(02)
[10]洞庭湖区洪涝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J]. 刘士余,赵小敏. 生态学杂志. 2003(06)
博士论文
[1]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格局及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D]. 杨利.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洞庭湖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调蓄功能影响研究[D]. 刘娜.湖南农业大学 2011
[3]基于RS和GIS的北京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 梁长秀.北京林业大学 2009
[4]湖南省常德市洞庭湖洪涝灾害区土地利用结构评价研究[D]. 王海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硕士论文
[1]承灾体易损性参数确定方法研究及实践[D]. 宋亚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
[2]近20年内蒙古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D]. 贾静.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
[3]基于RS和GIS的巴仁哲里木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D]. 胡澄.吉林大学 2012
[4]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响应的耦合分析[D]. 杨国清.重庆师范大学 2011
[5]中牟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 李秀枝.河南农业大学 2010
[6]基于洞庭湖的地学背景浅谈该区洪涝灾害的治理[D]. 胡伟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7]西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研究[D]. 张一凡.成都理工大学 2009
[8]基于GIS与RS的策勒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及驱动机制研究[D]. 李婷.新疆农业大学 2008
[9]基于RS与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D]. 夏文江.长安大学 2007
[10]基于GIS与RS的辽西北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及驱动机制研究[D]. 刘文超.吉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03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403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