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西藏玉曲河扎拉水电站厂址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开挖变形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08 16:08
  西藏玉曲河扎拉水电站厂址后边坡为反倾“上硬下软”型岩质高边坡,在长期的坡体演化过程中,边坡产生了较强烈的倾倒及卸荷变形现象。且由于边坡独特的二元坡体结构,使边坡呈现出复杂的变形破坏特征,稳定性问题突出。厂房的修建不可避免要涉及到边坡开挖的问题,边坡开挖后坡体的稳定性关乎水电工程建设与运营安全。本文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物理模拟试验与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上硬下软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开挖坡脚条件下边坡的的变形响应,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及理论研究意义,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扎拉水电站厂址后边坡在坡体结构上具有“上硬下软”的特征,上部硬岩为三叠系瓦浦组(T3wp)中厚层夹薄层状结晶灰岩、大理岩,下部较软岩为三叠系瓦浦组(T3wp)薄层状钙质板岩夹碳质板岩。正常板理均倾北北东,倾角70°~80°。边坡的总体变形特征为上部硬岩的卸荷拉张变形与下部较软岩的倾倒弯曲变形,按岩体卸荷强弱将上部硬岩分为极强卸荷带(0~21.5m)、强卸荷带(21.5~79.6m)、弱卸荷带(79.6~185m);根据岩体倾倒变形破裂程度将下部板岩分为A类极强倾倒变形(0...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西藏玉曲河扎拉水电站厂址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开挖变形响应研究


扎拉水电站枢纽工程区影像图

西藏玉曲河扎拉水电站厂址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开挖变形响应研究


下部板岩倾倒变形现象扎拉水电站地处我国西南山区,厂址

西藏玉曲河扎拉水电站厂址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开挖变形响应研究


缓倾软弱基座型边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上硬下软岩质边坡变形机制及支护设计要点[J]. 谢欢欢.  世界有色金属. 2017(11)
[2]三峡库区巫峡段反倾岩石边坡的破坏机制及判据[J]. 殷坤龙,周春梅,柴波.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08)
[3]地下开采作用下“反倾上硬下软”型斜坡崩塌形成机制研究——以贵州开阳磷矿崩塌为例[J]. 郑达,黄润秋,黄刚.  工程地质学报. 2014(03)
[4]贵州开阳磷矿山体崩塌形成机理与数值模拟[J]. 黄刚,郑达.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3(01)
[5]塑流-拉裂式崩塌机制及评价方法[J]. 王根龙,伍法权,祁生文,于国强,苏天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S1)
[6]软弱基座型滑坡震裂机理研究[J]. 李果,黄润秋,巨能攀,赵建军.  工程地质学报. 2011(05)
[7]强震作用下高边坡变形破坏的物理模拟试验[J]. 张立勇,李俊明,王华俊.  土工基础. 2011(04)
[8]锚杆参数优化在开挖边坡加固中的应用研究[J]. 张良发.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1(03)
[9]复杂岩质边坡预应力锚索优化设计[J]. 徐青,徐寅,陈胜宏,邬爱清.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1(02)
[10]汶川地震诱发罐滩滑坡形成机制初步分析[J]. 赵建军,巨能攀,李果,黄润秋.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0(02)

博士论文
[1]滑坡微型桩防治技术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D]. 闫金凯.长安大学 2010
[2]沉埋桩加固滑坡体的有限元设计方法与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D]. 雷文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06
[3]大型岩石高边坡开挖的地质—力学响应及其评价预测[D]. 朱继良.成都理工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软硬互层边坡倾倒变形破坏特征及支护效果的大型离心机试验研究[D]. 蒋金阳.成都理工大学 2017
[2]平缓倾内上硬下软型崩塌形成机制及识别研究[D]. 李俊.成都理工大学 2016
[3]岩石相似材料的试验研究[D]. 李兵.重庆大学 2015
[4]中缓倾内上硬下软型边坡失稳机理物理模拟研究[D]. 毕芬芬.成都理工大学 2013
[5]反倾岩质滑坡成因机制及动力响应研究[D]. 余业.成都理工大学 2011
[6]黄登水电站进水口边坡开挖变形响应及其评价预测研究[D]. 陈浩.成都理工大学 2010
[7]预应力锚索支护在岩质高边坡工程中的应用及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D]. 张剑.吉林大学 2009
[8]基于强度折减有限元法的土坡稳定性分析研究[D]. 马晓雨.大连理工大学 2008
[9]澜沧江小湾水电站进水口高边坡稳定性复核及支护优化设计方案验证[D]. 张敏.成都理工大学 2006
[10]勉—宁高速公路岩质边坡开挖与锚固支护分析[D]. 刘旭.西安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728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728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8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