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土资源匹配分析的智能建模方法及其应用
本文关键词:区域水土资源匹配分析的智能建模方法及其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水资源 土地资源 匹配分析 基尼系数 集对分析 安徽
【摘要】: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在时空上的匹配程度直接影响着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有序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水土资源匹配问题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以安徽省为实证区域,该省是中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同时也是土地资源高开发利用程度地区,水资源相对短缺。开展安徽省水土资源匹配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区域内水资源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以及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基于此,论文通过对国内外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匹配以及基尼系数、集对分析方法等智能方法进行系统综述,提出用智能方法综合研究水土资源匹配问题的途径。论文基于基尼系数法,同时结合单位面积耕地所拥有水资源量法,对安徽省近13年来的水土资源匹配状况,从时空变异两个维度进行了综合定量分析,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安徽省多年平均水土资源处于高度不匹配状态,多年平均水土资源空间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为0.4449,水土资源空间匹配状况略优于中国(基尼系数为0.5664)、世界(基尼系数为0.5864)平均水平。安徽省基尼系数高于警戒线“0.4”,水土资源匹配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安徽省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在地级市尺度上具有明显空间分异明显,呈现皖南地区水土资源匹配状况优于江淮之间,而江淮之间又优于皖北地区的安徽省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这进一步支持了安徽省引江济淮、江水北调的必要性。(3)采用集对分析法判别安徽省多年平均水土资源处于高度不匹配状态,与通过基尼系数法得到的研究结果变化趋势相同。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相近,说明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也说明集对分析方法用于水土资源匹配分析评价中是可行的,可为区域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提供有效方法的参考。(4)针对安徽省总体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不匹配以及地区之间匹配差异性较大等的特征,可以通过实行区域内水资源调配,提高农业用水的用水效率,加强水体污染的治理力度、适度开采地下水的井灌方式以及对地区居民积极进行节水宣传等措施,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地实现该地区水土资源的协调匹配。
【关键词】:水资源 土地资源 匹配分析 基尼系数 集对分析 安徽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27;TV213.4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5
- 第一章 绪论15-23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5-17
- 1.1.1 研究背景15-16
- 1.1.2 研究意义16-17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7-21
- 1.2.1 水土资源匹配研究进展17-18
- 1.2.2 基尼系数法研究进展18-20
- 1.2.3 集对分析研究进展20-21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1-23
- 第二章 安徽省概况及水土资源利用现状23-37
- 2.1 自然资源概况23-26
- 2.1.1 地理位置23-24
- 2.1.2 地形地貌24
- 2.1.3 气候特征24
- 2.1.4 河流水系24-25
- 2.1.5 土壤类型25
- 2.1.6 矿产资源25
- 2.1.7 植被动物25-26
- 2.1.8 旅游资源26
- 2.2 社会经济概况26
-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26-29
- 2.4 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29-37
- 2.4.1 耕地资源现状29-31
- 2.4.2 耕地后备资源现状31-37
- 第三章 基于基尼系数的安徽省水土资源匹配分析37-54
- 3.1 研究背景及研究区概况37-38
- 3.1.1 研究背景37
- 3.1.2 研究区概况37-38
- 3.2 研究方法38-39
- 3.2.1 基尼系数法38
- 3.2.2 单位耕地面积所拥有的水资源总量法38-39
- 3.3 基于基尼系数的安徽省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方法39-52
- 3.3.1 基于基尼系数的安徽省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方法的建立39-40
- 3.3.2 数据来源40-43
- 3.3.3 结果与分析43-52
- 3.4 本章小结52-54
- 第四章 基于集对分析的安徽省水土资源匹配分析54-60
- 4.1 集对分析理论概述54-56
- 4.1.1 基本概念54
- 4.1.2 联系数54-55
- 4.1.3 “同异反层次法”联系数55-56
- 4.2 基于集对分析的安徽省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方法56-59
- 4.2.1 基于集对分析的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方法的建立56-58
- 4.2.2 安徽省水土资源匹配分析58-59
- 4.3 本章小结59-60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0-62
- 5.1 结论60
- 5.2 展望60-62
- 参考文献62-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仲伯,李万;湖南省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0年06期
2 吴丁丁;江西省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江西林业科技;2001年02期
3 王秋梅;付强;孙楠;王立坤;;区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4 叶岸青;王巍达;;浙江水土资源流失的原因与保护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1期
5 于宝珠;付强;赵静;姚巍;纪毅;;区域水土资源复合系统风险分析研究初探[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年02期
6 侯薇;刘小学;魏晓妹;;陕西关中地区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格局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1期
7 蒋寒荣,韩清;阿尔泰地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几个问题[J];新疆地理;1980年02期
8 ;支鲁沟流域水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J];四川水利;1995年04期
9 王万茂,李玉英,朱德明;太湖水土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6年06期
10 张文渊;水利工程管理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水土保持;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强;;三江平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2 南彩艳;粟晓玲;佟玲;;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的关中地区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3 周泽民;马秀丽;;浅析城市水土资源保护及治理措施的对策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朱连勇;张戈平;;浅谈南疆地区水土资源的保持和利用[A];海峡两岸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C];2000年
5 刘彦君;赵义;孟庆斌;刘加海;龙显助;;论北引工程区域性水土资源保护措施[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6 雷瑞芳;;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与保障[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前言[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启良;;基于水土资源状况的中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策略[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马兴旺;李保国;;干旱区水土资源时空变化的定量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前言[A];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 马祥庆;森林是水土资源的绿色保护伞[N];福建日报;2013年
2 张永江 黄委会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监督局高级工程师 穆兴民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导;用经济杠杆调节水土资源利用[N];中国水利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刘常俭 本报见习记者 高珊;依法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N];河北日报;2013年
4 记者 高立洪;要合理利用有效保护水土资源[N];中国水利报;2008年
5 胡丹文;美国免耕农业保护水土资源[N];人民长江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庄电一;警惕小型采矿企业对水土资源的破坏[N];光明日报;2006年
7 邓本太;依法保护水土资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青海日报;2008年
8 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办公室;依法保护水土资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长白山日报;2010年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保护水土资源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N];新疆日报(汉);2012年
10 记者 吕晓扬;开采瓷泥应保护水土资源[N];潮州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成琨;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区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粮食安全风险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郭艳;面向生态系统服务的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3 吕添贵;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与调控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王红雷;基于3S技术的干旱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5 耿庆玲;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分区及其匹配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4年
6 王滨;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综合质量评价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7 孙涛;西北典型干旱区水土资源评价与预测模型的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5年
8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段金龙;水土资源分布的多样性格局、时空变化及关联分析[D];郑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燕;典型干旱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模式的理论与实践[D];新疆大学;2007年
2 何丽娴;岩溶山地典型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翔;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分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庄妍;延安市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田雅雯;桦南县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范慧平;河南省水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7 王志新;西辽河平原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8 陈红梅;黑龙江省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9 杨齐祺;区域水土资源匹配分析的智能建模方法及其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10 宝峰;蚁群算法在区域水土资源规划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19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919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