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数值孔径聚焦系统中的光学参量对三维双光链的影响
本文选题:物理光学 + 衍射 ; 参考:《光学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设计了衍射光学元件,利用该元件对入射的角向偏振拉盖尔-高斯矢量光束进行调制,在高数值孔径聚焦透镜的焦平面附近获得了沿光轴方向成对的三维多点光俘获结构——双光链。分析了入射光束的参数(缔合拉盖尔多项式的拓扑荷数和径向模数以及光束的拦截比)、衍射光学元件的内外环结构和聚焦透镜的数值孔径对双光链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拓扑荷数和径向模数会破坏双光链结构,通过调节拦截比和衍射光学元件的结构可重新获得双光链,从而实现对双光链结构的高自由度控制。
[Abstract]:A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 is designed to modulate the incident angular polarized Laguerre- vector beam. A three dimensional multipoint optical capture structure, double optical chain, is obtained in pairs along the optical axis near the focal plane of a high numerical aperture focusing lens. The effects of the parameters of the incident beam (topological charge number and radial modulus of associating Lagerian polynomial, the interception ratio of the beam,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ing of the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 and the numerical aperture of the focusing lens) on the double optical chain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uble optical chain structure can be destroyed by changing the topological charge number and the radial modulus, and the double optical chain can be reobtained by adjusting the interception ratio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 thus realizing the high degree of freedom control of the double optical chain structure.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108010,11204170)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6ZR1411600)
【分类号】:O43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衍射光学元件的计算机设计方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1年03期
2 晴天;;衍射光学元件综述[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9年09期
3 杨国桢,,顾本源;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方法[J];物理;1994年04期
4 王润文,叶超;衍射光学元件的解析分析方法[J];光学学报;1995年12期
5 杨国桢,顾本源,董碧珍;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方法[J];量子电子学;1995年01期
6 ;衍射光学元件改善产品的设计[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6年06期
7 程习敏;白瑜;谢伟民;邢廷文;林妩媚;;衍射光学元件的加工工艺及其在各种光谱镜头中的应用[J];光电技术应用;2014年02期
8 周明宝,林大键,白临波;双光路双波长相移干涉显微法测量衍射光学元件形貌[J];光学学报;2000年06期
9 徐俊中,赵逸琼,王炜,李永平,徐向东,傅绍军;离子束平动刻蚀工艺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及制作[J];光学技术;2002年04期
10 李涛,付绍军,王炜,徐俊中,李永平;一种用于均匀照明的衍射光学元件设计的混合算法[J];计算物理;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杨国桢;顾本源;董碧珍;;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方法[A];第二届光学前沿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2 白剑;马韬;沈亦兵;侯西云;;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的特性分析[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B 光学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专题)[C];2006年
3 董碧珍;刘嵘;;产生单色或多色点/环衍射图形的光学元件设计[A];第三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4 张静娟;司徒国海;;衍射光学元件用于光学图像加密[A];第六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王天及;杨世宁;李耀棠;;在液晶空间光调制器上的可编程费涅耳透镜[A];第二届光学前沿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6 邱传凯;杜春雷;邓启凌;潘丽;;衍射光学元件在红外像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A];2004全国图像传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杨春林;柴立群;杨李茗;许乔;;大口径衍射光学元件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8 刘娟;王尚奇;;激光腔内旋转对称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韬;多层衍射光学元件设计理论及其在混合光学系统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2 刘涛;衍射光学元件的冷反射特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3 张巍;“神光”装置大尺寸衍射光学元件设计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邬融;衍射光学元件的高效计算与设计方法[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5 李珂;用于光束整形与超分辨成像的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和实验[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杨亮亮;多层衍射光学元件衍射效率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7 姜瞳;基于飞秒激光直写微光学元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D];吉林大学;2014年
8 王泰升;修正折/衍混合系统像质分析模型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9 李红军;衍射光学元件制作及其在CCD相机光学系统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1年
10 曹国威;用于ICF束匀滑与远场荧光显微镜的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和实验[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巩燕龙;衍射光学元件模压制造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2 虎将;折衍二元光学元件模压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3 吕伟;矢量光束聚焦光场的产生及调控[D];青岛大学;2015年
4 龚豪;红外衍射光学元件的衍射效率和加工误差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年
5 王继凯;红外宽波段多层衍射光学元件衍射效率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16年
6 董辉;多层衍射光学元件应用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7 张殿文;亚波长衍射光学元件增透特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2年
8 樊本杰;衍射光学元件作为激光器谐振腔反射镜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9 陈成;基于衍射光学元件的激光透射微焊接关键技术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10 高峰;衍射光学波面整形元件及衍射型轴锥镜设计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55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1855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