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基于VMM前端电子学的高速数据读出固件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25 02:03
【摘要】:粒子探测器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了解。RD51项目合作组研发的SRS系统是一种可扩展的探测器读出系统,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前端读出芯片。VMMASIC是在ATLAS实验中开发出的一款前端读出芯片,具有读出速率高、灵活性强等特点。为了适应更加复杂更高能量的粒子事件,RD51决定用VMM芯片升级SRS的前端电子学。由于前端读出的速率大幅提升,而现有的SRSFEC固件在数据处理上有诸多不足,无法处理迅速增加的数据量。本文以此为课题背景,对SRSFEC固件高速数据处理部分进行重设计,以期提高读出系统的传输率和实时性。本文首先对SRS系统的核心部件VMM芯片及的其它关键硬件作了简要介绍,阐述了其数据读出硬件传输链路。在此基础上对数据汇聚处理中心—FEC固件的整体架构以及其中各个模块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了原有固件程序在数据处理与传输结构上不能匹配VMM高数据读出要求的问题。由此提出本文的设计目标与方案,完成了基于VMM前端电子学高速数据读出的固件设计。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设计了新的数据帧格式,将数据存储效率和数据传输效率从59%提高到79%。原系统中,输入的38-bit有效hit数据在存储时添加了26-bit'0'组成64-bit,数据存储效率仅为59%。加上每一帧以太网数据在添加时间和位置信息上的损失,数据传输效率进一步降低。本文设计10-bit字段用于装载时间和位置信息,与原38-bithit数据组成48-bit的新数据格式,有效提高了数据存储与传输效率。(2)提出了高速FIFO和DDR3两级缓存方案,解决了大数据量突发时的数据丢失问题。原系统中使用的缓冲区只能存储512个hit,当短时间内输入速率非常高时,缓冲区会迅速溢出,导致数据丢失。本文设计使用FIFO与DDR3形成两级缓冲,能将一段时间内持续输入的高速数据全部缓存到大容量DDR3中,避免了前端出现大量突发数据时的数据丢失问题。(3)提出并实现了提高数据传输实时性的解决方案。原系统在一个读出周期内针对每一路VMM数据先缓存,再将缓存后的整段数据装入一个以太网数据包发送。这种每通道512hits—次读出的方案大大降低了传输的实时性。本文设计方案将每通道1 hit的数据依次循环读出、组装满以太网数据包后发送,保证数据缓存和数据读出可以独立同时进行,有效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实时性。(4)增设了有效事例触发判选读出功能,进一步提升了传输带宽的利用率。根据触发的到达时间和用户配置信息,计算分析有效事例条件并筛选事例数据。实际的物理实验中存在大量的无效事例,这样进一步提升了传输效率和传输带宽利用率。本文完成了新型SRS系统的固件升级,通过内部逻辑分析仪对时序进行分析,验证了上述功能固件逻辑的正确性。固件升级后的SRS系统进行了实验室测试和束流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良好稳定运行,且实现了高效率、高实时性的传输。在触发模式下也能有效筛选事例。
【图文】:

读出系统,版本,探测器,离线处理


邋硝士学位论文逡逑masthrsthisis逡逑C[n]邋(Front-End邋Concentrator),后者通过千兆以太网[|4]与计算机输至在线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或存储至磁盘以供后续离线处理。因为前端均采用通用的硬件及协议标准,SRS架构可简化实现不同的读

框图,内部结构


个组成部分作简要描述。逡逑2.1邋VMM邋AS1C邋简介逡逑ASIC采用160nm技术设计,具有64个输入通道,图2.1晸显示了其中逡逑一个通道的框图。每个通道集成了一个低噪声电荷放大器(CA),具有自适应反馈、逡逑测试电容和可调极性(处理正负电荷)等特性。每个通道都有前置放大器、整形器、逡逑峰值检波器和几个ADC。在ADC后是一个深度为4的FIFO,,即可以存储四个粒子逡逑hit邋(击中事件)数据。每个hit邋(38位)的数字数据是多路复用的,可以以200MHz逡逑时钟DDR邋(Double邋Data邋Rate)方式从两条数据线路上读出。芯片可以通过两条数逡逑字线路(数据和时钟)进行编程。VMM的一些主要特性有:逡逑(1)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O572.2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信侃;贾峰;;SRIO总线技术研究及其FPGA实现[J];无线电工程;2014年12期

2 丁宁;马游春;秦丽;韩帅;;基于FPGA的DDR3-SDRAM控制器用户接口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17期

3 李列文;桂卫华;阳春华;胡小龙;;面向FPGA的低功耗多路选择器设计方法[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4 俞帆;张伟欣;;FPGA设计中的跨时钟域问题[J];现代电子技术;2014年07期

5 汪鹏飞;李占奎;李海霞;章学恒;赵兴文;王秀华;谭继廉;刘凤琼;李荣华;王柱生;陈翠红;杨磊;祖凯玲;戎欣娟;李春艳;卢子伟;;HIRFL-CSR外靶终端上硅微条探测器阵列的搭建[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4年01期

6 李玉伟;潘明海;;8B/10B编码对高速传输的影响分析[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1年03期

7 杨贺润;胡碧涛;张小东;邹春燕;;Experimental studies of micromegas detectors with different micro-meshes[J];中国物理C;2011年02期

8 黄庆敏;罗键;;HDMI接口标准及应用设计[J];电视技术;2007年02期

9 王毅;王忠民;孙福振;;UDP协议及其在当前的主要应用[J];软件导刊;2005年16期

10 毛瑞士,郭忠言,肖国青,詹文龙,徐瑚珊,胡正国,王猛,孙志宇,陈志强,陈立新,李琛,白洁,张金霞,李存藩;一种多极平行板雪崩探测器[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凡;LHC ALICE电磁量能器点对点读出电子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徐伟;TCP协议的性能建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99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599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e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