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核子转移反应机制和碎裂反应中对能效应研究
【图文】:
[12-15]。双核模型的物理思想如图2-1所示,弹核和靶核在位能曲面的作用下越过库仑位垒形成双核体系,,这一过程被称为俘获过程。形成双核系统后,弹核和靶核的相对运动能量和角动量全部耗散为内禀激发能和Qg禀角动量,转移反应过程中弹核与靶核仍然保持各自的特性,只是不考虑演化过程中脖子的形成。对于弹核(靶核)的核子全部转移到靶核(弹核)中的反应被称为全熔合反应,只发生部分核子转移之后彼此分离的就是转移反应。图中准裂变只是物理概念不同,然后体系开始退激发过程,初级余核主要通过裂变、中子蒸发和 γ发射等方式来退激。DNS 模型认为转移反应和全熔合反应过程类似,不同的是转移核子数目不同。图 2-1 基于双核系统模型概念的转移反应示意图[33]根据双核系统思想,核反应中蒸发余核截面可以写为:(. .) = . .∑ (2 + 1) (. ., ) (. ., ) (. ., ). (2-1)其中. .是质心系碰撞能量
是原子核半径, 是形变级数,对四级形变时取 2。图 2-2 是系统48Ca+238U的核-核相互作用势和质心距离的关系在不同碰撞方向上以及在 θ=0°时(对头碰撞)库仑位垒与动态形变系数的关系。图 2-2 中可以发现,当腰-腰碰撞时,库仑位垒会更高一些。右图可以看出库仑位垒随着动态形变的变化会出现最低位置,也就是形变鞍点处。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5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子荣,程津培;可逆电子转移反应循环伏安法的数字模拟[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2 高成群;何国柱;;(16)~O((16)~O,(12)~C)(20)~Ne α转移反应机制的研究[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7年05期
3 徐志固,俞鼎琼,李君丽,吴坤华;旋光法研究Co(phen)_3~(3+)同Co(Ⅱ)络合物的电子转移反应[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1期
4 沈淑引,蔺恕群,寿涵森,虞群,许慧君,陈德文;μ-氧-双-四特戊基苯氧基酞菁铁的光裂解及催化氧转移反应[J];科学通报;1988年19期
5 王泰峰;夏临华;缪元均;周全华;金庆华;高成群;蔡祟海;;α转移反应的激发函数[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8年06期
6 单成基,孙涛,逄束芬,嵇显忠,杨继华;多核Nd-Al双金属配合物对丁二烯的聚合——Ⅱ.聚合的一般规律[J];催化学报;1989年03期
7 徐斌,刘莉;多质点一步转移反应浓度对数图数学模型的应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8 冼业鸿;;相转移反应在我厂的应用[J];广东化工;1981年04期
9 张长拴;李铁津;;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J];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2期
10 么丽;;应用β型分子筛膜分析碱金属离子转移反应[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宜峰;陈铭;孙宁;刘元红;;金催化的1,6-二炔-4-烯-3-醇与2-三丁基锡基呋喃的锡转移反应[A];第十七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1)[C];2012年
2 梁国照;郑纪文;靳根明;袁双贵;马骏;白兴平;李光伟;;~(12)C+~(12)C转移反应的研究[A];第五次核物理会议资料汇编(中册)[C];1982年
3 汤文建;宋钦华;;光诱导分子内电子转移反应与授受体之间距离的关系[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4 陈宜峰;陈铭;孙宁;刘元红;;金催化的1,6-二炔-4-烯-3-醇与2-三丁基锡基呋喃的锡转移反应[A];第十七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C];2012年
5 姜雪峰;;硫原子转移反应及其药物与天然产物合成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6 缪容之;徐树戚;;关于“重离子转移反应半径典近似研究”~([1])一文的几个可能的问题[A];第五次核物理会议资料汇编(中册)[C];1982年
7 沈文庆;诸永泰;郭忠言;尹淑芝;靳根明;姜承烈;邬恩九;殷旭;苗合宾;王琦;李松林;孙述明;;82MeV和76MeV~(16)O轰击~(27)Al的深部非弹和转移反应研究[A];第五次核物理会议资料汇编(中册)[C];1982年
8 朱光来;王玉;;室温离子液体中的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A];第十三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报告摘要集[C];2013年
9 李冬梅;孙学栋;张金龙;;介孔微环境对有机分子发光性能的影响[A];2004年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胡裕杰;朱仕正;周澄明;;4-氯-八氟丁基碘与乙氧基乙烯的电子转移反应的ESR研究[A];第九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赵晓岚;事后诸葛亮[N];天津日报;2007年
2 ;镁与健康[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强;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在有机反应方法学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6年
2 党绍锋;1,5-自由基转移反应合成螺环核苷—合成与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孙洪飞;含咪唑基多齿配体铁、钌配合物的合成、催化性能及质子偶合电子转移反应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马骏;基于炔烃为卡宾前体的反应方法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5 彭皓;铼配合物催化的有机合成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Mian Habib-ur-Rahman Mahmood(陈明);特殊电子和空间结构锰咔咯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杨金东;一个取代Marcus理论的新的动力学理论方程[D];南开大学;2014年
8 张范军;金属铁配合物还原NAD~+类有机阳离子及催化吡啶硼氢化反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菲;多核子转移反应机制和碎裂反应中对能效应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2 吴际伟;有机酸催化的酰胺与胺的酰胺基转移反应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杜本妮;电子转移反应中有关键断裂的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4 程学礼;多通道键断裂电子转移反应的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5 蔡惠静;纳米级液/液界面离子转移反应的电化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6 陈丽华;四氢叶酸辅酶模型取代一碳单元转移反应的性能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苏玉倩;分子间磷酰基转移反应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8 李瑶;离子通过离子通道转移反应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喻兰;咔咯锰氧配合物的氧原子转移反应[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10 徐传华;苯/二乙苯烷基转移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486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648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