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赫兹成像理论及时域有限差分法在其中的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441
【图文】:
太赫兹(Terhertz, Thz)波通常是指频率处于 0.1~10THz(1THz=1210 Hz),即波长处0 ~3000 m 范围内的电磁辐射波,如图 1.1 所示。从频率上看,太赫兹波处在无线电波和,毫米波和红外线之间;从能量上看,太赫兹波的能量小于电子而大于光子,介于两者。在电磁频谱上,位于太赫兹波段两端的分别是红外线及微波技术,而这两项技术都已当成熟,但对于太赫兹技术来说,相关的研究水平依旧比较低,究其原因,在于太赫兹处频段,处于宏观经典理论向微观粒子理论过渡、电子学向光子学过渡的中间区域。在中间过度区,对于太赫兹波的研究,既不适合完全运用光学理论来处理,也不适合完全波技术的理论来研究。所以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科学研究有意无意的避开这一区度被人遗忘,使得该区域被称为“太赫兹空白”。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赫兹波生和探测技术不断成熟,对于太赫兹的研究逐渐深入,现如今对太赫兹频段的研究也取不俗的成果。
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随着国内各高校及研究所的不断努力,我国对于太赫兹技术的研究正逐渐步入正轨,我科研工作者也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就。据 SCI 检索显示,2015 年内,全球范围内共发表太赫兹文献 1456 篇,其中论文量最高的国的 447 篇,其次是美国的 308 篇。图 1.2 给出了 2015 年论文数量排名前 10 的国家和及其发表论文数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广东;张开银;;二维电磁逆散射问题的时域高斯-牛顿反演算法[J];物理学报;2014年03期
2 徐娜;李洋;周正干;于光;;FDTD方法的改进及在超声波声场计算中的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3 周佳良;;逆散射理论浅析[J];科技资讯;2012年28期
4 刘广东;张业荣;;二维有耗色散介质的时域逆散射方法[J];物理学报;2010年10期
5 张存林;牧凯军;;太赫兹波谱与成像[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0年02期
6 施亚妮;李丽娟;;FDTD方法吸收边界条件的研究及应用[J];计算机仿真;2008年07期
7 匡磊;金亚秋;;三维随机粗糙面与目标复合电磁散射的FDTD方法[J];计算物理;2007年05期
8 朱章虎;卢万铮;冯奎胜;;FDTD计算中PML的简化应用及编程实现[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9 张蕾,徐新龙,李福利;太赫兹(THz)成像的进展概况[J];量子电子学报;2005年02期
10 孔繁敏,李康,刘新,郭毅峰;波动方程FDTD算法的PML吸收边界条件的实现与验证[J];微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娟;粗糙面及其与目标复合电磁散射的FDTD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景;不适定问题的正则化方法[D];中南大学;2009年
3 陈智慧;扩展FDTD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4 吴颉尔;正则化方法及其在模型修正中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5 丁伟;时域有限差分法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6 袁伟良;时域有限差分法关键问题研究及其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袁慧;太赫兹成像技术若干问题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王娜;LRR与线性Born近似结合的电磁场逆成像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马如慧;基于FDTD数值模拟的电磁成像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09年
4 杨昆;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周婷婷;微波无损检测原理及逆散射成像算法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
6 王涛;电磁场计算中的时域有限差分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29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729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