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不均匀电场下水中微秒脉冲放电过程及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6 19:16
【摘要】:水中脉冲放电具有丰富的物理化学效应,例如产生活性粒子、紫外辐射、液电效应等,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材料回收、体外碎石、油井增产等领域。同时,水具有高介电常数、高脉冲击穿场强,适合作为脉冲功率系统元件的储能介质,如水开关、水电容、水电阻等。为了促进水介质在脉冲功率技术中的应用,需要深入研究水中脉冲放电机理与脉冲击穿特性。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纳秒级短脉冲电压作用下的水中放电过程,而对微、毫秒级长脉冲电压作用下的水中放电过程研究较少。此外,水中脉冲放电涉及到多种物理介质(等离子体、气体、液体)的相互作用,作用机理复杂,至今尚未形成一套通用、完整的水中脉冲放电理论。因此,本文将围绕不均匀电场中微秒脉冲电压下的水中放电过程及机理,开展试验与理论研究工作首先,研究了微秒脉冲电压作用下的水中流注发展与形态演变过程,阐释了水中流注的起始、传播、分叉和溃散的物理过程及内在机理,深入分析了充电电压和电极设置对水中流注发展和形态的影响。水中流注的起始过程包括低密度阴影区的形成与扩张、初始气泡的形成与膨胀以及初始流注的产生,强电场作用下的局部强化焦耳加热作用,是低密度阴影区和初始气泡形成的重要原因。水中流注的传播模式包括:正极性亚音速模式,流注以气泡簇的形式传播,传播速度较稳定,平均传播速度为22.9~76.6 m/s;正极性超音速模式,流注以强发光树枝状流注的形式传播,传播速度极快,可达30 km/s;负极性亚音速模式,流注以多分叉树枝状流注的形式传播,传播速度呈周期性变化,平均传播速度为98.4~367.8 m/s。对亚音速流注而言,随着充电电压的升高,流注发光变强,流注传播速度近似线性增长,正极性流注形态变得更加尖锐,转化为超音流注的概率变高,而负极性流注的分叉数目增多;亚音速流注的传播和形态呈现出“反常”极性效应,即正极性流注的传播速度更低,流注根部更粗壮。水中流注传播和形态的极性效应,被认为与电子和离子迁移率的巨大差异造成的局部空间电荷聚集有关。其次,研究了微秒脉冲电压下的水中电弧放电及其液电效应,观测了水中电弧、气泡的发展过程,提出了一种考虑电弧阻抗时变特性的电弧沉积能量与平均电阻计算方法,探讨了电弧沉积能量、平均电阻与液电脉冲激波强度的关系,分析了预击穿时延、初始电弧形态和流注发展模式对激波强度的影响。当满足准静态条件时(电弧电感的时间变化率远小于电弧电阻),若积分区间为任意两个电流零点,则电弧瞬时功率的积分值近似等于电弧的沉积能量。电弧的沉积能量与平均电阻在首个电流半振荡周期达到最大,此后每个电流半振荡周期的沉积能量逐渐减小,但电弧平均电阻呈振荡变化。试验中,激波压强峰值P_m与首个电流半振荡周期沉积能量E_(R1)满足拟合表达式P_m=0.36?E_(R1)~(0.4)。电弧平均电阻越大,越有利于能量的沉积,以及激波强度的提高;预击穿时延越长,电容残余能量越低,激波强度越弱;初始电弧长度越长,电弧电阻越大,沉积能量越大,激波越强。流注发展模式通过决定预击穿时延和电弧初始形态,从而影响沉积能量的大小,最终影响激波的强度。最后,研究了微秒脉冲电压下的水中击穿特性及其极性效应,着重探讨了间隙距离、脉冲持续时间对击穿特性及其极性效应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考虑间隙击穿模式转变影响的击穿电压预测模型,以及基于极性效应变化点的极性效应区域划分理论。当间隙距离、脉冲持续时间改变时,正极性击穿模式会发生转变,并最终引起击穿特性极性效应的变化。击穿电压特性曲线存在两个极性效应变化点,而预击穿时延特性曲线仅有一个极性效应变化点。根据极性效应变化点的位置,可将极性效应按种类划分为四个区域:区域I,正极性的击穿电压更低,预击穿时延更长;区域II,正极性的击穿电压更高,预击穿时延更长;区域ⅠⅠⅠ,正极性的击穿电压更高,预击穿时延更短;区域ⅠV,正极性的击穿电压更低,预击穿时延更短。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461.25
【图文】:

形态图,正极性,脉冲电压,气泡


)第一类流注(丛状)[34](c)第一类流注(树图 1-3 正极性水中流注的典型形态电极尖端处会形成“簇状气泡”,“簇状气泡”的平均传播速度很低气泡,故最初并未认为“簇状气泡下的正极性水中击穿过程时发现,个间隙引发击穿,期间“簇状气泡性毫秒脉冲电压下异丙醇水溶液中后,会在“气泡”边缘形成复杂的状气泡”具有水中流注的一般特征传播速度称之为正极性亚音速流注

示意图,电荷,液体,示意图


图 1-7 液体中空间电荷的分布示意图[58].2 水中流注的发展机理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形成一套系统而完善的水中流注发展理论。已有的水中理论多是借鉴于成熟的气体流注发展理论,并将其在液体中进行推广。目前受的水中流注发展理论主要有气泡理论、液体直接电离理论以及电致伸缩效每种理论仅适用于特定放电条件、特定发展阶段的水中流注放电过程。)流注的起始机理从理论上讲,水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很短(3 ),电子在电场下难以获得足够水分子发生碰撞电离,引发雪崩式电离过程,故水介质的击穿场强应该很高自由电子在皮秒级的时间内即可被水分子俘获,这增加了自由电子维持的难穿难以发生[59]。为了引发雪崩式电离过程,需要提高水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形成低密度区域实现,这些低密度区域可以是微气泡、空穴、孔隙等[32]。现流注起始理论均假设,水中流注起始前,在电极附近有低密度区域形成,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璐;黄倩;许宇航;林其雄;刘壮;何正浩;;脉冲电弧液电放电压力波特性实验研究[J];高电压技术;2015年10期

2 闫克平;李树然;冯卫强;郑钦臻;杜艳艳;沈欣军;戴绍龙;寇艳芹;徐羽贞;王仕龙;韩平;朱安娜;冯文强;黄逸凡;刘振;;高电压环境工程应用研究关键技术问题分析及展望[J];高电压技术;2015年08期

3 刘智安;赵婧;赵巨东;龙山;夏添;张欣;安慧凤;;高压静电水处理器腔内电场分布分析与阻垢效果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35期

4 庞桂兵;张峗阁;赵益昕;卜繁岭;赵秀君;张志金;丁柏顺;;高速率成形技术进展[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5 张军;曾新吾;王一博;陈聃;;水下等离子体声源脉冲放电光谱测量与分析[J];光电工程;2012年01期

6 孙建军;张颖杰;庄海;孙长海;;水下大电流脉冲放电仿真与实验(英文)[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7 蒋杰灵;兰生;杨嘉祥;;水中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特性数值解析[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8 邓耀良;;复杂性肾结石的外科治疗[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6年02期

9 贾伟;邱爱慈;孙凤举;郭建民;;百纳秒脉冲下水压对水开关击穿特性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06年01期

10 张自成;张建德;杨建华;;Experimental Study on High Electrical Breakdown of Water Dielectric[J];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盛振新;水下连续爆炸声学特性及信号分析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2 王一博;水中等离子体声源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孙建军;基于水间隙放电的低频声源设计理论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307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7307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b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