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基于全介电硅超材料的电磁感应透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30 09:45
【摘要】:电磁感应透明(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EIT)是在三能级原子系统中发生的一种量子干涉现象,由不同激发跃迁途径之间的量子相消干涉造成,它可以产生一个很窄的透明窗口,使光可以自由通过一个原本高度不透明的介质传播。早前关于电磁感应透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气体介质方面,然而这需要强激光和低温等苛刻的实验条件。等离子体金属超材料实现的电磁感应透明无法避免欧姆损耗。而基于介电超材料的电磁感应透明可以避免以上这些不利条件。因此,基于低损耗的全介电硅超材料的电磁感应透明效应吸引了很多关注。电磁感应透明效应具有高透射率和强色散等优良特性,在慢光器件、量子信息存储、光学传感器和非线性光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本论文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理论模拟了基于全介电硅超材料的电磁感应透明效应。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由三个硅纳米棒组成的呈周期排列的U型超材料结构。一个水平纳米棒充当明模谐振器,两个竖直纳米棒充当暗模谐振器。两种谐振器之间的相消干涉导致了电磁感应透明。得到的透射率为92%,Q因子为130。分别改变单元结构周期、入射光偏振角度和环境介质折射率来探究电磁感应透明窗口的变化趋势。得到了一种灵敏度为203 nm/RIU,FOM为29的纳米尺度超材料折射率传感器。通过对透射窗口相位变化的分析,得到光延迟为0.75 ps,显示在慢光器件方面的应用潜力。(2)进一步提出一种π型硅超材料结构来实现电磁感应透明,得到了高达2436的Q因子。分别改变单元结构周期和环境介质折射率来探究电磁感应透明效应的变化趋势。研究了明模谐振器和暗模谐振器之间的间距对电磁感应透明效应的影响。同时,通过对两种谐振器之间的间距进行设计和调整,可以实现场增强。所设计的超材料结构对环境介质的灵敏度为184 nm/RIU,FOM高达460,可以应用到光学传感和表面增强光谱等方面。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O431.2
【图文】:

三能级原子,阶梯型,模型,能级


[21],将原子的三个能级标记为|1>、|2>和|3>,如图1-1所示。图1-1 用于EIT测量的三能级原子系统的不同模型(a)阶梯型(b)Λ型(c)V型[22]

能级图,Λ型三能级原子,缀饰态,系统对应


合光ΩC时,两个能级发生强烈耦合,促使激发态能级|3>劈裂成为图1-2(b)所示的|+>和|->两个缀饰态能级。因此,在弱探测光ΩP的作用下,原子由基态能级|1>向高能级跃迁的过程就会产生|1>→|+>和|1>→|->两种可能的跃迁途径。两个不同的跃迁途径之间发生了相消性的量子干涉,导致了原子系统在共振频率处对探测光的吸收显著减少,从而产生EIT现象。图1-2(a)Λ型三能级原子系统能级示意图,(b)Λ型三能级原子系统对应的缀饰态能级图[22]另一种解释EIT效应的方法采用的是量子干涉的概念[22,26-28]。这种理论认为基态能级|1>到激发态能级态|3>的跃迁可能包含两条不同的跃迁通道,即弱探测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隽若瑜;;光学耦合腔的类电磁感应透明情况研究[J];电子世界;2017年02期

2 黄奕;梁兰菊;金飚兵;;双层超导超构材料模拟电磁感应透明现象[J];低温物理学报;2013年06期

3 胡小会;侯邦品;;五能级原子系统中的多重电磁感应透明[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4 龚尚庆,徐至展;电磁感应透明的非线性理论[J];中国激光;1996年04期

5 怀思然;丁亚琼;;超构材料类电磁感应透明现象的实验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8年05期

6 杨希华,孙真荣,丁良恩,王祖赓;若干参数对瞬态电磁感应透明的影响[J];量子光学学报;2001年03期

7 张衍亮,张循利,孙真荣,丁良恩,王祖赓;Y型四能级中的双电磁感应透明和超窄吸收[J];光学学报;2004年04期

8 胡正峰,杜春光,李代军,李师群;超冷玻色气体中电磁感应透明和慢光现象中的原子相互作用效应[J];量子光学学报;2002年S1期

9 龚尚庆,徐至展,张文琦,张正泉;相干驱动场的线宽对电磁感应透明的影响[J];光学学报;1996年03期

10 杨希华;不同能量抽运场作用下瞬态电磁感应透明特性研究[J];中国激光;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春光;荆庆丽;;通过电磁感应透明实现量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2 杜春光;李师群;;电磁感应透明系统的光学非线性及其控制[A];第十一届基础光学与光物理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李志向;张国权;;电磁感应透明对掺镨硅酸钇晶体的双折射调制[A];第十六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4年

4 陈群峰;蒋蔚;张永生;郭光灿;;光泵辅助的电磁感应透明[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刘一谋;严冬;田雪冬;崔淬砺;吴金辉;;超冷里德堡原子电磁感应透明:超越弱场近似的超级原子模型[A];第十六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4年

6 李路明;彭翔;刘成;郭宏;陈徐宗;;铯蒸汽中的光存储现象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牛金艳;傅盘铭;吴令安;;基于电磁感应透明的六波混频[A];第十三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胡正峰;杜春光;李代军;李师群;;超冷玻色气体中电磁感应透明和慢光现象中的原子相互作用效应[A];第十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论文集[C];2002年

9 杜春光;李师群;;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相干控制[A];第十四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0年

10 芦小刚;缪兴绪;白金海;裴丽娅;王梦;高艳磊;吴令安;傅盘铭;王如泉;左战春;;电磁感应透明和Autler-Townes分裂的时域区分基准[A];第十六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东;表面等离子体超材料的物理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2 成红;外磁场中铷原子电磁感应透明效应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8年

3 徐忠孝;基于电磁感应透明效应的量子记忆实验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4 焦月春;外场调控的里德堡原子电磁感应透明及量子关联特性[D];山西大学;2017年

5 朱磊;电磁感应透明超介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6 郑军;电磁感应介质的量子干涉效应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7 姜坤;金属表面等离激元超构材料中共振耦合与相干效应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8 姚文杰;纳米异质结构的光学特性研究及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郁春潮;基于量子点的超快极化全光开关及慢光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翟召辉;掺镨硅酸钇晶体中基于电磁感应透明的光脉冲存储与处理[D];南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梦瑶;基于全介电硅超材料的电磁感应透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房媛媛;铷原子蒸汽中基于电磁感应透明的反向光存储[D];吉林大学;2018年

3 李祥儒;电磁感应透明窗口宽度压缩[D];吉林大学;2018年

4 李喜梅;基于电磁感应透明的相位控制高效四波混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5 张晓芸;基于衰变缀饰态方法的多能级电磁感应透明及Autler-Townes分裂的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7年

6 秦岭;超构材料中电磁感应透明效应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王文益;基于电磁感应透明的连续波四波混频现象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曾宽宏;半导体量子点电磁感应透明介质中的空间光孤子性质[D];湘潭大学;2013年

9 曾锐玺;基于电磁感应透明的量子点分子薄膜波传输特性[D];浙江大学;2017年

10 杨庆禹;固体中双慢光存储及频率转换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351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7351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b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