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基于一维光子晶体薄膜的中远红外辐射、激射、透射调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2 12:27
【摘要】:日光中红外波段的光包含了大部分的能量,与此同时,位于3~5μm、8~13μm的红外光在穿过大气的时候光能量损失极小,红外波段的光的辐射/激射/透射调控结构在红外光通信、遥感、红外热成像、建筑节能等领域有很广泛的运用需求。一维亚波长结构可对红外光辐射/激射/透射实现灵活调控,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制备了一维红外辐射调控结构红外窄带辐射源、一维红外激射调控结构红外激光器、一维红外透射调控结构掺杂氧化钒薄膜。首先介绍了一维光子晶体薄膜构成的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DBR)原理,然后研究了基于金属-介质DBR非对称腔耦合型窄带辐射源以及基于介质DBR对称腔嵌埋纳米基的中红外激光器的制备及其性能,最后研究了双靶共溅射制备红外透射调控结构掺W氧化钒薄膜的制备工艺及其光学性能。主要取得的研究结果概括如下:1、用一维光子晶体多层膜的结构,根据布拉格反射原理制备金属-介质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DBR)非对称腔耦合型红外窄带辐射源样品。我们成功搭建了一套可测试变角度、变温偏振辐射谱测试系统,对所制备的窄带辐射源样品进行变温、变角度偏振辐射谱测试。测试结果说明我们通过金属-介质DBR非对称腔结构制备的窄带辐射源样品,在8~13μm有窄带辐射调控特性,样品0度角下辐射峰位在10.4μm,率高达92%,品质(Q)因子67。变角度后会出现辐射峰位的蓝移,并出现s、p辐射峰劈裂特性。在90℃下直径2 mm的圆形接受范围内测试辐射功率高达2.27 mW,最后通过对所制备的窄带辐射源样品以金膜作为参照进行红外辐射成像,很直观的说明所制备的窄带辐射源样品具有很好的红外辐射性能。2、采用介质布拉格反射镜(DBR)对称光学微腔嵌埋二维黑磷材料的结构,成功实现了3~5μm中红外波段的激射,所制备的为10*10 mm尺寸样品,激射峰位在3.6μm,带宽7 nm,品质因子514。通过理论计算不同腔长光学微腔可知该结构可实现3.5~3.9μm近400 nm范围内实现激射调控。3、提出采用红外透射谱快速表征金属V薄膜的物理厚,通过负指数关系拟合得出单层金属V薄膜1.5μm处透过率与其物理厚度关系呈T=66.65×e~(-d/13.14)+3.08的关系。提出采用双靶共溅射的方法,结合光谱拟合精确控制膜厚、真空预退火、氧分压退火等工艺,成功制备了0%、0.5%、1%、1.5%、2%不同掺W比的VO_2薄膜。验证了不同掺杂比对应的相变温度关系。由这一方法所制得的1%掺杂比的样品高(100℃)低(10℃)温红外调节率达到了43%,可见透过率也达到40%左右,具有很好的红外调节性能及可见透光性能,是一种良好的太阳能红外辐射调节薄膜。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484
【图文】:

大气窗口,图片,分布图


图 1-1-2 大气窗口分布图(图片来源于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frared)外激光器的主要应用领域前一节所说,在 3~5 μm 的大气窗口波段,大气对红外光的吸收段的激光激射在激光光谱学 、遥感 、医疗环保及军事等诸多应用价值和前景。特别的是 3~5 μm 的红外波段激光对高温物体监控森林火灾、活火山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运用前景,属于热遥可少的手段。图 1-1-3(a)为红外激光干涉光路图,图 1-1-3(b)为通信号进行光通信的概念原理图,激光的少模特性大大降低了光通率,图 1-1-3(c)为针对特定气体的红外气敏探测仪器,图 1-1-3(d制导的导弹系统,可以实现目标的精准打击。

红外激光,气敏,干涉光谱仪,制导导弹


图 1-1-2 大气窗口分布图(图片来源于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frared)红外激光器的主要应用领域如前一节所说,在 3~5 μm 的大气窗口波段,大气对红外光的吸收是一波段的激光激射在激光光谱学 、遥感 、医疗环保及军事等诸多领的应用价值和前景。特别的是 3~5 μm 的红外波段激光对高温物体识遥感监控森林火灾、活火山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运用前景,属于热遥感不可少的手段。图 1-1-3(a)为红外激光干涉光路图,图 1-1-3(b)为通过光信号进行光通信的概念原理图,激光的少模特性大大降低了光通信码率,图 1-1-3(c)为针对特定气体的红外气敏探测仪器,图 1-1-3(d)为光制导的导弹系统,可以实现目标的精准打击。

结构图,窄带,红外,增强型


子阱-光子晶体增强型红外窄带辐射源结构图及其在 150℃的发射谱(图于 Menaka De Zoysa et al. ,Nature photonics146(2012) 535)研究较多的是等离激元增强型红外窄带辐射源[6][42][43][44],此类改变阵列周期来调节辐射峰位。如图 1-2-2 所示的红外窄带辐料吸收体,包括底层金属层、中间介质层以及表面十字结构金表面等离激元效应增强红外窄带辐射性能,并通过调整表面十辐射波长,图 1-2-2 所示单通道和双通道的结构可分别实现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存善,谢京涛;用激射延迟法研究DH激光器的复合性质[J];半导体学报;1988年02期

2 金宗儒;;英开发出超高频激射水银激光器[J];红外与激光技术;1988年03期

3 石秉仁,吴京生;一种同步回旋激射不稳定性对电磁波的直接放大[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89年01期

4 黄武汉;;国外光激射技术的研究近况[J];科学通报;1965年02期

5 刘颂豪;;固体连续激射的若干问题[J];科学通报;1965年07期

6 汪河洲,赵福利,何拥军,黄旭光;掺二氧化钛微晶聚集体的若丹明6G溶液的低阈值激射[J];激光杂志;1998年01期

7 傅淑芬 ,陈建文 ,刘妙宏;XeF的感应辐射谱与激射条件的关系[J];电子学报;1979年02期

8 卞伯达,林景;非局域磁捕获共振现象对回旋激射的影响[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5期

9 潘玉寨,索辉,宁永强,刘云,王立军;微碟激光器的单模低阈值激射[J];中国激光;2001年08期

10 刘颂豪;王福贵;梁培qG;张贵芬;;CaF_2:Dy~(2+)荧光晶体的连续红外光激射实验[J];科学通报;196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振清;李云辉;陈鸿;;光学Tamm态对激射的增强效应[A];第十七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5年

2 师兰婷;金峰;董贤子;陈卫强;赵震声;段宣明;;光子晶体谐振腔中染料掺杂聚合物膜的多模式激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丁国庆;周忠华;王莹;;WDM-TDM混合PON应用RSOA中的激射问题[A];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张保平;张江勇;蔡丽娥;胡晓龙;余金中;王启明;;氮化物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A];第十一届全国MOCVD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王正选;李传文;陈小梅;张军;黄晓东;;超辐射发光二极管[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6 赵欢;彭红玲;佟存柱;倪海桥;张石勇;吴东海;韩勤;牛智川;吴荣汉;;室温连续激射1.3μm InAs/GaAs量子点激光器[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王晓芳;谢平波;张一帅;赵福利;许宁生;汪河洲;;ZnO纳米多晶颗粒激射模式的特性研究[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C 激光技术与应用专题)[C];2006年

8 齐利芳;李献杰;郭维廉;于晋龙;赵永林;毛陆虹;于欣;高向芝;蔡道民;尹顺正;;多量子阱半导体环形激光器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东;周广勇;任燕;许心光;程秀凤;邵宗书;蒋民华;;强双光子吸收染料HMASPS线性均聚物发光性能的实验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邢军亮;张宇;王国伟;王娟;任正伟;徐应强;宋国锋;牛智川;;高温(80℃)连续激射2μm波段锑化物量子阱激光器[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郝钢;世界第一只砷化镓基激射激光器研制成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吕浩;微纳光子结构的制备及其光谱特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8年

2 李云鹏;硅基ZnO薄膜发光器件的电抽运随机激射增强策略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田野;硅基ZnO系薄膜的波长可调的电抽运随机激射及其物理机制[D];浙江大学;2012年

4 王津(Chin Wang);增益介质中银纳米粒子等离激元型随机激射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应翠凤;低阈值高效率光子晶体激射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6 詹学鹏;三维变形微谐振腔的飞秒激光制备、结构表征和激射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7 贾鑫;飞秒激光制备半导体表面纳米周期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s

本文编号:2778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778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d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