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氨分子和氩原子的快电子散射动力学参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0 21:41
【摘要】: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原子和分子。研究原子分子有助于拓展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促进对微观世界量子行为的理解。原子分子的能级结构和动力学参数在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和大气物理等相关学科也有重要的应用。利用入射粒子与靶体系的相互碰撞来研究物质的内部结构,早已是一项非常普遍且强有力的研究手段,然而至今为止对于有些散射过程的理解却远谈不上完全和彻底。本论文利用实验室现有的高分辨快电子能量损失谱仪,在1500eV入射电子能量及80meV和90meV的分辨下,分别开展了NH3分子和Ar原子的非弹性散射实验。具体如下:1.研究了NH3分子A1A"2←X1A1跃迁的广义振子强度,探讨了快电子碰撞中一阶Born近似成立的条件。实验中首次给出了(0,v2)和(1,v2)跃迁带振动分辨的广义振子强度,同时观察到跃迁带广义振子强度极小值位置表现出微弱的振动量子数依赖行为,这很有可能是由于Franck-Condon因子随角度变化以及相关振动效应造成的。通过外推广义振子强度到动量转移为零,获得了A1A"2的光学振子强度,并对以前实验结果进行了独立的交叉检验。基于本次实验测量的广义振子强度,利用BE-scaling方法获得了A1A"2从阈值到5000eV的积分截面。2.利用相对流量技术研究了Ar原子价壳层激发,系统给出了电单极、电偶极、电四极和电八极跃迁的广义振子强度。我们注意到在K21.5 a.u.,电单极跃迁3p54p'[1/2]0在1500eV下的结果和朱林繁等人在2500eV下电子碰撞结果完美符合,但却偏离x-ray非弹性散射的结果,这表明一阶Born近似不成立,与我们通常认为电子碰撞高能散射收敛结果对应于一阶Born近似的认识相矛盾。类似情况也出现在N2分子a1Пg+w1Δu的跃迁中。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O56
【图文】:

矮星,云层结构,木星


逦第1章绪论逦逡逑在1909年使用a粒子轰击金箔进行了著名的《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E.逡逑Rutherford)为了解释散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需要指出的是a逡逑粒子散射实验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促使人们加深了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更为重要逡逑的是它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新兴的了解物质内部结构的实验手段。随后玻尔(N.逡逑Bohr)在卢瑟福原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轨道量子化的概念,并被两类分别逡逑独立的类氢离子光谱实验和Franck-Hertz实验所证实。这几乎奠定了传统原子分逡逑子物理实验的研宄范畴和理念,即获得高精度实验数据,发展基于不同物理原理逡逑的实验方法进行交叉检验。逡逑

原子分子,电子,电子散射,年代


也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整个物理学的研宄重逡逑转移到了核物理。进入60年代后人们才开始重新注意到电子散射的重要之逡逑。特别是到了邋60年代后期,Lassettre及其合作者[19 ̄21】和NBS邋(NationalBureau逡逑邋Standards邋(U.S.),也即现在的邋NIST(National邋Institute邋of邋Standards邋and邋Techno卜逡逑y))p2_24]等实验组报道了大量电子散射结果,强调了邋Bethe-Bom近似的重要意逡逑和应用。电子碰撞作为独立于光谱实验的一种实验手段,能够提供原子分子动逡逑一一

快电子,能量损失谱,高分辨,原子分子


气压效应的影响在实验室早期论文中有明确的讨论[29 ̄32],且可以通过多逡逑测几个气压点外推到气压为零予以消除。逡逑电子与原子分子的散射过程如图1.2所示,电子与原子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逡逑电子损失部分动能,使得靶发生跃迁,并传递部分动量给靶电子。其基本过程可逡逑以表示为:逡逑e0{E0,pi)邋+邋A邋->邋ea(Ea,pf)邋+邋A*{Ea)逦(1.1)逡逑这里en、/I、ea、T分别代表入射电子、靶样品原子(分子)、散射电子和反冲的原逡逑子(分子)。其中入射电子的初始动能和动量分别为和徸,散射电子的能量和逡逑动量分别为Ea和沁,反冲原子分子的动能和动量分别为£^4和办,用0表示逡逑原子分子的激发能和电子散射角。根据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即可得到原子分子逡逑激发能量[33]。由于m《Af,在通常的快电子碰撞实验中满足1《|《M/m,逡逑因此在散射角不是太大时,能量损失值E近似为激发能:逡逑E邋=邋E0-Ea^En逦(1.2)逡逑在实验中通过扫描电源连续扫描能量E,就可以得到能损谱。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斌,朱林繁,刘小井,苑震生,成华东,徐克尊;氪原子价壳层的广义振子强度研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2年S1期

2 杨治虎,王友德,马新文,刘慧萍,赵孟春,苏有武;铜和镍原子的跃迁振子强度F-值的确定[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6年01期

3 孙永盛,孟续军,李世昌;平均原子辐射振子强度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4年01期

4 刘炳模,鲍琢玉,丁广良,龚顺生,刘秩嫒,李白文,钟旭滨;铷原子激发态振子强度测量[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0年S1期

5 蒲继雄;蔡坚勇;林是;陈金铠;;氖脉冲双步光电流效应[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6 赵永芳,潘守甫;Fe XVII离子能级和振子强度的相对论多组态Dirac-Fock计算[J];光学学报;1988年04期

7 刘明果,陆宝生,潘恒福,宋强;Er_xY_(1-x)Al_3(BO_3)_4晶体的生长和光谱性质[J];光学学报;1988年12期

8 彭正合;1~N组态金属配合物的光谱强度[J];无机化学学报;1988年04期

9 张桂兰,陈亭,陈文驹,洪广言;LnP_5O_(14)晶体中Tb~(3+)和Eu~(3+)的发光光谱特性[J];物理学报;1988年12期

10 赵永芳,潘守甫;氪的类氖离子能级和振子强度的相对论性计算[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丽丽;戴振文;蒋占魁;;钯和钌原子分支比、跃迁几率和振子强度实验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韩小英;颜君;朱林繁;;Na原子广义振子强度:单极,偶极,四极跃迁[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丽;王治文;;Cu~(26+)离子激发态的能级结构和振子强度[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楠;王治文;;Co~(24+)离1s~23d-1s~2nf的能级结构和振子强度[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张清平;王治文;;Ni~(25+)离子激发态的能级结构和振子强度[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屈一至;王泽;胡骁骊;;锂原子能级和光学振子强度的相对论理论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韩小英;李月明;颜君;;高能电子碰撞激发过程的R矩阵方法处理:Na原子单极和四极跃迁的广义振子强度[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08年

8 董晨钟;袁相津;林波;赵仪;刘维庆;孙爱民;;Tc Ⅺ离子4s_24p~2—4s4p~4跃迁的能级和振子强度计算[A];第五届全国基础光学学术报告会和交叉科学中的光学问题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9 崔彬;王治文;;Co~(24+)离子1s~22p-1s~2nd的跃迁能和振子强度[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康健;王治文;;Zn~(27+)离子高激发态的能级结构和振子强度计算[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鑫;~(112)Sn~(35+)、~(58)Ni~(19+)、Ar和NO的动力学参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孙建敏;某些分子超激发态和广义振子强度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3 孟慧艳;B样条基组方法在强外场中原子谱计算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康旭;原子分子激发动力学的高分辨X射线散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姜维春;金属原子束流源的研制及Li和CO的快电子能量损失谱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6 张天忆;若干较重原子和轻原子能级结构和跃迁性质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李凯;分子聚集体中特殊的光谱性质[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金英;高核电荷类锂离子能级结构和跃迁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田彦姗;铬、铥和铕原子离子激发态辐射参数和朗德因子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姜平晖;等离子体环境中双电子系统振子强度与共振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涛;氨分子和氩原子的快电子散射动力学参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冉崇阳;基于电子碰撞方法和光吸收方法的振子强度测量[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3 韩秋菊;类锂V~(20+)离子的能级结构和偶极跃迁振子强度的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4 于爽;Y~(36+)离子和Zr~(37+)离子激发态(1s~2nl,l=2,3)的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年

5 姚剑虹;氦原子双激发态广义振子强度密度的理论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4年

6 王友燕;笑气分子价壳层激发态的广义振子强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刘雯静;H_2价壳层激发的快电子碰撞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王怡;Rb~(34+)和Sr~(35+)离子的光谱特性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年

9 陆根萌;相对流量技术及其在原子分子动力学参数测量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10 牟忠城;高核电荷Se~(31+)离子激发态1s~2nd(3≤n≤9)和1s~2n'f(4≤n'≤9)能级修正和振子强度外推的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88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788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4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