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单量子点谱学表征、近场调控及成像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2 20:51
【摘要】:固态单量子辐射体是新兴的量子纳米光子学方向的重要基石之一。胶体量子点作为固态单量子辐射体中的一员,以其较强的宽带吸收、可调谐的窄带发射、可溶液加工性以及与微纳光子结构完美的兼容性而备受关注。在本论文中,我们采用光谱学方法研究单颗粒CdSe/CdS核壳结构胶体量子点复杂而丰富的光吸收和辐射性质,在纳米尺度下利用金属纳米天线效应调控单量子点发光的闪烁特性和双激子效率,同时探究单量子点作为有源近场扫描探针的新型近场成像应用。不同于单原子和单分子,在光或电注入激发下,量子点由于具有较高的电子态密度,普遍存在多光子吸收、多激子辐射、带电态等多载流子状态。这部分我们通过谱学方法准确分辨单量子点的带电特性,测量中性态、负电态和正电态的吸收截面和单激子、双激子量子效率。我们发现单量子点中三种电性的荧光强度有很大的不同,并确定它们的电荷符号及其光致发光衰减动力学信息,随即我们分别展示它们的光致荧光饱和行为并得到相应的吸收截面和单激子、双激子量子效率。我们发现单量子点中额外空穴或电子的加入不仅会改变量子点的发射特性,且将改变量子点的吸收截面。在纳米尺度下利用金属纳米天线效应调控单量子点发光的研究中,我们通过调控纳米天线——金纳米颗粒的谐振峰位从而匹配量子点辐射谱,高效抑制量子点闪烁行为,大幅提高双激子量子效率。这里我们利用金纳米颗粒产生的纳米尺度光场优化单量子点的发光性质。首先将球形金纳米颗粒通过激光熔化塑形技术调节谐振峰位,使之与单量子点辐射谱匹配。而后使单量子点与谐振峰位调节后金纳米颗粒产生的纳米尺度光场相互作用,利用脉冲激发测量单量子点荧光饱和曲线,观测总量子效率变化。渐进改变单量子点与纳米尺度光场的作用距离,同时记录单量子点荧光强度和荧光寿命的变化,实验上直观观测到量子点闪烁被抑制的过程。作为有源近场探针,单量子辐射体以其尺寸小且能发光成为扫描近场光学显微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主要面临固态载体的尺寸过大或单量子辐射体发光不稳的问题。本部分我们将尺寸小于10nm发光稳定的胶体量子点通过纳米操纵方式粘附在锥形光纤探针上,形成有源近场探针。将该探针对单个金纳米颗粒进行基于荧光寿命成像显微技术的近场光学成像,分析成像的分辨率。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探针成像能力,基于纳米操纵制备的金纳米颗粒二聚体结构被用来近场光学成像,并用原子力显微镜成像同一片区域检验近场光学成像结果的可靠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O431.2
【图文】:

装置图,单分子,环境条件,常温


2.1 有机染料单分子W.E.Moerner 和 M.Orrit 分别于 1989 年和 1990 通过吸收和荧光谱测量,在实观测到了并五苯(pentacene)单分子嵌入对三联苯(para-terphenyl)晶体形成的单量子辐射体[24,25]。随后二人合力于 1992 年在液氦温度下实验上观测到了该单的荧光反聚束效应[26]。很长一段时间内,单分子在大气常温环境条件下面临着快速淬灭的问题,这给量子光学的实验带来了巨大的限制[27-29]。随着嵌入对三联苯(para-terphenyl)晶的三萘嵌二苯单分子(terrylene)在室温下研究的突破[30,31],单分子在室温下发稳的现象得到了巨大的改善。随后该单分子的荧光反聚束效应在室温下被观测]。图 1.1(a)展示了三萘嵌二苯单分子的常温实验的装置图和共聚焦荧光扫描,图 1.1(b)为选取的一个单分子利用脉冲光激发测得二阶关联函数图。图中在时处发生概率低显示出单分子荧光的反聚束效应[33]。

激发单重态,有机分子,能级结构,亮态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到 再到 的循环过程中,其寿命往往只有 10ns 量级,单分子会一直处于亮态。而 到 再到 的过程,其寿命为亚毫秒级,这个过程为非辐射衰减,将处于暗态。德国科学家 C. Brauchle 首次在低温下研究了该单分子的荧光闪[35]。发现荧光闪烁在亮态和暗态的弛豫时间统计均为指数衰减形式。

色心,二阶关联函数,荧光光谱,金刚石


除 NV 色心以外,另一种典型的金刚石色心为镍氮(NE8)色心[47,48],这种色心的零声子线在 802nm 附近。其结构如图 1.4(a)所示,一个镍原子周围有 4 个氮原子。与空穴相比,镍原子受温度振动影响较小,所以荧光光谱展宽很小,如图 1.4(b)所示,可见展宽仅几个纳米。图 1.4(c)的二阶关联函数曲线说明单个镍氮(NE8)色心是非常好的单量子辐射体。图 1.3,金刚石 NV 色心(a)结构示意图,(b)荧光光谱,(c)二阶关联函数。(a)和(b)选自 ref.[45],(c)选自 ref.[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冬梅;杨斌;;量子点材料与显示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科技中国;2017年12期

2 汪兆平,韩和相,李国华;自组织生长的量子点结构及其光学特性[J];光散射学报;1997年01期

3 郭振振;唐玉国;孟凡渝;李力;杨大威;;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与生物医学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光学;2018年03期

4 翁增胜;林秀菊;;量子点在光电功能器件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8年08期

5 安成守;王洪福;;基于量子点光学实验探讨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8年81期

6 刘挺;王先明;吴钊峰;;硫化钼量子点在爆炸物荧光检测中的作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2期

7 白恒轩;黄慧姿;杨依依;孙泽毅;夏振坤;纪晓婧;;微波法制备碳量子点及其应用与荧光机理探究[J];化工管理;2019年01期

8 封强;俞重远;刘玉敏;杨红波;黄永箴;;运用解析方法分析量子点的应力应变分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9 白光;量子点结构垂直辐射器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2年09期

10 黄睿;吴绍全;;T型量子点结构中的自旋极化输运过程[J];低温物理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帆;赵东星;古英;陈弘毅;龚旗煌;;金属球-量子点结构失谐对量子点纠缠的增强效应[A];第十七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报告摘要集[C];2016年

2 王宝瑞;孙征;孙宝权;徐仲英;;InGaAs/GaAs链状量子点结构的光学特性研究[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胡楚乔;;溶剂热法制备CuInSe_2量子点及其特性研究[A];第五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量子点太阳能池篇)[C];2018年

4 钟新华;潘振晓;饶华商;;量子点敏化太阳电池中的电荷复合调控[A];第五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量子点太阳能池篇)[C];2018年

5 孔祥贵;;发光量子点结构与生物偶联的光谱分析表征[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徐天宁;吴惠桢;斯剑霄;;Ⅳ-Ⅵ半导体量子点光学性质及理论模拟[A];第十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伟其;刘世荣;;用量子受限模型分析硅氧化层中的锗低维纳米结构(英文)[A];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桂运安;半导体量子芯片研究再现“黑科技”[N];安徽日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威旺;单量子点谱学表征、近场调控及成像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冷美英;有机无机杂化铋基类钙钛矿制备及其光电性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3 舒启江;磁控溅射Ge/Si量子点的微结构优化和性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8年

4 王颖;Ⅲ-Ⅴ族半导体量子点和量子阱复合结构纳米材料光学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5 朱志峰;高能脉冲激光法碳及钆碳量子点的制备、结构表征和磁共振增强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6 李云海;石墨烯量子点及新型二维材料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7 江从彪;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与显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8 王超;Cu-Fe-S基量子点的制备与光学/光电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9 牛相宏;新型二维及量子点材料电子与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10 许瑞林;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厚壳层快速制备及其光学性质[D];东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静然;面向近场光谱学研究的胶体量子点样品制备与单颗粒测量[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向勤勇;基于原子层沉积技术的CsPbBr_3量子点稳定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3 郑聪秀;柔性量子点发光器件的溶液法制备与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18年

4 魏文君;碲化镉量子点显示器增光膜的制备及其能研究[D];江汉大学;2016年

5 王紫薇;面向显示应用的合金量子点配体交换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6 张欣;基于醇溶性CdSe量子点的电致发光器件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7年

7 李玮乐;基于PbS量子点的叠层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8 古月;硫族化合物(镉、铋、锰)量子点的湿法化学合成及其光电性质研究[D];云南大学;2019年

9 翁小康;有序Si纳米柱阵列/Ge量子点复合结构的制备及光学性能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9年

10 李尧;金属(锡、铜)硫化物量子点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01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801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b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