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类热活化延迟荧光分子材料能差及发光机理的理论研究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O482.31;TB34
【部分图文】:
了双层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极大地提高了的电致发光效率,使 OLED 的研究工作得到了高度关注,因此邓青云教授也被称作ED 之父”[3-6]。近年来,OLED 在智能手机、平板显示器以及固态发光器件等领域获广泛的应用(如图 1.1 所示),关于 OLED 的研究也有了显著的进展[7,8]。
图 1.2 OLED 器件的构造[10]OLED 的阳极材料一般为高透光率的氧化铟锡(ITO),而阴极材料一般是 Al、Mg 等金属。电子传输层、空穴传输层可以是有机材料、无机材料或者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材料。对于传输层的研究,也是目前 OLED 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11,12]。目前的多层 OLED 器件结构,一般会加入缓冲层和载流子传输层,目的是为了调节空穴和电子的传输速率保持高效的激子复合率,进而实现更高的发光效率。发光层作为 OLED 器件最重要的部分,它的效率直接影响了器件的外量子效率。发光层不仅要有高的发光效率还要兼顾较好的成膜性和热稳定性等方面。1.2 电致发光材料的发展有机电致发光分子材料是 OLED 的重要组成,其进展是 OLED 发展的重要标志。到目前位置,OLED 的电致发光分子材料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传统的荧光材料,第二代是磷光材料,热活化延迟荧光分子材料则被认为是第三代电致发光分子材料。此外
图 1.3 常见的几种给体和受体受体的种类相对较多,但大部分受体的亲电能力相对较弱,也就是说大部分的 TADF分子都是由强给体和弱受体组成的。黑龙江大学的许辉教授课题组则采用了弱给体和强受体的设计策略[35,36],设计了一系列膦氧基 TADF 分子材料(如图 1.4 所示),获得了较好的发光性能。此外,由于硼原子的 p 轨道是空轨道所以具有很强的受电子能力,因此常常被用作为 D-A 型 TADF 分子的受体。结合 D-A 型 TADF 分子的正交性,它的强受电子能力可以赋予分子类似于 “封锁”固定空间的性质进而使分子高度扭曲,得到一个小的 S1-T1能差(ΔES1-T1),达到更高效的 TADF 分子的目的,含有三芳基硼烷的 TADF分子[37-39](如图 1.5 所示),在天蓝色和绿色的 TADF 分子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具有分子内相互作用的 U 型 TADF 分子材料近年来也备受关注(如图 1.6 所示)。由于受体和给体会形成两个平行的面且距离在 3.3-3.5 之间,会产生分子内弱相互作用,且为电荷的转移添加了新的空间通道[40-42]。在晶体中,U 型结构分子的给体和受体会产生分子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栋一,曹维孝,冯新德;含氮给体引发剂的结构效应[J];科学通报;1989年01期
2 任静琨;刘伟鹏;李战峰;孙钦军;王华;史方;郝玉英;;新型三元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J];材料导报;2017年17期
3 鲁延红;耿志远;;双给体染料影响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4 赵蔡斌;王占领;周科;葛红光;张强;靳玲侠;王文亮;尹世伟;;基于苯并二噻吩和吡咯并吡咯二酮共聚物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光伏性质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2016年03期
5 李在房;彭强;和平;王艳玲;侯秋飞;李本林;田文晶;;可溶液加工给体-受体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2年05期
6 刘勇涛;张洪涛;孙延娜;万相见;陈永胜;;己基取代噻吩为桥的“受体-给体-受体”型小分子作为非富勒烯太阳电池受体的研究(英文)[J];Science China Materials;2017年01期
7 陈艳;李欣;密保秀;高志强;;基于磷光材料的低给体比例有机太阳能电池[J];中国科学:化学;2014年07期
8 羊彦衡;王文韵;;金属卟吩的给体性质[J];物理化学学报;1985年06期
9 任驹;郑建邦;赵建林;;给体-受体型有机太阳电池光敏层的优化设计[J];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10 庞来兴;;氢给体—抑制UV自由基聚合氧阻聚[J];涂料技术与文摘;201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祝兵;王钢;丁文辉;潘春跃;;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D-π-A型三苯胺有机染料给体给电子能力的性能研究[A];第二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2 程沛;代水星;占肖卫;;分子锁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和稳定性[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二分会:有机光伏的机遇和挑战[C];2016年
3 张志国;宾海军;高亮;杨延康;李永舫;;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A];第四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4 王逸凡;白会涛;占肖卫;;不同受体单元对基于三苯胺小分子给体材料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5分会:有机光伏[C];2014年
5 刘亚辉;方涛;李光武;张哲;刘倩;李翠红;薄志山;;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设计及光伏性能研究[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 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5年
6 孙莹;林保平;;聚合物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给体材料表面能调控及其光电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耿延候;曲建飞;屈瑶;谢志元;王佛松;;给体-受体型共轭齐聚物及其太阳能电池[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3年
8 李文琴;吴子华;王金敏;;基于吲哚啉的D-A-D-A型不对称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A];第四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9 汲长艳;李艳芹;殷伦祥;;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的A'-A-A'型小分子光伏给体的设计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论文集-论文[C];2017年
10 杨家保;武文俊;花建丽;田禾;;基于喹喔啉单元染料敏化剂:给体对电池器件开路电压的影响[A];第一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肖芸;调整心理过严冬[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2 刘晓;糖的功与过[N];中国商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辉;苯并噻二唑为中心吸电子单元的光伏给体材料的合成与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2 黄红艳;基于新型给体单元D-A共聚物:设计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
3 李丹;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新型给体光伏材料和阴极界面材料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4 凡群平;高效聚合物给体光伏材料的结构修饰与器件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5 陈红余;ET类正组元导电分子晶体及相关负离子工程[D];山东大学;2006年
6 赖天奇;卟啉类小分子给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7 刘欣;有机小分子给体和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李淼淼;高效率有机小分子光伏给体材料的设计与器件优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6年
9 Shamsa Bibi;含硫小分子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的分子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10 汲长艳;吡咯并吡咯二酮和苯骈三氮唑类小分子光伏给体的设计合成与性质[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祥朋;几类热活化延迟荧光分子材料能差及发光机理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张晓敏;基于给体平面化工程的新型咔唑染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3 刘才俊;基于苯并噻二唑-苯并二噻吩单元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4 甘国月;基于低聚噻吩-苯并噻二唑单元的三元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5 汪倩;基于并噻吩聚合物给体的合成及在有机太阳电池中的应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
6 杨夺;三苯胺—共轭桥—绕丹宁类小分子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其构效关系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7 叶陈男;基于苯并二噻吩为核的小分子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器件表征[D];苏州大学;2018年
8 徐卓;基于苯并二噻吩和苯并二噻吩二酮的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9 陈显杰;新型有机光伏小分子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
10 汪涛;基于新型氟代吡嗪类给体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28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828472.html